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柘茶叶“突围进行时”
2021-03-01 11:51:42热度:144°C
2021-03-01 11:51:42热度:144°C
大柘家家户户种茶,近两成家庭制茶,80%农户收入来自茶叶,全镇茶园面积超两万亩,辐射面积超5万亩。
贵为浙西南茶叶重镇,主打山地茶的大柘镇,一直以品质为荣。但在几年前,好山好水产好茶的大柘却因卖不出好价,让茶产业陷入低谷。
如何卧薪尝胆,重聚引力?大柘正融合文化、产业、养生、休闲、网络元素,坚守品质品牌打造,做大做实网络推介营销平台,延展产业链,打造茶香风情小镇。
突围路上,“微笑曲线”初显。
失市之痛
“大柘多山,山地保水、保肥能力强,虽然茶园管理成本高,但产出的茶叶品质绝对好,是那些平原茶没法比的。”说起茶叶,大柘镇茶叶站站长翁伟忠颇有些傲气,从1986年开始在大柘镇指导茶叶工作至今,他对大柘茶叶知根知底。
“尽管品质好,但干茶交易时,入的是别人的市场,进的是别人的地盘,每斤茶就是要比平原茶低5毛钱,陷入了‘货到地头死’的怪圈。”由于质优价贱,强烈反差成了当地茶农心中之痛。
痛,不仅因为价格,更因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在大柘,茶农习惯了各自为战:茶农载着茶青,聚集在马路边等着收售,到了下午,价格还要大跳水;而茶商走南闯北,硬是靠着品质打天下,却要小心维护“地盘”,整天担惊受怕。
究其原因是当地没有规范的交易市场。翁伟忠说,因为没有场地,大柘茶农都要舍近求远,将茶叶运到邻县交易,运输费、进场费、来回油费摊下来,每斤成本至少增加5毛钱。
其实,大柘原本是有交易市场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柘茶叶交易市场一度非常热门,虽然当时还没有开通高速公路,但建德、富阳的客户都慕名而来,早早地在市场里等候交易。那人声鼎沸、交易火爆的场面,翁伟忠仍然记忆犹新。
然而,由于管理缺失,自由发展的市场还未形成规模,便早早地没落。
“反思大柘茶叶,在前一轮竞争中,落后的原因怨不得别人。”挂职大柘镇党委副书记的清华大学博士郭云强在梳理发展历程时表示,是因为可供选项太多,让遂昌失去了专注,弱化了茶叶,而别人抓在了手心,于是大柘茶叶优势不再。
作为业界的权威,已退休的高级农艺师徐文义也认为,遂昌在发展过程中,错过了一些关键性的机遇。
卧薪尝胆
“短期内,在区域内再建一个干茶交易市场,显然可能性不是那么大。失去市场,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在大柘镇党委书记徐根明看来,作为大柘镇党委政府,更要围绕茶产业做提质提效文章,这会是践行群众路线最好的“试金石”。
“我们的一个根本宗旨是:引导农户、加工户生产好茶叶,而且全力营造氛围,致力让好茶叶卖出好价钱。”在徐根明看来,种植户、商家追逐利润无可厚非,但其作为食品属性的行业价值不可损害,如果品质坏了,那真得完了。
“在这个时候,清醒与专注尤为重要。”龙谷名茶开发中心的蒋吉华表示,练好内功,直面竞争,以品质一决高下,还能拿下新的“入场券”。
产好茶基础在好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大柘镇力借县里推行洁净乡村的东风,首先从茶园环境入手,洁净茶园、洁净田野、洁净河流,从源头上不让垃圾“进场”。
“大柘茶好,不仅源于品种好、品质高这样的硬实力,更在于生产、管理上的软实力。”翁伟忠说,大柘镇在推进无公害茶园、茶山和茶厂建设的同时,引导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实现统防统治,通过建立病虫害测报、卫生等系列制度,规范茶叶种植与加工,确保茶叶无公害生产。
政府搭台,茶人赛跑。为了产出好茶,这些年,大柘制茶人把大部分盈余投入硬件的改善,厂房、设备、茶山面貌等,可谓一年一个变化。然而,在一系列不断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是品质坚守。
“我们做茶的市场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宁愿做慢一点,少赚一点,绝对不能自砸牌子。”对于一直坚持手工炒茶的华新池来说,对顾客的信誉、忠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也为他赢得了市场,不去参加各类展销会,但广东、山东、哈尔滨订单依旧源源不断。
华新池的诚与信,也是大柘茶人的普遍信条。从他的厂房里,走出了一百多名手工制茶师傅,不少人学成后自立门户,也始终保持着手工做法。
品质是根本,创新是未来。如今,大柘同步大力推进新品种引育,光黄金芽品种,每斤售价高达8000元。
茶园清洁、品质提升、新种引育……之所以要下大功夫,在于大柘人坚信一点:“学会文明,坚守诚信,致力创新,终究会赢得尊重。”
突围之路
“借助旅游、文化发展兴茶之路,在国内已有成熟的先例,这也是大柘今后的发展思路。”经过几个月的调研,郭云强博士更加坚信茶文化领路、产业链带动之路会是突围之举。
从地理位置上看,遂昌5大景区要过境大柘,完全可按休闲旅游名镇的思路,定位自身发展。而且与其他地方相比,大柘万亩连片茶园自成景,又与全域休闲旅游定位有机融合,希望能往“茶香风情小镇”走的大柘,有望藉此打造成区域又一亮点。
有着茶乡汤沐之称的大田,因好山好水好茶吸引了汤沐园、水上乐园、茶叶观光园等项目落户。大田人尤其享受到了这种融合发展的红利。张全光是村里最早一批制茶人,儿子张仁峰开了一家名为茶农山庄的农家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茶宴”,年收入不下20万元。
海拔800多米的车前是大柘镇最偏远的村,高山茶、黄土墙、梯田云海、淳朴农家的组合,却吸引了1000多名海内外摄影家前来。
村民范林福种植了1.5亩高山白茶,今年春茶已有2.21万元的收益。地偏路远难挡种茶热情,该村发展的210亩高山白茶,每亩产值均在万元以上,有不少部分是旅游贡献。
黄金线上的大田村,最偏远的车前村,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通路。这也说明,这条路子没有跑偏。
以茶为媒,各色“茶”项目在大柘落地开花。“集休闲、度假、购物一体的茶博园项目开工”、“柘溪上村茶山自行车赛道项目一期40公里投入使用”、“万亩茶叶观光园二期游步道等基础完工”……这几年,因茶而来的项目不下十个,每一个进度徐根明都如数家珍。
如今,茶叶的触角延伸到不同领域。专做船木家具的海缘堂公司将体验馆搬到这里。公司负责人说,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海船木的进驻,就是一次很好的融入。
“我们只需超越自己。”在徐根明看来,经过低谷中的阵痛,大柘要放下曾经的茶叶大镇心态,重拾小学生尊师的虔诚与恭敬,向业内优等生学,向市场学,筑牢品质、平台基础,真正为大柘茶产业谋长远。
里物茶叶百色茶叶上一篇 : 以茶养农打造 生态旅游观光基地
下一篇 : 湖北邓村乡:绿色“四防”护万亩茶园高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