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不是绿茶的一种

2021-01-07 17:38:55热度:180°C

  洞庭碧螺春产区,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那碧螺春是不是绿茶的一种呢?相关的介绍如下!

  碧螺春属于中国六大名茶之一的绿茶。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又被称为“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主产于洞庭东和西山。碧螺春茶其特点是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深受绿茶爱好者追捧。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因香气高被称为“吓煞人香”。

  碧螺春的作用

  1、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效率。

  2、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4、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

  步骤一:杀青

  杀青一般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摄氏度时,将碧螺春置入其中。过程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

  步骤二:揉捻

  在锅温70~75摄氏度下,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的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易溢出并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当茶叶达六、七成干时,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

  步骤三:搓团显毫

  搓团显毫是碧螺春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在锅温50~60摄氏度下,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弯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即可进入烘干过程。

  步骤四:烘干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以此固定形状,让茶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为目的。当茶叶达九成干左右时,即可起锅。

  碧螺春的历史记载

  据《太平清话》记载:“洞庭中西尽处,有仙人茶,乃树下之苔藓也,四皓采以为茶。”可见洞庭山茶传说的古老了。另据《尔雅》记载:“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荼,吴人作茗、樗,吴人以其叶为茗是皆以茗以荼异。”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期,苏州已有茶。

  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唐时洞庭山茶写入《茶经》,并为皮、陆所唱和

  苏州吴县洞庭山茶,到唐时巳崭露头角,并引起了茶圣陆羽的关注,来此考察茶事。诗僧皎然在代访陆处士羽分中就描写此事,“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按:西塔寺代陆子茶经汾刊本附录杂诗中为吴壬古庙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诩翱。何山赏春若?何处弄春泉?茶叶跟能治病吗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锨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粱州同”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若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苏州洞庭山住唐以前已经有茶,开始时采其叶,煮为茗粥。公元713~742年制成饼茶,但并不多。公元756~766年逐渐多起来。公元780年以后才开始盛行。苏州洞庭山茶,经陆羽考察倡导后,逐渐被文人所爱好和唱颂,洞庭山也就成为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经常唱和的地方。在他们唱和的《茶中杂咏》十首中,《吴县志》中记有他们的《茶坞》、《煮茶》诗各二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