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侨史“活字典”陈克振:八旬老人的侨史人生

2021-02-28 12:05:16热度:144°C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侨眷,退休22年来,经他采写并发表在海外及国内各级报刊、杂志上的华侨人物稿件达200多篇次;他编著了《安溪华侨志》和《安溪华侨华人风采录》,收录华侨华人200多人次;如今已经年届82岁高龄的他,不仅是一名侨务工作者,更是乡侨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他就是被称为安溪侨史“活字典”的陈克振。

一生难解是侨缘

陈克振出生于1933年,父亲是一名印尼归侨,至今他的伯叔辈、姑姑及其后辈有200多人仍然生活在印尼、新加坡及菲律宾。身为侨眷的他更能体会华侨的思乡之苦,“架起一座桥梁,让彼此的沟通再无沟壑。”1958年,陈克振成为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的一名记者,得以向在外的华侨华人传递侨乡信息。

令人惋惜的是,3年后,由于中新社福建分社精简机构,陈克振回到安溪。尽管如此,念想却从未放弃。1981年,停刊20年的《安溪乡讯》要复刊,邀请有侨乡采写经验的他担任编辑,身在虎邱公社工作的陈克振欣然应允。

1983年,获悉县委、县政府禁止向华侨索钱要物的做法,得到时任省长胡平的肯定后,有着敏锐新闻嗅觉的陈克振便与县委报道组黄昆玉、梁贤文合作,撰写了《安溪坚决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向华侨索钱要物》一文,报道一刊登,随即引起强烈的反响。

身为侨务工作者的陈克振总是不失时机,以一个侨乡翻天覆地变化亲历者的角色,热情宣传报道,及时传递各项侨务政策。

一诺倾情为侨亲

1989年,随着《致力架设友谊之桥——记新加坡商界名人唐裕》的面世,陈克振又开启了崭新的时代——撰写华侨人物通讯。李尚大、李陆大、林梧桐、施金城等华侨华人都成为他笔下的主人公。

安溪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在主编《安溪华侨志》时,面对面一一采访,几乎是不可能的。几番思量后,陈克振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向各地的安溪会馆求助,他把自己所掌握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而后再用信函的方式让各会馆帮忙对相关内容进行核实。

身为侨眷,陈克振多次出国探亲,不失时机地拜访当地的华侨华人,搜集资料,描写唐裕的多篇通讯便是得益于此。1993年陈克振退休了,他更是把办公室“搬”回家,骑着自行车到处查阅搜集资料、整日伏案奋笔疾书,2003年,古稀之年的他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学起了电脑操作……

一部侨史“活字典”

改革开放以来,安溪籍华侨华人们纷纷回到家乡,兴学育才、修桥造路、赈灾济贫、造福桑梓,为家乡的发展倾注心血,书写了恢宏的乡侨史篇章。“陈克振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安溪县台办副主任翁培煌说,各个时期的侨务政策、华侨捐资公益事业、侨乡建设成就等,陈克振都了如指掌。

“他就是安溪侨史的一部‘活字典’。”说起陈克振,安溪县侨联副主席林丽艳不无钦佩,“与‘侨’有关的事情,找老陈了解准没错。”林丽艳介绍,崇德中学创办者马来西亚华侨官光厚的后裔,到县侨办想要了解官光厚创业、支持祖国革命和捐资办学等情况,侨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便想到了陈克振;捐资创办案山学校的华侨刘梧桐的后裔,想要了解刘梧桐的事迹,在县侨联的帮助下,他们还是找到了陈克振……

韩文茶叶茶叶保鲜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