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出川 创新转型决定产业成败

2021-03-01 12:34:22热度:140°C

中国茶网资讯:据古书记载,茶叶起源于巴蜀,早在唐代时期兴起,并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园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时间,茶叶成为中国与西方各国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出口创收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直至今天。

上世纪80年代起,四川茶叶产量迅速猛增,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茶叶产销量开始不断扩大,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四川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喝茶的人也非常多,当时的茶叶基本满足四川省内的销售, 四川茶叶供不应求的格局导致川茶在国内茶叶市场中再度失声。

近年来,中国茶叶品牌此起彼伏,然而川茶似乎显得要“低调”得多。2014年四川省出台的省政府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打造四川千亿茶产业,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下,川茶产业要破题突围,对目前茶叶市场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发展 从农产品向工艺品转型

“今年,四川省政府出台的一号文件,充分证明了省政府高度重视川茶产业的发展,但我感觉文件所规划的还是将茶产业的发展当做农业发展来看待,而加工和渠道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认为茶产业需要当做工艺品来做,而不是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加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高级评茶师陈书谦这样向记者讲到。

四川茶产业的壮大最需要的就是市场,然而面对市场,目前最缺乏的是总体规划和整体的推动。陈书谦说,如果将茶叶当做农产品来看,它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制约,四川茶叶市场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原产地和低廉的劳动成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的某一天劳动成本不再成为四川的优势的时候,那么这一产量巨大的农产品受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

“一味的扩大茶园种植面积,这是典型的把茶产业当做农业发展来对待。”国家茶检中心(筹)主任、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晓教授告诉记者,追求一时的效益而盲目扩张,最终只会导致规模过大产能过剩,茶叶生产本身具有特殊性,受机采技术和装备、人工费用、采茶工紧缺等条件的约束,目前看来,四川的发展还有空间,但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盲目的扩大种植面积,最终会出现“卖茶难”的尴尬局面。

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传统的资源经济,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当中。

消费市场 从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型

中国茶文化最早起源于贡茶,属于奢侈品。

“如果茶叶能够像其他日用品一样,成为中国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的时候,那我们产业的发展空间就不可限量了。”国家茶检中心(筹)主任、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晓教授笑着说,从古至今,茶叶分别作为贡品、礼品来看,茶叶的饮用习惯还是小众化的,如果这一市场格局不能打开,茶产业的发展还是很难突破。

“茶叶应该具有文化属性和饮料属性。”杜晓告诉记者,饮茶习惯应该在国内普及,因为这既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又具有饮茶止渴的功能,让茶叶真正意义上进入到每个百姓家庭,饮茶成为每天的习惯。

近年来中国的茶叶更多的被当做是礼品来赠送,然而高档茶和礼品茶的市场占有率是很小的,完全不能应对茶叶产量的迅速增长。

据了解,早在四千余年之前,中国首先发现并利用茶叶,早起作为药用,随后作为菜肴“羹饮”,逐渐演变成一种传统饮料,饮茶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千余年来传至世界各国,现如今,茶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最为普及的天然饮料之一,约有160余个国家的人饮用茶叶,人均年消费量约0.5kg,许多人因常年饮茶,而形成一种爱好性或嗜好性。

公共品牌与商业品牌的平衡发展

“一位雅安人在上海做茶,生意做的很大,店门口全国各地的茶叶广告都有,却唯独没有四川茶的广告,这位朋友告诉我,如果我打川茶的招牌,别人不会进来,相反,我只有把客人吸引进来了之后,再向他推荐我们的川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高级评茶师陈书谦向记者讲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陈书谦认为,在接下来的很长一个时期,茶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附公共品牌,而这也正好是四川茶产业目前最迫切需要做的。川茶产业需要先策划再规划,需要对四川茶产业的市场和渠道拓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策划。其次是对区域公共品牌进行合理规划,要充分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推动,在每个区域内培育一两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

“对于品牌的建设,要分政府建设的公共品牌和企业建设的商业品牌。”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晓在接受采访时说,川茶产业的发展,眼下对于公共品牌的管理尤为重要,总体形象一定要一致。对于产业的发展和带动,公共品牌的建设比商业品牌的建立更为迫切,二者需要平衡发展,才能对川茶产业的破题突围提供最坚实的动力。

唐羽茶叶三七与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