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紧锣密鼓大抓茶产业

2021-03-01 12:35:10热度:168°C

都匀螺丝壳山毛尖茶采摘 刘雪红摄

中国茶网资讯:尽管清明已过,但在都匀螺丝壳漫山遍野的茶园里,数千名采茶工星星点点散落其间,为采摘都匀毛尖茶青忙碌着。从云雾中隐约飘来的山歌,使山野显得更加宁静、空旷而富有诗意。这是我们4月22日在都匀市茶山上看到的情景。

都匀市摆忙乡是“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主产区,“百里毛尖长廊”集中在摆忙。位于螺丝壳山中的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其中的十几家茶企业之一。农民出身的理事长张光辉说,这里海拔1480米,常年低温多雾,尽管过了清明,茶叶仍具备“明前茶”的品质。所以,他们今年的茶叶供不应求,每天自驾车辆翻山越岭而来的外地茶商、茶客好几十人,都在等着购买新茶。

据了解,张光辉2008年组织8户茶农,整合400亩茶园成立了合作社。从2011年起开始得到国家农发资金支持,今年又得到560万元农发资金支持,茶园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社员发展到346人。合作社的“明黔”牌都匀毛尖名优茶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去年光是提供给“立顿”的茶原料就有500吨。

我们顺着茶园的水泥小道爬上山顶,几位姑娘正在采茶。布依族姑娘莫泽艳戴着斗笠,背着竹编的“腰箩”,灵巧的双手在茶丛中点采,犹如蜻蜓点水。“每天能采到一斤茶青,工价就是150元,如果是熟手,收入会更多。”这位来自都匀郊区农村的姑娘说。

我们耳闻目睹的场景,只是黔南州近100万亩茶园中的一个小小侧面。而张光辉、莫泽艳这样的“土老板”和采茶工,也只是黔南州33万从事茶产业大军中的普通人。

黔南州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李应祥向记者介绍,都匀毛尖是贵州的历史名茶,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评为“世博十大名茶”,近百年来一直名扬海内外。在贵州省“建设500万亩绿茶基地”的战略中,都匀毛尖被赋予“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去年以来,黔南州委、州政府自加压力,在原定100万亩茶园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品牌,到2016年全州茶叶基地发展到200万亩”的规划。

为了做大茶产业,去年11月1日,黔南州召开茶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今年2月21日,黔南州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茶产业发展条例》(草案)。这是黔南继福建省后,成为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

尤其是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作出了“关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提升和打造都匀毛尖茶品牌作出了安排部署。

为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4月9日,黔南州委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茶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紧紧围绕建基地、扩规模、订标准、订规范、扶主体、育市场、抓营销、促品牌、健队伍、促科技等重点,推动都匀毛尖茶产业提速升级。

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说,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多年来,黔南不断推进以都匀毛尖为主打的茶产业发展步伐,2013年,全州茶园面积达到92.38万亩,投产面积38.53万亩,茶叶产量1.08万吨,产值14.86亿元。但是与国内同级品牌茶叶比较,产量产值仍处于后进位置。要解决生产规模小、品牌杂乱、竞争力弱的问题,黔南各地的茶叶必须统一品牌,借助“都匀毛尖”的金字招牌抱团出山,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黔南州州长向红琼说,大力发展茶产业,对推动全州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黔南在实施的13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以茶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占了3个,涉及20万农民。2013年,全州约33万人从事茶产业及其相关服务活动,农民占绝大多数。随着“200万亩茶园”的建设,广大农民同步奔小康的梦想,将可通过茶产业得以实现。发展茶产业,不仅将为全州茶农和数百个涉茶企业建设起广阔的“绿色银行”,同时也是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战略之举。

行走在都匀市的茶山、茶村,这个2007年获得“中国毛尖茶都”的城市和乡村,处处茶香扑面,通过种植茶叶致富的农民,建起的新房点缀在绿色的海洋中。而在黔南州,州农委、州茶办等相关部门正在出台实施细则和各种扶持措施,全方位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共同为擦亮都匀毛尖“百年品牌”,把200万亩茶园向荒山推进,使“都匀毛尖”真正成为富民强州的优势产业而努力。

贵州茶叶种植茶叶条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