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浙江苍南打造“美丽经济” 释放生态红利
2021-02-28 13:11:29热度:166°C
2021-02-28 13:11:29热度:166°C
“如果你来苍南,我要带你去碗窑感受古村之美,去鹿峰山看日落、一览县城全景,去民族花海看你笑靥如花,去鹤顶山看风车、芦苇,去蒲壮所城明朝城墙走一遭,去环海公路兜风,去海边等日出……”。苍南,地处浙江省最南端,雄踞浙闽交界,是名副其实的浙江南大门。不少常来此的游客发现,这座县城如今愈发变新变美了,古韵悠悠的古村落、农村的乡土建筑和绿地花海,均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眼下国内各地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美丽中国建设,对苍南而言亦摸索出了另一条“养生之道”。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特色、旅游为载体,苍南通过“巧借山水、盘活资源”来促使三者融合发展,并于青山绿水间打造“美丽经济”,释放生态红利。
碗窑古村落修复:好风景迎来八方游客
循着桥墩水库弯曲的山路进入座落在莒溪边半山腰上的碗窑村,现存的300多间连亘的吊脚楼、八角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戏台、古庙宇、古瓷窑洋溢着悠悠古韵,仿佛世外桃源。
碗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制碗烧窑得名。清代中后期鼎盛时,40多条水碓,18座龙窑齐开,作坊内灯火通明,窑工彻夜不眠。有近四千号人从事手工制陶,所产的日用青花细瓷、粗瓷有几十个品种,销往福建、江西一带。几百年来,村民们以烧制陶瓷为生,间种几分薄田,闲读几句诗书,朝也安然,暮也安然。仅存的上窑与半岭、以及做工精致的古戏台,均见证着当年浙南民窑重镇人繁若市的风光。
时光匆匆滑落,上世纪70年代初,碗窑村开始走向没落。“来料太贵,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碗的技术没有提升,被市场淘汰了。”苍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晖华介绍,昔日的陶瓷手工业者纷纷外出经商开矿,而村里仅留下十几户老人在安守。
褪去浓厚商业气息的碗窑反散发出一种铅华洗尽的返璞归真感,但由于地处偏僻,这里并不为人所熟知。近年来,那些雕刻着昔日辉煌的物件,抢救性地得到了保护。碗窑古村开始大力提倡和发展旅游业,投入大笔资金打造成为精品旅游景区,并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浙江最美丽的乡村”等,逐步走出深闺。
行走在村庄里,古庙、古陶瓷生产线尤在,水碓还在有节奏地敲打着制陶用的高岭土,随处可见的阿公阿婆坐在石凳上低语,以及蜿蜒的三折飞瀑,碗窑像极了一幅云烟满轴的水墨画。空气中,亦有一种历史的气息透过光滑黑亮的窑壁散出,它们记录着碗窑的过去,令游客顿生遐思。
2014年,碗窑接待游客量达50万人次。好风景在引来八方游客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当年外出的村民,也促进了当地陶瓷工人的二次就业。今年50岁的本地人江新余自打成年就进入陶瓷厂做工。上世纪90年代后窑停了,他的工作也没了。没想到过了几年,政府开始保护碗窑古村落,“我们又有了用处,被聘请到景区管委会工作。平时节假日游客大概有2000多人,村子很久没这么热闹了!”笑眯眯的江新余望着这方水土感叹道。
美丽民居创建: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车经浙闽交界的分水关,沿着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未久,车子便进入五凤乡八亩后村的地界。目之所及,是满眼翠绿:一垄一垄的茶园绿满四周群山,郁郁葱葱;山谷平地,一幢一幢整齐排列的白墙黛瓦民居点缀山间,透出江南山乡特有的诗情画意。
今年30岁的八亩后村人李小芳笑称“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早几年,她和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县城打工,“在外机会多,但也吃了不少苦。”
“后来,听说政府要启动美丽民居创建,很多老房子要拆了重建。我一听,觉得商机来了。”几乎是毫不犹豫,李小芳和丈夫回到八亩后,办了村里的第一家餐馆。“现在,我们俩夫妻一年轻轻松松就有10几万元收入。”心满意足的李小芳,只期望着一家人能守着这家小店慢慢老去。
八亩后村隐于苍南县城西南17公里的丛山中,由于交通闭塞,昔日这里的村民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时任八亩后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孔宗带动下,这里变成了千余亩山地茶园。
“我们的茶产业走上都市型农业之路,卖茶叶又卖风景,小村从此闯出了大名气。”与桥墩镇城建办主任李丕宪刚见面,他便如数家珍,字里行间透着自豪。他说,名声在外的茶业旅游,让小村山坳荒地首次有了不菲的“身价”。而逐渐富裕起来的村集体,又改进民居建设,融入茶文化元素,令小山村旧貌换了新颜。
这种变化,要归功于去年苍南县启动的美丽民居创建工作。
“推进美丽民居创建是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战略在苍南的实践。”苍南县县长黄荣定表示,要真正打造出生产、生活、生态完美融合的美丽村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走进以桃林、清澈的小湖命名的桃湖村,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原拆原建的房子正在紧张施工,而需要整治的民房,也在陆续进行加坡屋顶和外立面装修。还有宜山前河蒋的“浙南水乡建筑风格”,也呼之欲出……据了解,该县的美丽民居示范村,邀请了中国美院专家“量身打造”,并立足村庄原有的肌理,生活、生产习俗及文化内涵而建,将于今年6月底顺利完成。
如今放眼苍南的农村,绿水青山间少了堆放杂物的灰寮,却多了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
“结缘”乡村旅游:文化礼堂聚人气
参加七岁儿童启蒙礼仪式、青年成人礼仪式、看非遗项目巡展、文明渔鼓、重阳敬老礼仪活动……龙门文化礼堂是马站镇第一家农村文化礼堂,2013年10月由古祠堂改建而成,位于马站镇蒲城社区龙门村。
蒲城是明代抗倭古城,距今有600多年历史,1996年列入文物国保单位,是目前国内保护最完好且未开发的古城。这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十字街口奠基石,廿四古井八戏台”;有明民间抗倭英雄陈后英庙,清文学家华文漪华公纪念堂;有列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的正月“拔五更”民俗活动和传统印染工艺夹缬等。文化礼堂建成后,与史相关的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和文化文艺等活动纷纷走进礼堂。
据介绍,这两年苍南已先后建成53家文化礼堂,今年还将再添37家。文化礼堂建成后,如何设计活动和载体,进一步集聚人气,完善文化礼堂的教化功能?这些问题一直是苍南所思考和关注的。而与乡村旅游“联姻”被认为是文化礼堂拓展内涵的出路之一。
比如,龙门文化礼堂主要依托红色文化、忠孝文化、名人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向游客开放;而位于矴步头村的文化礼堂则借自然之美、聚山水之利、揽人文之势,融合村庄整治和旅游开发,吸引源源不断的观光和旅游;还有小渔文化礼堂的渔家文化、宕顶文化礼堂的非遗文化、以及张南文化礼堂的孝行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苍南文化礼堂被设计成旅游产品的首度“试水”,也是乡土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首次“结缘”。
“民间宗祠,本来是一个宗族活动的专门场所。改建、提升为文化礼堂后,越来越多的‘外人’开始融入当地文化、生活,推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各村频繁交流文化礼堂经验工作,又将文化礼堂各个点串成了一道动人的人文风景线。”在苍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丁宗阳看来,要“用好”文化礼堂,让其成为承载乡愁、弘扬乡风的“村庄客厅”。
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特色、旅游为载体,苍南通过“巧借山水、盘活资源”来促使三者融合发展。去年,该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1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5%和15.86%,这也映射了苍南于青山绿水间释放出了生态红利。
“对于苍南的发展,我们要算长远账,综合账,城市的品位与发展不能简单用经济来衡量,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温州市政协副主席、苍南县委书记黄寿龙表示,在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的过程中,苍南会认准一条路坚持走下去,这条路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子,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杨青 李婷婷)
英国茶叶贸易一片茶叶图片上一篇 : “互联网+茶”天下武陵争做世界级茶企(组图)
下一篇 : 蓝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茶叶)项目通过省级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