“两轮驱动”下的金华现代茶产业
2021-03-01 14:23:27热度:131°C
2021-03-01 14:23:27热度:131°C
金华茶史长达千年,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晋时,金华境内的东白山就产好茶,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对“婺州东白茶”和鼎盛一时的婺州窑茶碗给予极高的评价,唐朝时创制的“婺州举岩”就列为贡茶,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华市辖的磐安县玉山古茶场,建于宋代,是全国唯一现存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被誉为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在这片热土上,不仅生产各类名茶,也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八婺茶文化。
追溯千年的金华茶史
金华地区古属吴地、扬州。金华农业,发轫于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位于金华浦江黄宅镇的上山文化遗址,经考古发现了稻米遗存、大口碗和陶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华先民早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金华产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山越史》记载,汉时,境内已产茶。晋末宋初(420),晋太傅褚伯玉隐居在东阳境内的东白山上潜心制茶,后称道士治茶。唐建中元年(780)中国茶圣陆羽(733~804)在其所著的《茶经》中作了“婺州东阳东白山与荆州同”的东白茶记述,又有关于婺州窑茶具的“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的记述。唐宝历六年(公元825年),李肇《国史补》中,将婺州东白茶与蒙顶石花、睦州鸠坑、顾渚紫笋等15只茶列为唐代名茶。五代十国时期,毛文锡在《茶谱》(935)中有“婺州举岩,斤片方细,所生虽小,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的记载,表明在唐代,“婺州举岩”茶已负盛名。南宋年间,磐安玉山建古茶场,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田艺蘅撰《煮泉小品》文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两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黄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可见其时,金华产之茶较之武夷更胜一筹。其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78)中也载:“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清康熙年间,“茶皆官收官卖”。1933年,金华试验学校创立,开始培养茶叶技术人才。1940年,金华的国立英士大学内设特产专修科茶叶专修科,培养了一批包括后来被称为台湾“阿萨姆红茶之父”谢和寿在内的茶叶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茶叶生产。上世纪50年代初,挖掘野山茶种植,开展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发现东阳优良品种“木荷茶”。茶叶栽种方式改蓬栽为条栽,复垦荒芜茶园,创建国营茶场。50年代中期,各地陆续兴建茶叶初制厂,推广机械化制茶。1957年,金华茶厂建立,该厂采用茉莉花窨制的“金华茉莉花茶”闻名全国,被国家定为重点花茶生产基地之一,“萌芽”牌茉莉花茶曾多次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和国家级银质奖。上世纪60年代初期,境内茶园推广等高条植措施,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后期金华茶叶加工量70%实行机械制茶,实现了茶叶制作由手工转为机械的历史飞跃。1968年,我市茶叶开始进入初、精制联合加工阶段。1971年,各地茶场先后引种无性系良种,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1972年兰溪率先在全省开展“兰溪毛峰”名茶的开发研制,此后全市茶叶一改以往99%生产烘青、红茶、珠茶等大宗茶的历史,普遍展开恢复历史名茶和研制新名茶的工作。茶叶政策茶叶购物
上一篇 : 湄潭县湄江镇陈廷明科技兴茶培训富民
下一篇 : 毛坝镇农民卖茶籽收入1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