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长:做强做大川红茶 争当茶产业排头兵

2021-03-01 13:25:58热度:161°C

中国茶网资讯: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在叶消费日趋全球化和国内茶产业“东茶西移”发展新形势下,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战略目标,为全省茶产业大发展、大提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宜宾茶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得天独厚,要进一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科学规划,认真学习借鉴福建、浙江等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树立“跳出茶叶看茶叶”的广阔视野,做强做大以“川红工夫”为代表的宜宾茶,争当千亿川茶产业排头兵,切实打造富民产业、支柱产业,把宜宾茶打造成为代表“中国茶”的宜宾第二张城市名片。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发展思路,切实加快宜宾茶产业发展

宜宾作为全省茶产业大市,无论是在自然生态、产业基础、文化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关键是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宜宾茶业在全球、全国市场中的定位。要紧紧围绕“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市场品牌化、文化特色化、区域组织化、展示国际化、技术科技化”的发展要求,尽快制定完善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推动茶产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一)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品质引领发展。宜宾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内少有的茶叶品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宜宾茶品质独特,特别是以茶多酚含量高、酶活性较强适制红茶而闻名,形成了“川红工夫”红茶特有的“橘糖香”显著特点,成就了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的美名;自然气候昼夜温差大,加之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气候影响,形成了显著的气候季差优势,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生产上市,一般比省内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基地。同时,筠连苦丁茶、屏山炒青等都以其良好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赞誉。优越的自然生态优势和物种资源优势,推动宜宾茶以品质赢得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二)充分发挥强大的产业基础优势,以规模加快发展。近年来宜宾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翠屏区、高县、珙县、屏山县、宜宾县以及筠连县等地打造出了多个万亩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其中高县被认定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强县,屏山县被列入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强县培育县。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已超过8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9.89万亩,良种面积67.2万亩;有茶叶专业合作社95个,入社社员3.07万名;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457户,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以上,其中市级以上茶业龙头企业19户(国家级1户,省级3户);茶叶年产量达4.03万吨,居全省第二位,茶业综合产值达80.63亿元;稳居四川省茶叶出口第一位。此外,全市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除常规茶叶产品外,超微茶粉、茶多酚等茶食品精深加工已经初具规模,部分企业正在探索研究生产茶酒、茶叶工艺品等。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品牌优势,以品牌带动发展。文化是产业的延续,产业是文化的继承。宜宾具有3000多年茶叶生产历史,是世界茶叶发源地之一,巴蜀历史上的著名茶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中国早茶之乡、“川红”工夫红茶的故里和发源地,是中国茶文化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筠连苦丁茶、屏山炒青、宜宾黑茶、边销茶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全市茶叶品牌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川红工夫”分别于1985、1986年获得第二十四届、第二十五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和银奖,叙府龙芽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早白尖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宜宾已经拥有的茶文化和茶品牌,是茶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推动文化、品牌与产业互动共融发展极具发展潜力。

(四)充分发挥先进的人才技术优势,以创新推动发展。叙府茶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是全国茶叶行业中首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并成功创建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四川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川省茶叶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绿茶质量检测中心也分别落户叙府茶业和屏山县。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四川省早白尖公司选育的“乌蒙早”新品种、高县峰顶寺公司选育的“宜早1号”新品种分别于2011、2013年成功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叙府茶业公司会同湖南农大研发成功“优黑优红”新产品;川红、醒世等红茶生产企业成功改良红茶加工工艺,从单一的“橘糖香”型逐步变为“橘糖香”型、“玫瑰香”型等多种风格的产品,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宜宾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必将在提升茶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突出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茶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茶产业是以茶产品生产为核心,以规模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朝阳产业。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只有统筹抓好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各个产业环节,不断健全和延伸产业链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一)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茶叶基地是产业发展基础,也是产品品质的源头保障。要坚持集中连片建园,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推动茶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加强茶叶基地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加大茶园基地区域化、规模化和低劣茶园的改造力度,提高基地生产的组织化管理水平,从茶树良种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茶园景区化和茶园绿色防控五个方面加强茶叶基地的建设。加大对茶区公路、水利灌溉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增强茶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依托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现代茶产业发展基地。

(二)着力推进龙头带动,切实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企业兴,则产业旺。要加快推动茶叶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先进工艺转变。进一步完善促进茶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建设用地、市场品牌、科技人才、企业税收、银行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培育壮大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鼓励和促进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对小规模加工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以川茶集团、川红集团、屏山炒青集团、筠连苦丁茶集团等为重点的茶叶企业集群,鼓励扶持他们做大做强。

(三)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关联产业。发展关联产业是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路径。积极推动茶叶精深加工,推动茶叶由一产向二、三产延伸,促进园区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拓宽发展思路,大力推动茶园休闲旅游、茶叶采摘体验、茶叶包装印刷、茶叶机械研发制造、茶文化创意、以茶为主题的影视歌舞动漫等关联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富正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积极开发茶食品和推动茶叶深加工副产物再利用。鼓励支持工商资本对现有小微茶叶企业进行优化改造,推进企业之间组建集产业、产品、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产业综合体”。

(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大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专合社申报争取力度,提升茶叶专合社档次和水平。鼓励和引导农户之间依法、自愿联户经营或者土地流转,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职业茶农、茶叶家庭农场和新型茶庄。大力扶持茶叶营销型、科技推广型、专业化服务型等新型茶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茶叶专用肥料供应、农药供应、机械化作业服务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积极推行“公司+业主+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新型茶庄”等基地联建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与专合社、业主和农场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关系、多次分利的利益联结机制。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发展,切实增强茶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适应市场、主导市场的制胜法宝。只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茶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宜宾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突出品牌创新,树立以“川红工夫”为代表的宜宾茶整体形象。坚持以“宜宾早茶”、“川红工夫”、“屏山炒青”、“筠连苦丁茶”公共茶品牌为重点,大力推进“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通过一年一度的“中国宜宾早茶节”、“川红工夫宣传月”,进一步强化“宜宾早茶”、“川红”的品牌价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全市茶类企业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各类终端零售店面和专柜标识,提升品牌的综合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层次开发,积极引导茶类企业积极向市场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口感的产品,以高端产品领衔行业发展,以中端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以低端产品适应大众需要。加大对驰名商标争创工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不断壮大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阵容。

(二)突出营销创新,促进产业与文化互动共荣。大力引进战略性渠道经营商,同步拓展宜宾红茶和绿茶的市场份额,逐步引领国内红茶和绿茶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标准控制权。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常态化举办茶事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宜宾早茶节”,积极争取茶博会在宜宾召开。加快规划建设全国最大茶叶交易批发市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茶叶电商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特定茶叶品类交易方式,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注重将宣传营销与茶文化推广相结合,认真梳理宜宾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尽快启动茶博城规划建设,推进宜宾茶产业集中展示的国际化。强化区域合作,借助组建“川茶集团”的契机,加快建设宜宾茶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际茶叶经销商、大型连锁、商会合作,通过加盟、连锁、捆绑品牌和渠道等多种营销方式,推进宜宾茶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突出技术创新,推动茶叶生产标准化。在茶树育苗、栽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督”的标准化格局。支持企业申报认证国家级、省级企业茶叶技术中心,积极组建全国茶叶技术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好“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重要作用,加强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促进茶叶种植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茶树良种选育和繁育特别是宜宾本地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实现茶树良种化、良种本土化。加大对夏、秋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茶叶单产和茶园生产效益。

(四)突出管理创新,确保茶产品优质安全。建立健全茶叶投入品准入和全程监管制度,对全市主产茶区的肥料、农药、绿色防控和管理设备设施、生物投入品等进行备案审查、去向跟踪、全程使用监管。加强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构建市县统一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支持茶叶企业开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争建设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包括茶叶产品在内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全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动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推动茶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措施和相关配套办法,统筹加强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组织与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特别是各主要产茶县(区)的党委、政府必须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茶产业领导体系、工作体系和组织服务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全市上下形成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市上和各主产茶县(区)同步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投入的引导机制。深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制定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计划和相关项目资金整合方案,成片打造景区化茶园基地。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支持茶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来工商资金投资茶叶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建设,形成外来优强企业与本土茶叶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强化人才培训,完善人才支撑机制。着力在茶叶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茶叶新型经营主体的常态化培训,不断壮大会种茶的职业农民队伍、会加工茶的技术工人队伍、会卖茶的职业营销人员队伍。加强与农业类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定向引进、集中培训等方式,为茶产业培养实用型的种植、加工、物流、营销和管理人才。

(四)强化督查考核,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目标考核工作,探索把茶产业发展纳入对市级相关部门和重点产茶县(区)的区别化考核体系。强化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跟踪督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在全市上下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

茶叶英语翻译福建大叶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