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茶叶大王”逆境创业,成功炮制贺胜翠剑

2021-03-01 12:35:15热度:170°C

中国茶网资讯:在贺胜到横沟的107国道旁,一座几层楼的庄静静矗立在路边,“贺胜翠剑”几个大字跃然入目。这里就是咸宁市咸安区青山茶叶合作社(原贺胜茶厂),合作社理事长雷远林是远近闻名的“茶叶大王”。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人到中年二次创业,走出一片新天地。

抓一把新制的贺胜翠剑,看纤细挺直的茶叶随水浮浮沉沉,一如雷远林40年的茶叶之路,充满了起伏。

耳濡目染,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祖父、父亲都是贺胜茶厂的职工,我自小就在这里长大。”雷远林回忆说,祖辈、父辈的耳濡目染,使他对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正是因为这份不解之缘,1976年高中毕业时,雷远林顺其自然地跟随父辈的脚步,走进了贺胜茶厂。“当时的贺胜茶厂是咸安规模较大的国营茶厂,这份工作还是很‘吃香’的。”雷远林说,“那时全部是手工制茶,一口大锅,一筐鲜叶,一个茶工就是一个‘人工流水线’,摊青、炒青都是一个人单独完成。”在一次又一次的翻炒中,雷远林用手掌感受着茶叶微妙的变化,体会着茶带给他的种种感悟,也练就了一身良好的制茶手艺。

1981年,工作优秀的雷远林被调到了当时的茶工商开始从事销售工作。

“初生牛犊”,赚来人生第一桶金

当其他人还在拿每月几十百把元的工资时,雷远林却已经年收入六七万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咸宁,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雷远林是怎么做到的?

1984年,茶工商开始对茶叶销售业务实行承包。不甘于现状的雷远林凭着一股闯劲,接下了承包。如果说,做出决定的那一刻,雷远林凭的是勇气,那么,在后来的日子里,支撑他的则是毅力和责任。

“一年要上交1.5万元的纯利润,还要负责4、5个人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肩上背负着茶农们的殷切期盼。”雷远林说,重压之下,他不得不拼尽全力。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的跑市场,一双脚踏遍了江汉平原。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市场渐渐打开,承包的第一年,雷远林个人的年收入就达到了六七万元,他经销的茶叶,不仅在湖北和周边省市销售,还远销到了山东、河北等省。此后的几年里,他越做越顺,最好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有200多万元。

逆境“亮剑”,中年开始二次创业

人生总是有起有落,上世纪90年代中期,雷远林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由于经销的茶叶资金收不回来,为了周转,雷远林将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搭了进去。

而此时的贺胜茶厂,也同样面临着困境。茶厂经营难以为继,茶园大面积荒废,职工工资都难发出来。

当贺胜茶厂的负责人找到雷远林,希望他能承包茶厂时,雷远林仿佛看到了改变逆境的难得机遇。他将茶厂的第三分厂——青山茶厂的200亩地承包下来,开始从种茶做起。

做了几十年茶叶,会制茶、善营销的雷远林,对种茶却还不算精通。“茶叶早采一天和晚采一天,中间的差价就有上万元,采摘时间把握不准,加上病虫害,第一年我亏损了八九万元。”雷远林说,为了尽快扭亏为盈,他又回头“做功课”,向种植大户、专业人士学习种茶、采摘的经验。努力提高茶叶品质,第二年,茶厂就实现了盈利。

合作共赢,精心炮制贺胜翠剑

市场总在不断变化,做了多年销售的雷远林深知这个道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质量和经营销售必须双管齐下。

“茶叶产量少,和客户谈判时没有话语权。加上如今人们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越来越高,像以往一样生产一些低端茶、精制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变化。”雷远林分析市场后,认识到了茶厂发展的问题,开始寻求突破的途径。

2008年,他与贺胜、横沟的几个种茶大户联手,成立了青山茶叶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由七个股东组成,合作社的茶园总面积超过2300亩。

紧接着,他又为自己生产的茶叶注册了商标“贺胜翠剑”,并于2013年申报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为了抓好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他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鲜叶采摘制作标准、统一品牌商标、统一包装销售”,确保产品的质量过关。

有了品牌,有了规模,有了优质的产品,茶叶销售的局面打开了。“以前都是我到外地求别人收购,如今,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来采购茶叶。”雷远林称,他还斥资建成了一座冷库,方便储存茶叶,能根据市场行情来调整销售。

如今,青山茶叶合作社已引进机械化的制茶设备,其品牌“贺胜翠剑”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咸宁市知名商标,产品获得咸宁市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合作社也获得“市级示范社”、万名职工茶叶评比技能竞赛银奖的荣誉。合作社还带动当地500多户成员创业,为咸安茶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茶叶第一遍送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