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贵州茶产业
2021-03-01 11:31:15热度:168°C
2021-03-01 11:31:15热度:168°C
中国茶网资讯: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贵州古茶树资源丰富,发现了世界唯一的、距今200—500万年的晴隆古茶籽化石,是当之无愧的茶叶原生地和优生区。
近年来,贵州省牢牢把握“东茶西移”的大趋势,借鉴东部茶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坚持规模扩张和市场开拓一起抓,基地建设和企业培育一起上,人才、资金、技术一起推动,政府、企业、茶农抓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3年,全省茶园面积跃居全国第1位,投产茶园居全国第6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4位。无论是总面积、投产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今年茶园面积将突破700万亩,在中国遥遥领先,这是始料不及的大变化、大转折。贵州茶产业从小到大、由单一绿茶到全面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后发赶超、跨越发展之路。中国茶叶必将因贵州而变,过去看东部、现在看西部、西部看贵州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实践证明,茶产业是保护自然环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绿色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民生产业,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基础产业,是展示贵州形象、促进开放开发的名片产业,是提高社会品质、提升人生境界的文化产业,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健康养生产业。实现贵州后发赶超、创新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强力推进茶产业发展。
当前,随着茶园面积扩张,贵州茶产业无疑跨过了“贡品茶”阶段,进入了“商品茶”时代;随着高端茶叶市场销售下滑,理当结束“礼品茶”时期,进入“大众茶”时代;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必然改变“单靠绿茶打天下”的历史,进入“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普洱茶)、花茶”百花齐放的时代。在这个关键阶段,如何正确把握茶产业发展走势,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我认为,茶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发展重点,必须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战略策略。茶叶产量小的时候要抓面积,没有面积就没有规模,就吸引不了全国茶商的眼球,就引进不了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就开拓不了市场。有了规模,就要抓加工、市场、质量、品牌、效益。现阶段,贵州茶产业应当把工作重心从注重面积扩张,转移到注重精深加工上来,转移到注重市场开拓上来,以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为两大支点,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坚持绿红青白黄黑花茶齐上,发展茶叶精深加工。这是贵州茶叶产品开发的基本方向。
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地方和企业都把茶叶生产的重点定位在春茶、绿茶特别是高端茶上,放弃夏秋茶生产和综合利用,造成产品结构单一、资源严重浪费、单位面积效益低下。如果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农民采茶时间可从目前的2个月延长到8个月,一些地方甚至可以延长到10个月,茶叶生产就可由“副业”变为“主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亩产就可从15—30斤芽茶增加到150—250斤毛茶,极大提高茶叶下树率;茶叶企业就可改变“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况,实现全年满负荷生产。这就需要跳出“绿茶思维”模式,既利用春茶、芽茶做高端绿茶、白茶、黄茶,又充分利用好夏茶做红茶、花茶,秋茶做青茶(乌龙茶),冬茶做黑茶(普洱茶),“边角废料”做茶多酚、茶饮料、茶日化用品,茶籽加工食用油等,努力形成以绿茶、红茶、青茶为主,春夏秋并举、芽茶叶茶综合利用,绿红青白黄黑花茶齐上、高端大众茶搭配的产品生产格局,促进茶叶品类多元化发展。要借鉴省外茶叶加工的先进经验,与浙江龙井合作创新贵州绿茶发展,与福建大红袍、金骏眉合作创新贵州红茶发展,与江苏茉莉花茶合作创新贵州花茶发展,与云南普洱茶合作创新贵州黑茶发展,与台湾乌龙茶合作创新贵州青茶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健全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方式。这是贵州茶叶拓展市场空间的根本措施。
做茶叶销售,我们要向福建学习,从干部抓起,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鉴茶、泡茶、品茶、话茶能力。领导干部要把以前打麻将的时间转到喝茶上来,形成“读书明伦养性,品茶修心悟道”的氛围。各级交通、商务、旅游、工商、民航等行业部门要主动推销茶,在省内大型超市、重点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酒店、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特色餐饮店等设置贵州茶叶专销渠道,展示和销售贵州茶叶。抓住贵州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推动“贵州茶云”建设,探索茶产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应用,推进贵州茶叶电商全网覆盖。加强与天福、八马等国内知名茶叶市场的合作,在特大城市开设贵州茶叶旗舰店和形象店,拓宽销售渠道。注重市场细分,认真研究区域性消费习惯,针对不同茶叶品类,选择不同消费区域作为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开拓茶叶市场。推广雷山县在旅游景区打造游客免费品茶一条街的经验,在贵阳市、各市(州)首府、茶叶主产县县城建设茶饮、茶文化一条街,形成市民、游客品茶、购茶的氛围,促进茶叶销售。
巩固拓展“国酒茅台·国品黔茶”专卖销售模式,引导贵州知名酒企经销贵州茶,实现渠道共享。支持品牌企业、经销商开设茶庄、茶楼、茶馆,创新茶叶营销体验模式。组织力量增加茶叶出口,攻克贸易壁垒,开辟国际市场,让贵州茶叶走向世界。
合理确定价位,壮大茶叶消费群体。这是贵州茶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茶的根本属性是饮品而不是奢侈品,动辄几千元、上万元的价格和奢华包装,既扭曲了茶的属性,又违反了市场规律,造成价值和价格背离。做礼品茶、名优茶利润固然可观,但受众少、销路窄,很难把规模做大,而且给其他茶产品和相似功能饮品提供了替代空间,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今年,全国高端茶价格降了20%左右,大众茶价格却涨了15%左右,这对茶行业的“奢侈化”倾向是个警醒,说明大众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长远来看,要多做市场潜力大的办公用茶、酒店用茶、轮船飞机火车用茶、接待用茶、家庭用茶等,将茶叶做成大众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因此,品牌定位要接近大众,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民用茶”、“大众茶”,而不是做“贡品茶”、“礼品茶”和“广告茶”。产品价格要接近大众,多开发几百元、几十元甚至几元的系列平价“亲民茶”。包装设计要接近大众,减少过度包装、奢华包装,多做半斤一盒、二两一盒,10克一袋、5克一袋的产品,便于保管,易于携带,方便冲泡。
促进品牌整合,培育打造核心品牌。这是提升贵州茶产业发展层次的核心所在。
目前,贵州茶叶品牌多而杂,受到业内外普遍诟病。但品牌培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历史沉淀和消费者的反复选择。西湖龙井茶始产于唐朝,明代益盛,今天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经历了1200多年。而浙江茶叶也并非只有“龙井”一个品牌,互联网上搜索“浙江绿茶”至少有40多个牌子。茅台酒虽成名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但其历史要追溯到汉代以前。反之如个别通过人为炒作一夜成名的茶叶获得的不过是一时风靡。整合贵州茶叶品牌,是大势所趋。但现阶段不仅要关注品牌打造,更要关注怎样把茶叶卖出去。因此,政府对品牌的培育不能急于求成、包办代替,更不能局限在某个具体产品品牌上,应倾注于产业性、地域性公共品牌培育。要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作用,定期开展茶叶品牌评比活动,用市场手段推动品牌整合和集中,不应由政府“拉郎配”。对具体产品品牌培育应当以企业为主体,在竞争中接受市场筛选,否则,辛辛苦苦换来的可能只是“名茶”,而非“名牌”。2013年6月出版的《茶知识一本通》介绍浙江、福建、江苏、四川、云南的茶不少,介绍贵州的只有“遵义毛尖”,还是错的,这说明贵州茶产业宣传还做得不够。我们要像宣传贵州旅游那样宣传茶产业,抓住绿红青白黄黑花茶的各自优势,唱响“贵州绿茶·秀甲天下”、“遵义红·红天下”等公共品牌,形成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集群,让贵州茶叶享誉天下、行销天下。
全面提升质量标准,打造生态茶安全茶放心茶健康茶。这是贵州茶叶站稳市场的制胜法宝。
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茶叶产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诚信缺失、食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应当突出生态环境优势,加强诚信建设,建立最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包装、储运等,发展生态茶、安全茶、放心茶,为贵州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大省作出示范。突出贵州茶叶含锌、硒、锶等微量元素的内质,积极发展保健茶、养生茶。促进茶旅游、茶文化一体化发展,发挥茶园观光、旅游、休闲作用,开展好斗茶、茶歌、茶画等茶事活动,把“品茶节”、“茶园观光游”、“茶园农家乐”、“最美茶乡”打造为生态旅游品牌,让游客在“眼见为实”中感受贵州优良的茶叶生产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建设人才大军,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这是贵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议将省茶叶科研所调整升格为“贵州省茶产业研究院”,聘请浙江、福建以及台湾等地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贵州茶产业发展顾问,加强晴隆县古茶籽化石和贵州古茶树资源挖掘、研究和宣传,树立世界茶叶发源地形象。抓好贵定鸟王茶、石阡苔茶、晴隆大叶茶等优良茶叶品种选育工作,培育贵州茶叶当家品种,树立茶叶优生区形象。加强茶叶高产栽培技术、深加工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以及茶叶机械研发等技术攻关,大力提高贵州茶叶生产加工水平,树立优质茶叶产地形象。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立茶产业相关专业,培养茶叶种植、加工、包装、营销、茶艺表演等专门人才,建设100万茶叶人才大军。加强茶叶主产区茶叶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提高茶叶技术标准普及率。发挥企业、协会在茶叶科研和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使企业、协会成为茶叶技术创新主体。
探索创新茶产业投资机制,吸引房地产商和工矿企业投资茶产业。这是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保障。
世界级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2012年就曾预言: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房地产,而是农业。这个观念在当时也许还是笑话,但短短两年后的今天,“联想”进入水产养殖业,“阿里巴巴”马云养牛,“网易”丁磊养猪,“京东商城”刘强东种大米,恒大集团也将进军乳业、畜牧业……这些最赚钱的互联网、房地产商界大鳄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纷纷踏足现代农业,资金投入动辄数亿、数十亿。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资本推动。要牢牢把握农业转型的大趋势,落实好各项涉农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和工矿企业养猪、养牛、养羊、养鸡,种粮、种菜、种果,特别是种植茶叶,改变传统的农业投资模式。同时,省级组建混合所有制的“黔茶控股”等公司,鼓励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联合建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在茶叶主产县组建茶产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增强茶产业发展的筹资融资能力。开展茶叶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茶产业发展专项金融产品,积极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引入商业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提高茶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王富玉 贵州省政协主席
安科茶叶茶叶荷香上一篇 : 茶叶产业化拓宽致富路
下一篇 : 正大乡强力攻坚油茶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