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产业:从"信阳毛尖"到"信阳红"的启示

2021-03-01 12:31:05热度:185°C

中国茶网资讯:河南省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一座“古”城,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座“红”城,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革命战争时期,培育出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近日,记者参加了“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风活动,走进信阳、感受信阳,发现这个老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特别是其开发红茶的历程,更是一个解放思想、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

四五月份是信阳毛尖上市的季节。一杯新,开启了收获的春天。

一片毛尖醉天下。信阳因茶而名,信阳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蜿蜒流淌过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大文学家苏轼游历千山万水,尝遍名茶后而挥毫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

只是这里过去都是在春天生产、加工绿茶,几乎没有人采夏秋茶,因为夏秋茶制作毛尖味道苦涩,茶农无奈弃之。如此,信阳每年茶叶的利用率不到60%。

地处中国茶叶基地的最北端,信阳长期以来被认为不适宜出产红茶。茶农收入少,茶叶企业弱势,一度导致信阳毛尖绿茶整体“话语权”的缺失。

直至4年前,颠覆性的改变发生了。

2009年12月底,根据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点题,信阳市迅速启动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全新课题:利用夏秋茶开发加工红茶,叫响“信阳红”。

但是,千年传承绿茶毛尖种植与生产的信阳,真的可以造红茶么?消息传出,不是没人质疑。

浉河区是信阳红茶研制和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他们率先行动,大力实施由政府主导的红茶研发“百日攻坚计划”,先后从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选招了7名茶学硕士担任技术骨干,高薪从福建聘请多名红茶制作专家进行全程指导,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强强联合,为红茶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魏志文,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硕士,品茶师,浉河区红茶研制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见证了“信阳红”在浉河区诞生的全过程。“我们分成两个组,三下江南,先后走访了福建、安徽等26个红茶生产区,学习经验。”魏志文说,“在信阳生产红茶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还回到母校向安徽农大校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宛晓春求教,他很支持我们创新。”魏志文自豪地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着2300多年绿茶生产历史的信阳,从此结束了不产红茶的历史,更创造了高纬度产红茶的最北纪录。

4个月后,即让中国知名的绿茶产区诞生了“信阳红”。这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几乎没有为河南人乃至当地信阳百姓,对“绿茶产区制作红茶的可行性”,留有足够的议论与思考时间。因为有力的科学指标拉直了人们心头的问号:2010年4月,权威部门检测,“信阳红”各项数据进入了中国顶级红茶的序列。

随后跟进的,是“信阳红”的营销风暴:一场又一场政企互动和沟通频繁上演,以郑州为起点、向京沪广,全面传递“信阳红”的魅力。

“信阳红”真的红了,不仅带动了信阳茶的革新,更促进了农民增收。把夏秋茶叶充分利用起来生产红茶,保守估算,每亩盛产期茶园年纯收入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由此,长期困扰茶农的夏秋茶利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种茶效益翻番。

一杯新茶,一曲新词。信阳茶从绿到红,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极大地推动了信阳茶产业的发展。目前,信阳市茶园面积210万亩,开采面积110万亩,茶叶产量达5.7万吨,总产值85亿元,其中绿茶约65亿元,红茶近20亿元。

绿了千年的毛尖,在扮上红妆后,价值也得以提升。在前不久公布的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白皮书上,信阳毛尖以52.1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三位,并荣获“最具带动力品牌”称号。

茶叶市场怎么样安徽有什么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