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窝茶碑刻:见证武夷茶史
2021-02-28 11:16:00热度:157°C
2021-02-28 11:16:00热度:157°C
历史总是喜欢和世人捉迷藏,搞得人们寻她千百度。比如说武夷山烟制正山小种红茶的起源时间,就是如此。
笔者曾在武夷山风景区的云窝看到一方碑刻,其中刻有“星村松制、小种”文字,这是至今发现的正山小种红茶的最早记载。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高180厘米,宽80厘米。当时的城高、弥陀、天心等36家岩茶厂奉示具名刻立的。原先立在星村渡头。其内容是建宁府为保护山中各寺庵茶厂权益,禁止官吏和豪强、乡练、丁胥、差役“私行短价派买”茶叶,“致滋扰累”茶家的告示。
小种红茶约形成于18世纪
其中写道“星村茶行办理其松制、小种二项,毋许丁胥、差役人等勒买”。此中的“松制”,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烟制正山小种红茶”的名称,也是制作工艺。当时在崇安县的几任县官和学者文人的茶文中,都未说及此茶的名称和工艺。但是当代的中国茶界著名专家却有进行论述。如曾在武夷山任全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的吴觉农,在他经过详考的《茶经述评》中说:“后来产制了武夷岩茶的福建崇安,又产制了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烟小种),这就为红茶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说的“后来”是什么时间说不清楚。这也难怪,作为一个真正的专家,没见到当时的实物或文字是不随便发声的。解放前曾在武夷山“示范茶厂”任副厂长的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说“红茶之名起自1840年五口通商之后,因加工过程叶子发酵变化,故被称为红茶。”同在“示范茶厂”任政和制茶所所长的陈椽先生在《茶史通史》中说:“何时何人发明制造红茶,没有确切记载,无法肯定。”
笔者认为“何人”倒无关紧要,“何时”则是关系到一个茶类起源的定论。与武夷茶相伴了几十年的茶界寿星张天福在《张天福选集》写道:“红茶是继乌龙茶之后,为全发酵茶,约始于18世纪。开始发明的正山小种(亦称星村小种)的制法。”他还说:“这说明小种、工夫红茶的名称是来源于武夷岩茶。”可惜他没有把起因写出来。
制作研究了一辈子武夷茶的姚月明先生,就分析得很到位了。他在《武夷岩茶论文集》中写道:“正山小种属红茶类,为武夷岩茶‘工夫’、‘小种’演变而来。”他分析“正山小种”制作工艺的起因说:原先桐木茶与岩茶制法相同。但由于桐木关一带山高林密,云雾多,日照短,特别是春雨季节更是如此。所以茶鲜叶倒青大部分靠烧柴加温,该地所用柴薪又多为松木,故鲜叶中就吸进松脂味;发酵后又是采用松木烘烤,又一次更大量吸入松脂味,所以成品茶存有松烟味。当时国人不喜欢此茶,欧洲人则在其中冲入牛奶,感到好喝,便大量购之。五口通商后,出口量增大供不应求,不少茶商便到政和等地产制。为省工省时,便去掉炒青工序,青叶晒或烘后直接揉捻,后晒或烘干,形成“工夫红茶”。所以从“小种红茶”到“工夫红茶”有个过渡时间,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因此,张天福先生认为“小种红茶”形成时间于18世纪,而这方立于1763年的碑刻,证明张老的论断。
乾隆年间武夷茶还是贡茶
这方碑刻的另一贡献,是说明清乾隆年间,武夷山还在继续进贡茶叶。碑文写道“示仰该地乡练、丁胥、差役等人悉知,嗣后承办贡茶,务须遵照以定章程。”笔者以前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之九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宁太守因本山茶枯,令以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贲府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认为自此武夷山停产制贡茶。自从看到这方碑刻后,不但改变我的看法,而且进一步领会了清乾隆皇帝的那首《冬夜煎茶》诗所云:“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擎明灭兰膏冷。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此诗说与碑刻相为印证。武夷茶贡史又延长了两百年。
这方茶碑刻是武夷茶史的重要见证,希望有关部门将之移至馆内,以免受风吹雨淋,使之千秋永存。
皖南茶叶.茶叶面包上一篇 : 今夏长沙茶市有些沉寂萧条 茶商们探索“互联网+茶”
下一篇 : 亲近大自然 感受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