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潮汕工夫茶道思想之核心
2021-02-08 16:16:24热度:244°C
2021-02-08 16:16:24热度:244°C
潮汕工夫茶道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曰:是“和”。一个“和”字,涵盖万事万物。
“和”是中和:这个哲学、美学范畴,原来滋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土壤,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融合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朴素文化意识。有了“和”,相互矛盾对立的事象便能在相成、相济的关系中化为和谐整体。《周易·乾》有“保合大和”的记载,可作明证。《周易》用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和的独特形式,建构起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这是儒家世界观正式形成的标志。“保合大和”意指阴阳会合,保合大和元气,普利万物;此为天之正道。首先是天能“保合大和”,接着便是天地相和、天人相和。换句话说,“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由此可知,“和”具有多重的结构,它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是以《左传》有“心平德和”之说。
“和”的内涵是丰富的。这里并无将它作无限延展的打算,但也切忌将它简单化了。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之“和”,主要包括着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取《尚书》恭敬、和善的本义)、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熙、和霁、和售(公平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
我们务须注意到,“和”的思想,儒家并未获得专利权。佛家提示人们要修习“中道妙理”。《杂阿含经·卷九》引佛佗说:“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这便是和。《老子·四十二章》谈到“冲气以为和”;《庄子·山木》也说:“以和为量”。这些都是对于“和”之思想表述。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是不是说,三家之间就没有差别了?当然不是。儒家重礼义引控之和。《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主张要实现“和”(尤其是体现中庸哲学的中和),必须用礼义加以引控。道家却倡导纯任自然之和,反对人为的规范。《庄子·大宗师》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便是绝妙的诠解。
“以和为量”同样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原则。佛家推行的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儒家之和,旨在执中,盛赞“天地之大德日生”,体现中和之美;道家之和,旨在守中,崇尚“重人贵生”,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佛家之和,旨在空中,发愿普渡众生,体现规范之美。三家尽管教义有别,然而却都统一在和的旗帜下为人类之生命、生活、养生、保生发挥其有益作用。潮汕工夫茶道之“和”,正涵白之和的精义,是对《周易·乾·文言》“以美利天下”的一种意义深远之践履。俗语云:“客来茶当酒”,笔者曾以此为上联,并自撰下联云:“神定道即心”。这里的“道”,非单指道家之道,而是“三教合一”之道,本意就是为了揭示中国(潮汕)工夫茶道“和”内涵之核心意义。
以揭示出“和”的深刻意蕴后,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谓“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潮汕工夫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综观茶事发展与茶道七义,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茶艺”、“茶德”、“茶礼”,突出了人在与自然物的会合中修养情性,以便更好地去契合天道。“茶理”、“茶情”强调对立事物的相济兼容,以形成和乐境界。“茶导引”则更为直接地催发了天人沟通的道义追求。“茶学说”显扬茶道。
潮汕工夫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国民众的强烈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简单茶叶蛋的做法茶叶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