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正常要怎么泡

2021-01-11 11:20:10热度:130°C

  众所周知,绿茶加工第一道工序是杀青,然后再揉捻、干燥,为不发酵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青汤绿叶,滋味清爽,收敛性强”的特点,那怎么冲泡呢?相关的介绍如下!

  1、冲泡绿茶时,水温控制在80℃~90℃左右。假若冲泡绿茶粉,以40℃~60℃左右的温开水冲泡即可。份量是2公克绿茶粉配450cc的白开水。

  2、冲泡茶叶的第一泡不要喝,冲了热水后摇晃一下即可倒掉。

  3、冲泡好的茶要在30分钟~60分钟内喝掉,不然茶里的营养成分会变得不安靖。

  4、绿茶粉不行泡得太浓,不然会影响胃液的排泄,空腹时最棒不要喝。

  绿茶的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茶树分早生品种、中生品种、晚生品种。早、中、晚主要就是发芽时间的不同普洱茶叶包装。一些早生品种在春节前后就能采摘(和产区也有关系),比如说贵州普安县江西坡苗寨丫口茶园、四川的“峨眉问春”,在春节前就能开始采摘;浙江的乌牛早等则在立春后逐渐开始开采。

  中生品种则于3月前后开始,而对于晚生品种则大部分需要等到3月20日前后。当然,云贵川浙等大部分极品好茶还没开始……

  制作绿茶类的茶树极其讲究发芽时间。不同的出发点,选择茶树的品种就必须不同。比如说家里茶园多,为了岔开时间方便控制人力采摘,或者为了抢鲜上市以卖个抢鲜价等……

  绿茶的茶树产区

  茶树的发芽涉及到品种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积温”。积温,即某一段时间内逐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这就和产区有关系了。你看,云贵等地区的绿茶一般都发芽比较早吧?(当然,云贵地区很多高海拔的茶叶发芽也迟)。这就和产区有关系;和生长期的积温有关系,这是天然属性。

  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合理的生长是正常的,只是不同的生长期对茶叶的滋味会有不同的影响。大家可以从浓郁、饱满、耐泡度等来做对比。如果没有必要,不一定非要追求早生品种。

  绿茶的选购技巧

  1、望:看茶的形状,每片茶叶形状差距不是特别大,外形不能特别参差。

  首先,看这款茶叶的外形,看起来是不是让人感觉愉快、舒服,同时检查一下断碎的茶叶,是否有些发黄发黑的茶叶夹杂在中间,整个茶叶是否看起来没有光泽或者光泽较差。每片茶叶形状差距不是特别大,外形不能特别参差

  2、闻:好茶的香气应该纯正而无夹杂异味。

  茶香应该是天然的香气,经过烘焙,应该带有一种高温过后的香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茶喝下去的香气应该和泡茶前的香气一直,这样才能避免是添加香料的。

  3、问:问茶商或者是茶友,多了解茶的知识。

  每一种茶叶都应该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清楚的来路,特别是应季的绿茶,因为绿茶是新茶。商家就应该清楚货物的来源和相关信息,否则就有问题。对于茶商的说法真假就要茶友自己分辨了。如果能事先找些相关资料,对基本问题有了解,用自己心里有底的问题咨询卖家,那就好办多了,上当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4、沏:是不是好茶,一喝便知究竟。

  爱茶之人都有自己享受生活的独当一面,对茶的理解也是独到的,一款茶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好喝,只有进了自己的口才知道,所以,购买之前,品尝是必不可少。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

  郑和影响海外饮茶风俗,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外传的地域范围。

  2005年在福建参加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人华侨论坛"的海外学者认为,“荼文化”也是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由中国传到海外去的,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海外学者考证,在明朝以前的古籍资料中,很少发现记载中国茶叶出口的。而明朝以后的文字资料,才不断地出现,并影响了海外的茶风,海外有关亚非各国饮茶的风尚习俗时有记叙,以后也逐渐有了种茶制茶的行业。有关专家还认为,英语"茶"的单词,写成"Tea",就是根据中国福建方言"荣"宇的读音译过去的。郑和船队有不少福建人,而福建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品荣的习惯。有些福建人后来就留在东南亚没有回来,成为明朝以后的一代福建华侨。

  就是这些福建华侨跟随郑和下西洋,把中国饮茶的习惯和种荣、制荣的技术带到东南亚各国去,尤其是福建人爱泡"功夫茶",习惯喝早晚茶,善于"茶道",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至今影响着海外的茶风。

  在世界最大的漳州天福茶文化博物院的明代展厅里,记者看到郑和下西洋期间有关茶叶发展的记载。明朝朱元璋厉行"茶马政策",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促进了炒青绿茶的发展。随后的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到了海外各国,尤其是中国的茶风,明成祖时期中国的茶风很盛,散茶的兴起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会长李素贞介绍说,明代改团饼煎煮之法为散茶冲泡品饮,更祟尚自然之美,茶文化到了极致。强调注重茗茶、荣器、水品、环境、礼仪、人品等,连品饮的人数也非常的讲究,更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文人雅士领导茶文化新潮流,喜会于泉石之间,处于松竹之下,对浩月清风,坐明窗独饮。

  李素贞还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郑和下西洋所到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亚非国家,目前都是茶叶销售量最大,也是茶文化最普及的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三千万人民币,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建一个郑和文化馆,在古老的中国馆里就开设了茶馆。

  夏天天气炎热,人的消耗大,出汗多,很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人容易疲惫,头晕。血液粘稠度高就给心脏带来很大的负荷。绿茶收敛性强,氨基酸含量丰富,可以消暑降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