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娘+大陆精英 跨海孵化创业梦

2021-02-28 13:10:02热度:267°C

图为台湾女孩彭少仪

“你好,这是我的名片”。当记者接过台湾女孩彭少仪递来的名片时,不禁眼前一亮,立刻被这个独具创意的设计所折服。这哪里是名片?分明是一包茶叶,只是上面贴有个人信息的贴纸。把包当名片,记者还是第一次见到。

仔细一看,名片上的巧思无处不在。正面竖版排列着一句话:致敬忙碌却仍不放弃品质的你。在名片背面姓名下方,赫然呈现这样一行注解:独自飞行了1840.018公里的北京山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据说这是用百度地图定位出台湾南投茶山至北京公司的直线距离,精准到小数点后三位。

相信,当这样一张集个性化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名片递到您面前时,没有人不会被它的巧思所打动,而它的设计者正是眼前这个灵气十足,来自台湾南投的90后女孩彭少仪。

这个家里世代种植乌龙茶,从小在台湾南投茶园长大的台湾女孩对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用彭少仪的话说:“打从娘胎就开始喝茶了,从小到大,我家的茶厂总是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彭少仪告诉记者,之所以将茶饮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是因为从小就爱喝茶的她,发觉如今的上班族并不常喝纯天然原叶茶,更多的是被各种速溶饮品代替,所以希望将台湾正宗的原叶茶推广出去,让更多年轻人喝到真正的好茶。

彭少仪说,很多人会觉得茶是个很慢热很老龄的话题,好像只有老人才会泡茶,希望借由“互联网思维”做“年轻人爱喝的茶”,“打造办公室茶饮,重现一杯茶的简单与美好”。

有了创业初心,接下来就是寻找合作伙伴。随着大陆掀起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浪潮,让这个台湾女孩嗅到了无限商机,不惜跨越海峡到北京寻找创业伙伴。

彭少仪说,大陆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产业链,优秀的人才,加之“互联网+”概念的不断延伸,成为年轻人理想的创业沃土。深谙互联网营销精髓的她不想错失这样一个创业良机。于是在2014年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大陆报名参加了一个由全球青年领导力联盟在北京组织的研习营,在这次活动中认识了自己创业的合伙人——来自天津南开大学的潘忻望。

曾在2013年有过电商社区创业经历的潘忻望,积累下了重要的互联网嗅觉和电商经验,这也让他和彭少仪这位希望到北京开拓年轻人茶饮市场的“茶娘”一拍即合。经过调研他们认为,大陆专做办公室茶饮的公司十分稀少,做滤泡茶的更是一家都没有。选择滤泡茶,且瞄准台湾茶,成为了他们的创业方向。

有了目标,在潘忻望的引荐下,彭少仪先后走进北京青年空间、创业大街,参加各种创业沙龙,并得以与一些天使投资人相识并顺利获得了项目投资。

创业初期,单位附近的咖啡馆成了彭少仪和小伙伴们洽谈业务的聚点。在这里,伴着咖啡的香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创业气息。一群年轻人时而急切争辩、时而低声交流,偶尔经过能听到“互联网+、O2O”等热门字眼,这种场景在咖啡馆里经常上演。而很多好的Idea,都是他们在这里经过一次次脑力激荡后碰撞出的火花。

与传统经营模式不同,彭少仪和潘忻望选择了当下很火的互联网思维做“社群经济”,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和微店,在微信朋友圈上卖茶。但不管用什么方式营销,他们坚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任何营销噱头都是短暂的,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挣快钱,而是要当一份长期的事业用心来做,要想让客户对产品有黏着度,产品品质一定要过硬。”

“满足你对一杯台湾茶的全部期待。”是这对跨海创业小伙伴对自己茶品的要求,为了使客户对产品产生“黏着度”,彭少仪和潘忻望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茶叶的选择和产品形态的定样。为了找到一款能符合办公室味蕾的台湾冻顶乌龙,他们足足试了23种不同口味的乌龙茶。为了找到一款合适的滤袋更是翻遍整个大陆最后跑到日本,“不要小看每一个细节,滤袋吃水量大于80%才不降低侵出率,通透率要达到30%,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优化茶叶的浸泡时间和冲泡时间,防止茶叶的苦涩味被析出。”

经过反复测试,他们的第一款乌龙茶终于问世了,凭借对产品品质近乎严苛的追求,使得首批产品在预售期三天就卖出了300份的好成绩,更有用户喝完后不禁感叹道:这茶叶的汤色看起来很感人。这样饱含情感的一句评价,让彭少仪至今想起来都要回味良久。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未来,彭少仪希望自己和团队小伙伴能够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更希望他们打造的办公室茶饮能够在大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谈到自己的创业体会,彭少仪说:“虽然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很多,但真正成功的永远是那些心中有一把火,内心有驱动力,知道自己创业方向的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轻易被困难打败,才会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记者林霞

德茶叶简易制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