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局:2016年,中国茶业路在何方?

2021-02-28 11:46:47热度:156°C

2016年新年伊始,行业各种好坏消息接踵而至,让人欢喜让人忧。忧得是茶行传统的业态正在遭受市场经济无情的冲击,两个注脚引人关注,一个是郑州唐人街茶城,另一个是汉口一品天下茶市,商户们都选择了罢市,要求业主降低租金共渡难关。姑且不论孰是孰非,虽然农历新年将至,但这个冬天显然让茶行业感受到了异常的寒冷。喜得是外资显然是看好中国茶业消费市场的前景,注脚是2016年星巴克旗下的茶馆Teavana将于下半年在中国开设门店。两相对比,让人不由陷入苦苦思考,2016年,中国茶业究竟路在何方?


中国茶叶学会率先发布了2015年度盘点:全年茶叶总产量达到227.8万吨,其中名优茶99.3万吨,大宗茶128.5万吨。其中绿茶乌龙茶占比下降,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有所上升。饶是如此,绿茶产量仍然高达140万吨,乌龙茶25万吨;引人关注的是红茶产量达25.3万吨,如果含普洱在内,黑茶产量达到27.7万吨,一举跃升为第二大茶类;白茶产量达到2万吨,黄茶0.3万吨。产量过半的大宗茶产值481.2亿元,产量不足半数的名优茶产值达1038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透露出的信息发人深思。我国茶产业的产值仍然是由各大茶类的“传统茶产品”贡献的产值,可以预见这种结构短期内难以改观。被人寄于厚望的茶叶深加工,依然任重道远。


2015年,笔者在考察湖南黑茶期间,深为赞同泉笙道董事长易蔚明的研判:多年以来,各大类茶都在蚕食绿茶主导的中国茶业市场。回顾绿茶占比的连年下降,这毫无疑问是有洞见的判断,但看起来绿茶在应对的方面并无良策。

还有一则数据显示,2015年度总量高达227.8万吨的茶叶总产量,面对外销走弱,内销疲弱,有60万吨的积压。这显然对生产厂家、流通的商家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如此之高的总产量,听起来非常吓人,但详加考量会发现,除开绿茶之外,在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带动下,各种黑茶、白茶,甚至是乌龙茶、红茶都被人看好陈老升值的潜力,收在手里、藏在家里。单单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就有号称20万以上大大小小的藏家,藏量从被称为收藏客的几吨起,到天得茶仓蔡金华先生一家就收藏有8000多吨。虽然老茶最终也会进入流通领域,但现下毫无疑问起到了筑坝蓄洪的功能。


无限期的贮存终非良策,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堵不如疏,关键在于如何疏导?

摆在面前的困难,茶叶深加工虽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着眼于长远展,还是要坚持做下去。打开外销市场,也绝非朝夕之功,还需要产业的整合,从长计议。边销市场,承接了海量大宗茶,非常稳定,对名优茶销量增长,承接量有限。重中之重,就只剩下了打开内销市场。

当下茶叶内销市场的核心内容在于两点:其一是有固定饮茶消费习惯的人所占人口比例偏低,与广东茶行业组织机构交流,表面上看似每个人都在喝茶的广东,每天有喝一杯茶习惯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5%;现在北方市场,《赢和茶刊》曾经在河南郑州最繁华的二七广场发放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人有日常每天喝一杯茶的习惯。其二是年轻人有饮茶消费习惯的占比例低,有调查显示低于饮用咖啡的比例。这两大问题才是制约茶业的卡脖子问题。设若14亿国人,每人每天有喝一泡茶的习惯,当下看似惊人的茶叶总产量都不够卖。毛主席教导我们:青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世界也是属于他们的,世界终究是属于他们的。茶行业,没有年轻人就没有未来!


网上近期流传着一个神贴,有人总结了2008年以后领导人和经济学家的预判,每年都言之凿凿这将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现在有了新名词,叫作经济新常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要再幻想以前经济两位数的高增长,茶业可以继续搭便车坐享其成!懒汉思维要不得,面对大变革的时代,茶行业,不换脑子就换人!实际上这一幕每天都在发生,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有人充满雄心壮志进入茶行,也不断有人黯然退出,市场经济从不相信眼泪。眼下各地茶城的罢市,也不过是重演这幕悲剧罢了。

犹太人的黄金分割定率80/20原则,谓之这世界上80%的财富集中在20%人的手里。回顾1985年~2015年,茶行业以名优茶为代表,定位于“商政礼节茶”一路狂飙突进,直到2015年戛然而止,在国八条禁令的当头棒吓下再难延续。况且这20%的消费群体无法消受得了这么大的茶叶产量


出路只有一个:变。从上游的源头,到中游的生产流通环节,再到下游的终端销售,都面临着剧烈的变革。

茶叶终归是一种农副产品,若无茶文化的注入,本身就是一把树叶子。近年来,终端的热潮反溯源头,原本是原料供应端的茶农,尤其是各大茶类代表性名茶核心产地的茶农,把持着核心资源奇货可居,攫取了过高的利润,导致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利润率急剧下降,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这也不符合经济学的规律,终将难以为继。预计2016年度春季,各大茶类代表性名茶核心产地,高端茶的供应价格将进一步深度回调,回归正常规道。


严重不同意中国人不会创新只会山寨的说辞。在茶叶生产加工领域,中国人自古以来,用同一棵茶树上的叶子,加工出了七大茶类上千种名优茶。《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与再加工茶七大类,系出同源,又各自发展,现在整体上的品质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各大茶类又相互借鉴对方的工艺,丰富自身的特色。比如原本是湖南安化茯砖茶的发花技术,不仅扩大到了普洱、六堡、青砖、藏茶等黑茶类;现在更是扩展到了黄茶、白茶等其他茶类。这对消费者来讲是一种福音。缺点是太多了反而无从选择。

现在茶叶的名优茶、大宗茶商品的二元分类,已经不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原中茶所的所长程启坤先生在很多次讲座上都反复阐述一个观点:不要再提什么提高茶叶品质了,现在茶叶品质已经很高了。对于当下质优价高的名优茶,适应。对于当下产量过半的大宗茶并不适应,仍需提升品质。中国茶叶学会提出的“民茶”概念应该引起茶叶生产企业的注意,性价比高,适合于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才是未来趋势。

对于流通领域来讲,所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现在的互联网+的提法非常热络。曾经一度茶行集体陷入无意识的误区,认为只有互联网才是唯一的出路。几年下来,真正在互联网上做的好的诸如浙江杭州的艺福堂之类凤毛麟角,传统企业转型开拓电商成功的诸如八马茶业,也并不多见。大家终于意识到无论线上网店或线下的实体店,都一样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网络上流传的《福布斯》杂志封面所说:阿里巴巴和它的五万盗贼!更是让人警醒,不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上的模式,终将不被祝福。


无论是线上或者线下,在当下资讯、交通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企图货离乡贵靠资讯不透明赚取差价,仅仅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就闷声发大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在市场的终端销售环节,长久以来,茶行业的供应链都过长,从茶农到茶厂,从总代到分销,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价码被层层推高,愈发失去竞争力。流通领域的大洗牌不可避免,在可以预见的期限内,凡是不符合经济规则的部分,都将被无情的清洗。郑州的茶城、武汉的茶城罢市事件只是多米诺骨牌的开始,而绝不是终结。

最终茶行业的出路,全在于满足市场的需求。从上游的茶农、中游的茶厂、下游的流通销售都将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彻底的变革。

面向未来,茶行业的市场需求,全在于两项主导:其一是健康驱动型的消费需求,主力产品是性价比高的民茶,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其二是审美驱动型的消费需求,主力产品是质优价高的名优茶,满足的是小部分高端消费群体。

当下中国茶企,无论大小都挤在狭小的审美驱动型消费市场领域里进行白热化的竞争,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业态,这种审美驱动型消费,自古以来由文人士大夫阶层引领,只能容纳一小部分企业存活;而绝大多数的茶企必将走上健康驱动型的大众消费市场,转变为民茶消费市场路线。 市场由外而内的打破可能来自于外界,当下众人热议的星巴克旗下品牌Teavana的入主中国市场,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很有可能以时尚的名义引领潮流,将年青人带入茶饮消费市场的领域!

市场由内而外的打破只有可能来自于内部,近年来,以回归、传承、复古的潮流在行业内涌现,古典优雅的环境打造、复古风格的中式元素服装,倡导茶生活的理念!这绝对不是一件坏事,但也不大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一代有一代的人,一代亦有一代的文化。文化,必然是承继古今,融汇中外才能结出硕果,并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乐于看到这个时代的到来!


中国茶业,不但要请进来,吸收其他行业的文化、商业理念与模式为我所用。也更应该走出去,主动进行跨界合作,才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2016年,新年伊始!我们脱下身上的茶人装,走向社会开展公益讲坛,面向社会普罗大众的茶文化爱好者进行宣讲!走进高校,举办讲座,面向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高校的大学生们,进行茶文化的宣讲。从一双双来自普罗大众和高校学子期盼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茶文化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希望!你需要健康,一杯茶给予你健康!你需要审美,一杯茶开启你的茶生活方式!


2016年,敢问中国茶业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脚下。

茶叶要放多少茶叶胀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