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用“五个一”措施破解当前乌龙茶产业发展中的“三个”难题
2021-03-01 11:40:52热度:180°C
2021-03-01 11:40:52热度:180°C
中国茶网资讯:乌龙茶产业是县委、县政府决策“一化三强”壮农业的一大特色产业,是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当前,我县乌龙茶产业步入发展的攻坚阶段,亟需全县合力打好乌龙茶产业发展的攻坚战。
一、“三个”难题需要攻坚
(一)加工厂建设滞后。从2012年以来,我县乌龙茶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恩施炜丰茶叶股份公司先后与官店、高坪、三里、长梁、业州等5个乡镇25个村的4565个农户签订乌龙茶种植协议,无偿提供金观音茶苗8000万株,累计建乌龙茶基地1.5万亩。1.5万亩乌龙茶从今年秋季开始陆续进入采摘期,对鲜叶收购、加工迫在眉睫,而目前加工厂建设只有官店茶厂建成投入生产,业州加工厂设备安装调试完成,高坪加工厂建设因土地报批手续问题而停工,长梁、三里加工厂还在土地报批、规划设计阶段。按照3年后进入采摘期、五年进入丰产期、1000亩茶园规划一条加工线的要求,加工厂建设严重滞后。
(二)企业投资后劲乏力。按照1000亩一条加工线设计,全县1.5万亩茶叶基地进入丰产期需要规划建设15条加工线,每条加工线投资按照1000万元测算,需要投资1.5亿元。目前炜丰公司已经投资1.2亿元以上,主要是在茶叶基地建设上已经投资茶苗5000万元以上,官店、业州加工厂建设投资近6000万元以上,1.5万亩茶园为茶农预借三年产前投入、肥料投资1000万元以上,建设建始、恩施、宜昌等地硒茶直营店600万元以上。目前企业无力自筹资金1亿元再建设10个以上加工厂,必须拓展融资渠道。
(三)难以实现茶农预期收益。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发展乌龙茶产业就可实现亩平收入由传统农作物的2500元上升到茶产业的5000元以上。如果当前茶叶加工厂不能按期建设,茶农看不到产业健康发展的希望,自然失去管理茶园的积极性,乌龙茶基地秋季管理措施无法实施,标准化建设乌龙茶基地目标将无法正常推进。同时,像基地管理较好的赤沙地、奇羊坝、天生桥、马坡等村部分茶农今年秋季就可采茶卖、两年就可得收益的愿望将成为泡影,全县茶产业增收目标将无法按期实现,乌龙茶基地建设必将走入“栽桑毁茶”的发展老路,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切实加大“五个一”支持力度
(一)提供一块厂房建设用地。高坪、长梁、三里加工厂建设滞后主要是没有规划建设用地,如果加工厂建设用地问题解决不好,一拖就是一年半载。产业领导小组要对企业提出的加工用地请求和相关问题实行交办、督办,对部门、乡镇实行限期限时办结。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从产业发展大局出发,积极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根据企业需要及时提供加工厂建设用地。企业要根据发展规划,提出加工厂建设用地申请,主动争取部门、乡镇、村的支持,有关部门、乡镇要按照要求限期办结。在加工厂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限时办理有关上报审批手续,乡镇、村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协调解决建设环境问题,确保建设顺利进行。企业加工厂建设用地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国土部门进行土地收储后以挂牌出让方式,便于企业一次性获得所需用地。
(二)解决一笔产业发展资金。按照企业大投入、政府大支持的原则,切实解决企业当前融资难的问题。在产业发展资金安排上,对重点产业实行倾斜政策,短期内重点支持乌龙茶产业发展,根据企业资产实力今年支持额度再增加3000万元。以各加工厂、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为主体,在金融小额信贷、农产品收购资金等短期融资方面给予支持。每年捆绑产业扶贫、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1000万元,用于乌龙茶标准化基地建设,再坚持五年时间,使全县乌龙茶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0万亩。
(三)申报一批产业链建设项目。产业发展必须有项目支持,要将乌龙茶产业链建设项目纳入全县“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发改、扶贫、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围绕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等为我县乌龙茶产业发展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省的支持,使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促进全县“十三五”农业产业化水平大提升。
(四)举办一次品茗推介会。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从今年起连续三年在乌龙茶产业成长期每年举办一次新茶品茗推介会,今年秋季在业州广场举行,明年在州文化中心或者武汉举行,后年在上海或者北京举办,旨在推介建始乌龙茶,打造炜丰茶业品牌形象,真正像当年举全县之力办烟厂一样来下功夫抓好现代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把乌龙茶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新型产支柱产业,实现“南有安溪、北有建始”的乌龙茶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选派一批科技服务人才。按照县委、县政府“五个一”工作机制抓特色产业的要求,由乌龙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县按照“两不变”、“两考”的方式选调一批茶学专业科技人才,即编制性质、经费来源在原单位不变,工作考核、绩效考评在产业办考核,建立标准化基地建设管理专业队伍,科技人员“两考”与标准化基地管理质量、茶农当年茶叶收入水平挂钩,切实解决乡镇不愿管、村里不会管的问题,支持企业抓好基地管理。
滁州茶叶谷雨的茶叶上一篇 : 15家松阳茶企入围中国茶叶行业诚信经营示范店
下一篇 : 长清区农广校到茶园开展“田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