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害虫的病毒防治方法
2021-02-08 15:55:30热度:164°C
2021-02-08 15:55:30热度:164°C
茶树害虫的防治,过去多采用化学防治,致使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突出,影响了茶叶出口和食品安全.近年来,为了满足无公害茶,尤其是有机茶生产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研制出两种茶园专用病毒杀虫剂,并先后在浙江、江苏茶区大面积推广试用。由于病毒杀虫剂使用的要求、效果的发挥等与化学农药不同,因此,各地在防治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有利于病毒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并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对病毒防治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病毒防治的利弊
1、与化学防治相比,病毒防治主要有以下优点
(1)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迄今,茶叶上研究应用的是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属于昆虫病毒,它们的专一性很强,如茶尺蠖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数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这两种病毒对我畜无毒,对经济昆虫无害,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因此,在茶叶上应用是十分安全的。
(2)不杀伤茶园病虫天敌。茶园害虫种类繁多,其中极大多数是次要害虫,是由田间自然天敌控制的。由于病毒杀虫剂不杀伤茶园害虫天敌,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天敌群落对害虫群落的自然控制作用(生态控制作用),保持次要害虫原有的生态平衡。
(3)可持续控制作用强。昆虫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如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在虫性尸或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至数十年。茶园中施用昆虫病毒后,死亡的虫体(虫尸)中含有大量病毒,残留在茶树上,下一代幼虫食到后还会感病死亡。一般喷施1次病毒可以控制以后数代害虫的发生。据记载,昆虫病毒从一处带到另一处,起到病毒的扩散作用。
2、病毒防治的主要缺点
(1)病毒的大量生产比较困难。病毒只能在活体中繁殖,它是通过大量饲养键康幼虫——幼虫喂食病毒后死亡一从虫尸中提取病毒的途径来生产的,操作烦琐,生产成本高。因此,进行一次病毒防治比进行一次化学防治成本高,有的地方难以接受,给推广应用带来一定影响。但从病毒防治不存在农药残留、不杀伤天敌、防治一次可控制数代等综合因素来看,可以说病毒防治比化学防治合算。
(2)效果发挥慢。害虫的幼虫取食病毒后,病毒在虫体内不断繁殖,当病毒达到一定数量时,幼虫死亡。病毒在幼虫体内的潜伏期较长,在推广的使用剂量下,一般为7-15天,从防治(喷药)到幼虫死亡短者10天左右,长者需20余天,有的甚至到蛹期才死亡。而幼虫在病毒潜伏期和发病后的前期,仍需取食叶片,在虫口密度大的情况下,虽然幼虫已经感病,但茶树被害仍然严重。
二、病毒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室内外试验表明,病毒防治的效果理想,但有些茶叶产区反映效果不理想甚至不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治对象不合适
昆虫病毒的专一性很强,如茶尺蠖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对其他的尺蠖无效。而茶园中发生的主要尺蠖就有数种,如茶灰蠖、用克尺蠖等。有的地方对害虫不熟悉,茶园发生了其他尺蠖为害也认为是茶尺蠖为害,在这种情况下,喷施茶尺蠖病毒是无效的。如果喷施病毒Bt混剂,Bt对多数鳞翅目害虫具有兼治作用,但效果不太好。
2、防治时虫龄偏大
虫龄大防治效果不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害虫的抗病(毒)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虫龄越大,防治效果越差,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如某一剂量(浓度)的病毒制剂,防治2龄幼虫效果很好,防治3龄幼虫效果就不好,防治4龄幼虫可能就无效了。二是害虫取食病毒后潜伏期长,那些发育历期短的幼虫,如果在虫龄较大时喷药,潜伏期未过就化蛹了,虽然有一部分蛹会死亡,但还有一部分能生存下去,导致下一代发生仍然严重。
3、喷药方法不科学
昆虫病毒是通过幼虫取食后侵染的,因此幼虫只有食取病毒后才能感病死亡;食入的病毒赵多,死亡的速度越快。如果喷药时只在茶行上部扫射一下,幼虫食不到病毒或只食入极少时病毒,防治效果就差。
此外,有的地方,喷施病毒1-2天,甚至1个星期后,发现幼虫没有死,就认为防治效果不好,实际上,此时病毒的潜伏期还未过;也有的地方,开始认为防治效果不好,后来发现茶树上有许多死虫,或者下一代害虫发生量减少了,又认为效果是好的。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使用对病毒防治的认识不足引起的。
三、病毒防治有要求
1、病毒液要求均匀
病毒杀虫剂的有效成分为病毒多角体,多角体较重,静止状况下会很快沉到瓶底。使用时必须用力、充分摇匀,最好每次吸取时都摇一下。病毒原液加入水中后不像化学农药那样能很决分散,还需搅拌一下,最好是先将药液用水在桶中配好,搅匀后再倒入喷雾器喷施。
2、严格掌握防治适期
病毒防治的适期为1-2龄幼虫期。幼虫越小,防治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多数幼虫处于1龄期时防治。为了准确掌握防治适期,应进行害虫的预测预报,随时掌握幼虫的田间发生动态。
3、保证喷药质量
病毒防治应因虫制宜选择喷施方式,提高幼虫的中靶率,使幼虫都能食到病毒。也就是将幼虫的栖居和取食部位全部喷湿;如茶尺蠖1-2龄幼虫分布在茶树上部嫩叶层,喷药时必须将上层叶片正反面全部喷湿。茶毛虫1-2龄幼虫分布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使用手揿喷雾器可以采取仰喷的方式将叶背喷湿;使用机动弥雾机时应降低喷头高度,吹动中下部叶片,使雾点能飘吹到茶丛下部。
以上三点要求十分重要,虽然很容易理解,但也是难于做好的,应该特别重视。
4、掌握合适的药液浓度
由于病毒生产困难,成本高,因此推广的使用剂量较低,实际尖用时不能低于标签上注明的使用剂量。一般幼虫的死亡速度随剂量的增大而加快,因此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加大用药剂量。病毒杀虫剂与化学农药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茶树造成药害。
此外,对年发生代数,幼虫历期短的茶尺蠖,病毒防治宜在气温较低的春、秋季进行,以第1代和第6代防治效果最好;茶毛虫一般一年只发生2-3代,幼虫期长达1-2个月,因此各季节均可采用病毒防治。
有关病毒杀虫剂的有效期问题,虽然病毒在虫尺或土壤中可以存活很多年,但多角体从虫尸中提取制成病毒液后,游离的多角体在室温下,生命力会慢慢减退,因此当年购买的病毒杀虫剂应在当年使用;如当年没有用完,第2年使用时应加大剂量。
四、病毒防治的策略
病毒防治是通过使害虫幼虫生病死亡而实现的,幼虫食进病毒后要经过潜伏期、发病期、再到死亡期。在潜伏期,感病幼虫与正常幼虫同样取食;在发病期,幼虫也取食,但取食时逐天减少,到死亡前几天才停止取食。因此,喷施病毒后茶叶仍受为害,在虫口数量大的情况下,茶园受害仍较严重。一般感病幼虫大多死亡,当代防关键所在可达90%以上。同时,死虫体中含有大量病毒,残留在茶树上,具有持效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控制害虫后代的发生。根据上述特点,对茶尺蠖、茶毛虫等常发性或周期性大暴发的害虫,病毒防治中应采取以下方法。
1、每种病毒每年喷施1次
病毒防治具有持效作用,一般喷施1次病毒后可控制害虫1代至数代或1-2年,但其持效也非是永久的,时间长后发生量又会逐年增加。如果每种害虫相应的病毒制剂每年均能喷施1次,那么在茶园中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物控制因子,可将这些害虫长期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2、预防为主,治早、治少
害虫的发生发展有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经过数代甚至数年,但一旦在发生时要迅速控制就比较困难,且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因此,病毒防治应该在害虫发生量较少时进行,这样处于病毒潜伏期的幼虫对茶园造成的为害不会太严重,其后代也能及时被控制有机茶园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因此理会应注意治早、治少,避免害虫大发生。
3、害虫发生严重的茶园,宜与化学农药混用
在非有机茶园,如果害虫发生严重,病毒制剂应与化学农药混用。这样,可以兼顾速效作用和持效作用,极大部分幼虫很快被化学农药杀死,使茶树少受为害,未死的幼虫食到病毒后也能死亡,且对后代有控制作用。混用的农药以溴氰菊酯为好,残留降解决,在绿色食品茶园中也可以使用,浓度以10000-20000倍为宜。混和药液要按病毒防治的要求喷施。
茶叶除口臭红花的茶叶上一篇 : 冬季茶园怎样管理
下一篇 : 无公害茶树的管理与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