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与毛峰的渊源
2020-11-30 13:53:46热度:254°C
2020-11-30 13:53:46热度:254°C
位于世界名山黄山脚下的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祖居着一个庞大的谢氏宗族,人口约近万人,千百年来这个宗族世世代代在黄山脚下种茶、制茶、卖茶,是一个以茶为生,与茶共荣辱的世袭家族。据谢氏祖训,大约在宋代嘉祐元年(1056年),谢家族茶人,改变了唐朝制茶技术,独创了一套“炒—揉—烘”制茶新工艺,从此使中国制茶技术和茶类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宋代中国茶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茶已经与米、盐相同,人家一日不可无也。李觏《盯江集卷十六·富国策一十》云:“茶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但是因宋朝是实行“榷茶易马”政策,其茶税的剥削比唐代更为残酷,广大茶农生活十分困苦,必须大量种茶、制茶才能生存。徽州是当时重要产茶区,其产量约2.3万担,其制茶工序大致为: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茶、烘茶等六道,成品茶为“蒸青团茶”。这种制茶方法,不但工序复杂,加工量小,而且茶叶香气与滋味也欠佳。由此谢家就发明了一种“先用锅炒茶,再用手或木桶揉茶,最后用烘笼烘茶”的“老谢家茶”制茶技术。采用这种工艺制茶有三大优点:其一,制茶程序简单,由原来六道改成三道;其二,加工量大,工效比原来提高了3—4倍;其三,改变茶叶形状品质,将原来的“团茶”改成了“散茶”,而且这种“散茶”香高味浓,耐冲泡。很快这种制茶新技术在古徽州传开,茶农纷纷效仿,从而迅速促进了徽州茶叶生产发展。到了明代,徽州府产茶量已达5万多担,比宋代翻了一番。
黄山产茶始于宋代即公元1056年的宋嘉祐年间。然而,黄山茶的起源却与僧人有关,宋代的僧人已经知道在饮茶之后打坐,不容易打盹儿。他们在寺院后边的菜园里栽下了几棵小茶树。由于黄山气候湿润,每年一多半的时间,茶树都躲在云雾中,僧人便给这些小树起名:叫做“黄山云雾”。
800年过去了,当年的那几棵小茶树已经繁衍出了漫山遍野的茶树林。公元1875年,中国安徽歙县一位叫谢正安;字“静和”的商人开了一间茶庄——“谢裕大”,茶庄主要经营的,是从黄山上收购来的鲜叶。谢正安用自己的方法加工出了绿茶,并给这种茶起名为“黄山毛峰”。《歙县志》中留下了:“光绪年间,漕溪人谢静和所设谢裕大茶庄创制……”的记载。而“黄山云雾”就是“黄山毛峰”茶的前身。
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独特的气候环境,为茶树提供了非常好的生长条件。上等的“黄山毛峰”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采摘,茶农们只采鲜嫩的芽头。为保鲜香,人们上午采摘下午制;下午采摘的当夜制。采回来的鲜叶经短暂摊放后,高温刹青、理条炒制。加工后的成茶:形如雀舌,多毫有峰。
“黄山毛峰”在冲泡时,汤色碧绿;一芽一叶。茶汤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和绿茶浸出物、清香爽口,一杯茶即使冲泡五六次,香味犹存。
明代茶人许次杼的《茶疏》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而今天黄山上遍布的茶树,和春风中昂天翘首的春茶,不正是当年的“灵草”吗?不知这些源于佛门的漫山灵草,是否还能记起900多年前的那一小块茶园和已经模糊了的那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