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门双合茶。李细华 摄 |
鹤山是闻名世界的侨乡、“五邑”之一,在其西部一隅,藏着一个美丽小镇“双合”。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典型亚热带气候,孕育出远近闻名的“十里茶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府帮扶下,靠着回乡越南侨民一双双勤劳的手,开垦出当时广东最大的
茶叶园,鼎盛时期,广东出产的茶叶一半以上来自于双合这个小镇。
如今,开垦茶园的老一代侨民大多作古,故人已逝,茶香依旧。在双合镇委、镇政府的带动支持下,小镇将茶业作为龙头产业大力推进,小茶乡再次展现大能量,焕发出新的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实习生 石瑾瑜
小镇承载七百年茶历史
双合茶乡,承载着鹤
山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鹤山茶叶畅销国内外,是江门五邑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说起鹤山茶叶的悠久历史,鹤山市双合镇党委书记谢文清颇为自豪,这是有史为证,并非浪得虚名,清道光版《鹤山县志》记载:“鹤山特产首推茶、烟。查鹤山茶业之发展,历史悠久,远在宋、元时代已见端倪。”屈指一算,历史已是满满七百多年。清代,鹤山曾出现“无山不产茶,茶市达60余处”的盛况,“几占全省输出总量之八九成”,以乾隆末年为例,茶叶年产8.5万担,折算为510吨;出口6万担,折算为360吨,被誉为广东茶叶第一县,并且这个殊荣曾连续保持一百七十多年。
通过史料可以想见,当年茶园成片、连绵起伏,何其壮观。谢文清介绍,鹤山双合之所以成其为茶乡,必有自然优势。这里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地2万多亩;独体肥沃,土壤多呈酸性;而且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到22.4℃,雨量充沛,为茶叶生长提供天然摇篮。
曾是省内茶业重要支柱
鹤山的茶业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迫中断。到了上世纪60年代,
茶叶生产再次被拾起,鹤山大力推进
茶叶种植。说起鹤山双合的茶叶种植发展史,没有几个人能如谢文清这般详实,双合镇现在保留下来的茶园中的茶树,大多数是那时候种下来的,双合茶乡的名号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开始叫响。
目前,镇上最大的茶厂—合成制茶厂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兴建起来的,该厂也是整个鹤山唯一保留下来的老茶厂。茶厂出品的“双石”牌
红茶、
绿茶在当地远近闻名,就连生活在海外多年的鹤山侨胞,回到家乡都要捎上一份“双石”茶。忘不了是故乡的味道。
上世纪80年代,是双合茶叶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当时的合成华侨农场有6000多亩茶园,是当时广东省种植茶叶最多的地方,那时候,合成华侨农场集茶叶种植和加工一体化,最高峰时,有18支采茶队伍,每天采摘茶青两万多斤,一年生产出口的红碎茶达6000多担,成为省内较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同时也为著名的英红茶场供应大量的茶叶半成品。
经过过去10多年的经济格局调整,如今,双合茶叶种植面积约为3000亩。谢文清介绍,品种以云南大叶种茶、水仙茶及梅尖茶为主。由于双合茶园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茶树久受甘露滋润,加上气候温和,不受寒暑侵袭,故根深叶茂,芽肥叶壮。
在“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中,鹤山双石茶获得银奖,再次唤起大家对茶乡的记忆,尤其是梅尖茶,在广东省内已成为稀缺的
茶叶品种。除了“双石”牌红茶、绿茶畅销省内外,侨益康茶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茶、茶农陈真斗的梅尖茶业也出品不凡。
把茶业作为龙头产业推进
双合茶乡在过去取得了不菲成绩,对于茶乡今后的发展,谢文清满是憧憬,满是干劲。按照双合镇的发展规划,双合茶乡将建成集茶树种植、观光、旅游、生产、饮食、购物一条龙的生态农业基地,届时,将通过大力推广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品茗等体验活动,结合生态休闲观光,发展有特色的茶园茶树经济,提高双合茶叶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自
做茶叶漳州
茶叶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