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都“建城记”【邵武市茶产业系列报道开篇语】

2021-02-28 14:09:34热度:143°C

青翠的邵武

原邵武市茶叶交易市场

中国茶都效果图

“嘿!吃茶咯!”遥远的山间传来一声呼唤,茶香在各个山头萦绕,屡屡茶香汇聚到一起时,一个产业逐渐成形。

在这里,闽江支流富屯溪潺潺流过,带来水的灵气;武夷山余脉蜿蜒起伏延伸,峰峦叠嶂间丹山青翠,让万物得以扎根生存;丰沛的降雨蒸腾为缭绕的云雾,赋予无数山头温柔的日光。天时与地利契合之下,这座位于闽西北的小城——邵武,茶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邵武市7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让无数机遇化作可能,许多知名的茶人伴随着全市茶产业的兴起而诞生。邵武市农业局局长严跃华助推着茶产业的发展,留仙峰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曹琦金告诉人们什么是茶叶的价值;和平古镇上的茶商罗星华和金岩岩茶厂的总经理兰成发,因为有了茶,事业由小变大;进仕茶业有限公司的老总傅香兰与沁园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勇等让茶与文化深深融合;邵武市福峰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熊建华与邵武市吴坑永鑫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金良等,用茶叶带领着一批农民脱贫致富;邵武市亚通绿源茶业有限公司和恒信茶叶有限公司等为茶产业注入外资……茶叶,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也给予了茶人新的活力与生机。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吹拂而至。自春天开始,就请跟随本报的脚步,走近邵武市茶产业,揭开它的面纱,领略它的“风姿”。

建设:为什么会落户邵武

《史记·五帝本纪》中曾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寥寥数字,道出建造一个都城的过程。众人皆知,罗马非一日落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坐落于邵武市的“中国茶都”。

什么是中国茶都?负责项目建设的福建中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健告诉记者,“中国茶都”由福建中茶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地处邵武市城南工业走廊,占地70亩,是邵武市茶园生态旅游及茶叶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集茶叶研发、批发、零售、茶艺表演为一体,是闽北首个集茶产业特色于一体的工程项目。项目于2011年10月动工,现已投入近2亿元完成一期建设,建成面积3.5万平米。

“我们选择在邵武建设‘中国茶都’,就是看重这个地方的区位优势,看重邵武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说到“中国茶都”,石健侃侃而谈,“可以说,‘中国茶都’是目前闽北建设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环境最好的综合性茶叶交易市场,加上优惠政策引导,现在已经有50多家茶企入驻。”

谈及“中国茶都”未来的发展,石健信心满满,这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邵武市悠久的产茶历史。

历史:三个黄金期的邵武茶产业

史料《建茶志》记载,邵武在宋朝就开始种植和加工茶叶。明朝时期,以和平古镇为中心的邵南一带盛产茶叶,生产的茶叶称为“和平工夫”,主要销往江西南昌一带,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十八世纪中期,武夷茶大量出口,邵武开始生产武夷岩茶,生产的茶叶运至如今的武夷山市星村镇交易,整个武夷山的茶业发展迅速。上世纪二十年代,邵武茶业发展黄金时代来临,生产了多种茶类,其中所产“邵武工夫”闻名全国。至民国年间,全县茶行增至数十家,销售于英、俄等国。

随着政治局势更改,邵武茶产业步入“寒冬时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三大国营茶企(高峰农场茶厂、综合农场茅岗茶厂、吴家塘农场茶厂)为代表,邵武茶业重振旗鼓,茶园面积发展至三万余亩,茶产量四千余吨,迎来了发展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样的辉煌并未延续很久,随着社会体制改革,三大农场先后解体,邵武茶业失去了发展的“主心骨”,整个产业陡然下滑,邵武茶黯然失色。

可是邵武茶业的灵魂始终存活在每个茶人心中,种茶制茶的文化犹在,个体私营茶叶种植户还在萌发、成长。此时,政府的支持让茶产业得以重焕生机。

2000年以来,邵武市政府将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成立了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财政切出专项资金,扶持、奖励茶产业,各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积极争取省、市发展资金,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政府部门的带动下,邵武茶人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自2010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新植(改种)面积超5000亩,茶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邵武茶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期,翩然而至。

发展:搭建茶叶交易平台

为了给茶产业搭建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2011年,邵武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进“中国茶都”项目,并结合邵武市茶产业实际情况,围绕“茶业强市,农民增收”为目标,着手打造“中国茶都”品牌的平台。

实际上,邵武早就有个茶叶集聚市场,因靠近邵武市186医院,被称为“邵武186茶叶市场”。2006年,邵武市成立茶叶协会,几家颇有影响力的茶企带头人找到了这个场所,自此,邵武茶商摆脱了“摆地摊、赚吆喝”式的个体化茶叶售卖路线,开起了门店,坐等客商们上门买茶、收茶。

“186茶叶市场”的平台效应,自它诞生起便在不断地创造纪录。“186茶叶市场”经理王中全说,刚成立那年,茶叶市场仅三个月的交易额便达到8000多万元,茶叶售价达每公斤24元,此后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顶峰,总交易额3.6亿元,创下了一个奇迹般的数字。许多往年只赚几万元的茶商,那年的收入翻了十倍以上,不少茶农在城里买了房,开起了私家车。而被邵武茶商津津乐道的“百年一遇”的茶市,再度吸引了40余家茶企入驻茶叶市场。如今,“186茶叶市场”茶企已有73家,基本达到饱和。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86茶叶市场”作为邵武曾经唯一的茶叶交易平台“独领风骚”,可一些细小的问题也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而逐渐暴露。

空间有限的店面、参差不齐的装修、功用性较低的场所、不成熟的销售方式……这些问题都在妨碍茶叶市场内的茶企进一步发展。此时,“中国茶都”落户邵武,可谓是应运而生。

“茶都,是一个平台,能有良好的集群效应,能产生集团化的影响力。”石健说,相比旧的茶叶市场,“中国茶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风格相似,而茶企可在内部装修中添加特色,占地70亩的项目也为今后吸引更多茶企入驻创造了充分的空间条件。

更替:新茶都顺势而生

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融合一丝现代元素的都市动感风格。现在,走进“中国茶都”,漫步在宽敞的街道上,复古的街灯伫立两旁,一股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

“‘中国茶都’分一期、二期工程,总体可集纳100多家茶商企业,克服了原有茶叶市场之中茶商销售‘零’、‘散’、‘游击’的不足。”石健说,“中国茶都”依托闽北茶叶的资源优势,依据茶叶的行业特点和产品属性,分为销售区、物流区、基础服务区等区域,让闽北十县(市、区)名茶名企都有品牌集中展示的机会。同时,进一步集结福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其他省市的茶叶优势和资源,融合茶具、茶元素工艺品、古玩艺术品等茶叶相关配套行业优势资源,并建成特色古玩一条街,将茶与文化相结合,集中打造辐射闽北,走向全省、全国的茶叶贸易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

下一阶段,“中国茶都”将重点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让进驻茶企茶叶销售走上互联网,“如虎添翼”。市场与茶商相辅相成,采购商与茶商互惠互利,新茶都的建设也让不少茶企看到发展的新契机。

“过去,我们茶农就只能趁乡镇赶圩,在集市脏乱的环境中买卖茶叶。年景不好时,茶叶滞销,我们就得全国各地奔波,去找客源。”邵武神品岩茶厂厂长徐品佰回想数十年经营茶叶生意的辛苦,感叹道:“现在有了新市场,有了好茶,我们就在那等着客人找上门,再也不用为卖茶叶而发愁!”

邵武市恒信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红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于去年年底入驻“中国茶都”,在开张第四天,就做成了三单生意,其中,就有一件8公斤高端岩茶(每公斤1000元)销往湖北省襄阳市。“这里不仅环境宽敞、优美,又有相关政策扶持,我很看好茶都的发展前景。”张玉红笑着说道。

扶持:政府引领助茶都

为了让“中国茶都”尽快显现出平台效应,邵武市政府做了许多努力。邵武市农业局局长严跃华说,茶叶市场已经打造出一个雏形,政府也促使茶都拿出政策补贴,将茶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五年为限,按照一平方米五元钱来进行收费,第二类则三年免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则是思考如何将原有的茶叶市场和新茶都整合在一起。

“‘中国茶都’是茶产业发展重要平台,对促进茶叶市场活跃、推动茶企生产起到很大作用,这个品牌如果发挥到位,所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大的。”严跃华说,今年邵武市的发展重点是“一牛一叶”,其中“牛”是鑫富肥牛,“叶”便是茶叶。他说,四年前,邵武市只有一家经QS认证的茶企,如今已有8家茶企,政府大力推广的“三品一标”意识得到企业广泛认同,邵武市无公害茶叶的种植也愈加规范。下一步,便是要积极打造茶业公众品牌,组织茶事活动,为茶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规划有序,住宿、停车、电子商务物流配套服务等都是一流的。这是大多数茶商选择来到“中国茶都”经营的直接动力。而他们最终的目的,也是借助这么一个好的茶叶市场,扩大自身茶品牌的影响力。

“现在的茶都,最缺的就是人气。我相信,只要有人气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邻县光泽组团来“中国茶都”卖茶的茶叶经营者吴建明等待着酝酿中的机遇。

据了解,“中国茶都”旁本有规划建设太极广场,规划之初的用意是将广场当做集市民娱乐、休闲、商贸为一体的城市活动中心,可很好地起到聚拢人气的作用,可由于一些复杂原因,工期还在不断延后,而人气的欠缺也成为“中国茶都”借势而起尚且欠缺的一缕“东风”。

茶叶,让邵武茶企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国茶都”,让邵武茶企看到新的希望。

2012年至今,“中国茶都”别具特色的规模与格调还在不断完善。从无数个长满了茶树的山头,时时吹来一股自武夷山而来的淡淡茶风,受此影响的邵武人民,将那缕茶香浸染到家庭生活中,镌刻在社交活动里。

过去的“186茶叶市场”,就是现在的“中国茶都”,需要每一个客商同心协力,攥拳出击。现在的“186茶叶市场”,就是将来的“中国茶都”,人气的聚集是像滴水穿石,需要时间的累积。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清明将至,又是一年茶企忙碌时,“中国茶都”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思敏 吴建琼 文/摄

上海茶叶包装茶叶米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