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违规 提高监管让地理标志促闽茶飞跃

2021-03-01 13:10:11热度:134°C

中国茶网资讯:原产地保护为茶叶品质带来保障。

西湖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武夷的大红袍,这些极富地方风情烙印的物件,是区域内独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国地理标志所认定的,就是这些代表了地区特色的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往往带有“武夷山”、“永春”、“福州”等等所在地的名号,也因其不可复制性,而成为当地人民宝贵的地域资源和经济资源。在食品安全成为社会热点的当下,与“优质”似乎是同义词的“地理标志”更需爱惜羽毛,完善监管,杜绝滥用、冒用带来的危害。

作为叶之乡,我省拥有众多已获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这与背后辛勤努力的业界力量分不开。本期,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组组长杨江帆,为您解读闽茶地理标志的保护现状。

省内各大类茶皆获保护

乌龙茶保护区域达35县

记者:就您观察,目前我省茶业地理标志保护的情况如何?

杨江帆:在茶类地理标志的认证方面,福建这几年做得很好,进展也挺快。主要的乌龙茶、白茶绿茶红茶茉莉花茶等品类都已获得了地理标识保护。其中乌龙茶类活动保护的范围达35个县,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

记者:这么大的范围的申报当时存在哪些困难?

杨江帆:地理标志的要求很高,必须有特定区域、特定工艺、特定品质标准才可获得参选资格。县域与县域的情况参差不齐,申请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大家申报的意愿很强,我们也尽了最大努力。经过紧张的准备和资料的不断完善,才能最终顺利通过专家答辩。

记者:目前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我们还有何进展?

杨江帆:地理标志具有经济效益,我们正在研究由地理标志向品牌化建设的转变,以让产区在经济上收益。同时在理论建设上不断努力,比如《蓝皮书》的编撰对此也在推动。

质量不稳 违规使用

闽茶地理标志使用需优化

记者:此次两会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作为食品,茶类地理标志的使用目前是否存在一些问题?

杨江帆:当然,茶企整体对地理标志是十分珍视的,但部分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名不副实的使用。

记者: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问题?

杨江帆:首先部分环节监管力量较为薄弱;其次一些生产者自我约束不够,不够诚信,目前地理标志使用上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改善,长久将影响地理标志的效用和美誉度,对闽茶来说将是很令人遗憾的损失。

记者:那么对于改善这种情况您有何建议?

杨江帆:一是做到名副其实。地理标志的认证不能泛滥。这个度如何把握将是一个难点,太宽含金量就会下降。二是地理标志的规范化使用,主要在监管上加强,要保证地理标志的各项要求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体现,不能搞假货,影响产品的质量。三是茶农、茶企业界的自我觉悟,自觉保护,要放长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将一损俱损。

地理标志应成标杆

报道助推行业向上

记者:这么多的福建茶类已经拥有了地理标志的保护,您认为这能为闽茶带来什么?

杨江帆:当时我们尽可能地扩大申请的范围,就是希望能让闽茶在地理标志上最大地得益,同时形成标杆,鼓励政府、企业、茶人,都向地理标志的标准看齐,使工艺、品质在传统的基础中挖掘、提升,促进闽茶行业整体的提升。我们也已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这几年乌龙茶迅速发展,产生越来越多的名牌,在省内、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很有影响。

记者:对于我们将展开的地理标志系列报道,您有何建议?

杨江帆:对地理标志展开报道很有意义,特别是在福建。因为这里茶类极其丰富,地理标志保护也很广泛。作为天然品,同样的茶,原产地的品质最好,因为特别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对茶的品质特征的影响非常大,按照特定工艺的加工对最终品质的影响也很大。希望能多做这些深入的报道。这样既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闽茶的地理标志资源,对行业发展也将是一种推动。

链接

什么是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或者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

茶叶店工作茶叶面包江湖有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