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小罐茶的“精品主义”
2021-02-27 21:17:47热度:147°C
2021-02-27 21:17:47热度:147°C
《茶道》 韦尔杨 12 款来自原产地、出自大师之手且等级统一的代表性名茶,每罐重量都是4克,价格都是50元/罐。换句话说,小罐茶金罐销售的所有茶品,不分茶类,均为6250元/斤。 这样的价格,算不算贵?行业内外,众说纷纭,似乎更多的是质疑。但眼睛雪亮的消费者们都以实际行动——掏腰包来为小罐茶点了赞。小罐茶为何能在如云似海的中国茶企中脱颖而出、一“泡”走红并成为被模仿甚至被“山寨”的对象呢? 原因很简单,品质和标准。小罐茶从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到销售品饮,将整个茶产业链一贯到底,竭尽全力为保障茶叶品质服务,并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标准体系。 “大师”站台,茶品有灵魂
惊蛰一过,很多花便扎堆开放了。安溪虎邱镇高建发茶庄园里,随山势起伏的茶田间,点缀着桃花、樱花、山茶花等春花,争奇斗妍,好不热闹。 望着自家茶园里的明媚春光,高碰来的脚步不知不觉地轻快了起来。他时而抚抚花,时而又弯下腰看看茶丛间冒出的新芽,那神情就像在端详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同许多制茶师一样,高碰来的话很少,也不善于表达,和他打交道的多是一枚枚青青茶叶。在他眼中,每一次制茶,都是人与茶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对话”。只有真正深入到茶里,摸清它的“脾性”,才能做出一泡好茶。 福建是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及重要产区。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类,最考验制茶师傅功力的地方也正是在“半”上,晒青、做青、杀青、烘焙,每道工序环环相扣,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因此,要做出一泡“七泡有余香”的正味铁观音,无疑需要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高碰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18岁开始,高碰来就下苦功学习制茶技术。烘焙是铁观音初制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一个很能体现制茶师“功夫”的环节。高碰来在积累前人制茶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五波烘焙法”。这一焙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根据鲜叶的特点,灵活掌握调整烘焙的时间和温度,将“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的古老制茶技术原则发挥到炉火纯青。 每款小罐茶背后,都有一位像高碰来这样的大师,邹炳良(普洱茶)、戚国伟(龙井茶)、王顺明(大红袍)、林振传(白毫银针)、林乃荣(茉莉花茶)等。他们专注于做茶,对茶怀有虔敬,制茶精益求精,每一泡都蕴藏着赤诚匠心。如同画作之画家,每款茶都是各位大师的代表作,不仅有手作的温度,还有文化灵魂。 源头严控,赢在“起跑线”
近些年来,随着农残、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把茶推到风口浪尖,即使是知名品牌茶企也未能幸免,加之各种谣言的推波助澜,让神经早就脆弱不堪的消费者们更加疑惑和不安:市面上的茶,到底还能不能喝? 沿着茶产业链向上追溯,一杯茶,最初的形态是茶树上的鲜叶,它的好坏对成茶品质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茶从源头开始就必须严格把控。 作为源头的前提是每一片茶青都应出自原产地乃至最核心产区。就跟“南橘北枳”的道理一样,所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茶,其标志性的色、香、味、韵,都是某一地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出来的,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产自非原产地的茶,从外形上看别无二致,甚至比“正山”做得还要美观,但一开汤,高下立见。就拿铁观音来说吧,除了安溪,华安、大田、尤溪、寿宁等省内地区,江西、云南、贵州等省均有出产。相比之下,后者的“音韵”会逊色不少。 高碰来打理的茶庄园,海拔均在850米以上,茶园里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植被,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套种观赏花卉。这些花卉的花期基本与茶季同步,形成“两季茶,两季花”的模式,即春开油菜花,秋开格桑花,与茶丛交织如彩锦一般烂漫缤纷。 “套种是一种常见的茶园栽培管理方式。利用茶树与其它植物相互依存的关系,来改良土壤,调节小气候。譬如,油菜花可以吃,也可填埋肥田。格桑花种植密度大,花香会有驱虫的作用。今年如果不是为了让土壤休养生息,往年这个时节,油菜花已经盛开,就会吸引很多游客来茶山游玩。”高碰来说,“不但茶、花套种,茶园梯壁还种上草,可保温、保水,草刈除填埋后,还能作肥料,这有利于茶树生长、病虫害防治。” 生长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茶叶原料自然优质,就先赢在了“起跑线”上。但,这还仅仅是开头。鲜叶经制茶师之妙手变成毛茶,还要经过精制,才能成为茶品,这一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质量同样不容忽视。高碰来制作铁观音的茶厂是按照日本食品级工厂来建设,茶叶安全程度不言而喻。 像高碰来这样横贯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实力派合作伙伴,正是小罐茶团队耗费4年多时间行走了40万公里寻找到的。高碰来说,从2012年开始,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每年都会来一次,看看茶山,泡泡茶。 统一标准,消费更简单
“小罐茶要做‘最干净的茶’,他们对茶叶品质标准的要求,丝毫不亚于日本客户。”高碰来说。 小罐茶的茶品“质”成一格,从形、色、香、味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近乎苛求的甄选体系。小罐茶副总裁徐海玉介绍,仅拣剔这道工序,就耗费了很高的人力成本,如果加上上游合作伙伴在拣剔环节的付出,每公斤茶的人力成本就要200元。 高碰来抓起一把净茶,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铁观音通常是七斤鲜叶制得一斤毛茶,而要成为“小罐茶”,根据对方的要求,必须经过4次人工筛选拣剔,拣掉茶梗、发酵不匀的叶片、粗老叶及非茶类夹杂物,色泽、整碎不一的茶也要挑出来。挑拣后,一斤毛茶只剩25~30%的精茶。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除了依托合作伙伴现有的茶园基地、加工工厂等基础设施外,在2017年底,小罐斥资15亿元正式开工建设黄山中央工厂。据介绍,这家工厂是按工业4.0标准打造的现代化智能工厂,并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创新基地与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通过投资上游,建立更高的标准来推动上游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从而推动中国茶传统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升级。”徐海玉透露,未来小罐茶的所有原料,除了上游管控之外,在进入黄山中央工厂前,每批次都要通过两个机构的检测,而出厂的产品还要在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再检测。这意味着,一罐小罐茶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正式面市。 此外,从2018年开始,小罐茶还将组建茶园管理和茶叶自动化加工设备研发这两支专职团队。其中,茶园管理团队将负责在所有合作伙伴中推广生态管理方式,逐步将茶园转变为有机茶园模式,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小罐茶的“五星级”茶庄园。按照规划,这些茶园将成为“可管控茶园”,再加上占比20%的自有茶园,一起构成小罐茶茶园基地的“版图”。 如此严苛的标准,从形成到实践,是小罐茶团队4年多来漫漫寻茶途程的成果,也是他们出发的理由。当他们深入中国名优茶主产区、踏遍茶山、尝过百家茶后,杜国楹才看清了茶行业这片“森林”的真面目:定位为农产品,有名茶,却无品牌;定位为文化产品,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二者的共性是:无标准。 作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大国,中国拥有六大茶类、数千个品种,而由于自然环境、采制手法、贮藏方式等差异,又使茶产生千差万别的品质。其看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对于大多数不懂茶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是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而且,市场又普遍存在鱼龙混杂、价高质次等乱象,以至于茶行业在他们心目中似乎“水”很深:“买时分不出好坏,喝时程序太复杂,送时又没有明确价值”。 小罐茶既跋山涉水——通过携手名优茶大师,建立起好茶的认知标准;又豪掷亿金——通过制定严苛标准、建设现代化智能工厂、组建专职团队等,将标准推行贯彻到底,并承揽了平衡成本这项复杂琐碎的工作,这一切正是为了消除这些“痛点”。最终呈现在货架上的茶品,不论茶类品种,都是统一等级、统一品质、统一重量、统一价格,大大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顾虑,让茶叶消费变得更简单、更轻松。 科学包装,保证茶本真
事实上,打“大师牌”“原料牌”并非小罐茶首创,小罐茶的过人之处在于敢于花大成本来整合与创新。 小罐茶这匹“黑马”,在短时间内让业界刮目相看并记住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包装——小罐。这只简约的小茶罐给茶行业送来一阵“清风”,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在茶界掀起了一阵模仿的热潮。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多家品牌茶企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小罐包装,规格也是4克装。 小罐看似普普通通,背后却蕴藏着诸多细节。据悉,这款铝制小罐包装是小罐茶团队专门邀请日本知名设计师、历时近3年、花费500万才最终出炉的。同时,包装还采用了真空充氮技术,来隔绝空气。与之配套的是,小罐茶还打造出世界首台全自动直线型铝罐茶叶灌装封口机,解决自动化封膜过程中充氮保鲜的问题。 按小罐茶的说法,“氧气、水分、异味等,都会对茶造成伤害”。因此,充入氮气,排出空气,能避免“伤害”,还能减少茶叶断碎,尽可能保证外形完整。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小罐茶都用充氮包装,像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白毫银针、大红袍就不充氮。 其实,包装是小罐茶精品战略的外在表现之一。面对消费者时,包装发挥的不仅是储藏功能,还传递着产品、企业文化的输出。因此,在精品战略指引下,小罐就不只是简单的包装物了,在客户体验的细节上,比如因为没有现成可参考的封膜工艺,为了确保最佳的用户体验,小罐茶通过“一年撕3万张铝膜”的试验来实现“密封性和好撕之间的最佳平衡”。甚至做这项工作的同事,被小罐茶内部誉为“首席撕膜官”,这听起来似乎更像是个噱头,但一张外膜的反复测试却充分体现了包装设计的人性化。归根结底,还是回到茶品本身:保证茶本真,最大限度地将大师做的茶“还原”到消费者杯中。
蛤蟆背茶叶安吉茶叶上一篇 : 小罐茶春茶“一罐难求”背后的秘密
下一篇 : 易武斗茶会茶王是谁?点开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