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标准渥黄茶玉润天香1401品评
2022-11-02 15:20:12热度:136°C
2022-11-02 15:20:12热度:136°C
咱来帮大伙儿整理一下渥黄茶共通性
1.黄汤、黄叶(新茶时期较明显,但普洱茶毕竟不是黄茶,渥黄的程度有限),当然是与传统工艺普洱茶比较下,相对显黄而不是真的叶子与茶汤纯黄
2.茶汤、香气相对较醇和,无新茶的刺激感!
3.茶汤甜、轻苦涩、多饮腻,滋味的协调性差
4.製程味先行,前数冲通常较感受不到原始山头的特色(与熟茶类似,但熟茶更无山头特色),4冲后(渥黄味儿稍退)山头特色才逐渐明显
5.前3冲较有茶味,第四冲起断层衰退明显
6.无酽感,滋味丰富性较差
来谈谈玉润天香
咱看茶喜欢从梗子看起,甚么梗子连甚么茶,玉润天香1401看叶底咱真不能说差!比起一些大姨妈的常规茶是好上许多,乾、扁、柴的状况基本不见
但玉润天香1401这茶基本上还是不脱渥黄茶的特性,第4冲起明显衰退并且出水味儿,如果这茶没有渥黄,咱从叶底状况估计,衰退与水味儿应该是第6冲以后的事儿,丰富性与协调性会好上许多,但苦涩感、收敛性会比目前高出许多,可惜渥黄了!
咱概略性的推估,渥黄将茶品的适饮期往前拉了2-4年,让新茶变好喝了,但也将茶质的续航力降了2冲以上,丰富性与协调性的丧失则难以估计,陈化风险则需视渥黄程度与茶质条件不同而有不同,具体陈化的结果再个几年(到第一个转化期)应该就会有定论,让咱们持续观察!
雅安黄茶是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蒙顶山是世界茶源,蒙顶山黄芽是中国黄茶的代表,雅安黄茶因原料不同分为黄芽茶(蒙顶山黄芽)、黄小茶、黄大茶。
雅安黄茶概述
黄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且我国独有的茶类,历史悠久,因加工过程中的“闷黄”作用,成茶汤色、叶底黄亮而得名,其基本品质特征还包括甜香明显,滋味醇爽回甘等。主要出产于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因加工原料不同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现代工艺的黄茶由绿茶加工发展而来,基本工艺为杀青—闷黄—干燥,不同黄茶闷黄条件不同。
尽管我国黄茶产地多,但由于其工艺复杂,茶叶品质不稳定,生产效率低,统计显示,2013全国黄茶总产量仅179吨,仅为全国茶叶总产量的0.01%,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蒙顶山是世界茶源,蒙顶山黄芽是中国黄茶的代表,雅安黄茶因原料不同分为黄芽茶(蒙顶山黄芽)、黄小茶、黄大茶。
历史沿革
“黄芽”名称最早来源有借名之意,道家烧丹以铅华为黄芽,铅外黑内怀金华,金华即黄芽,乃铅之精英也。故茶之黄芽,取义茶之精华也。而“黄芽”一词最早为茶名见于唐敬宗年间李肇《国史补》“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但彼时“黄芽”是指茶树品种,以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的团茶。
关于饼茶制作,陆羽《茶经》记载“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蒸罢热捣”四字道出当时蒸青后的茶叶根本不降温干燥。“如同无意之中添加了在现代被称为“闷黄”的工序,使茶、茶汤发黄”。南宋赵汝砺《北苑别录》有关于宋代饼茶加工的记载也表明,饼茶在蒸青后加水研磨,随后干燥,经历反复入火,过水的湿热环境,稍有不慎,茶色发黑。
再者从品饮方面来看,陆羽《茶经五之煮》有品茶前,将干茶“持以逼火,屡其翻正”的记载,“在唐代的干燥技术与贮藏条件下,饼茶含水量很高。饮用之前,如没有烤茶的手续,则很难将饼茶碾碎成末,也很难保持茶的香味”。成都考古研究所根据宋代出土茶具认为宋代的茶叶主要是发酵茶。
由此可知,无论是茶叶蒸青后趁热捣碎,还是加水研磨,并反复焙火等,均无疑促使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茶色发黄,滋味醇化,只是古人无现代生物化学意义上“黄茶”的概念,多从外形上定名蒙山茶,其中蒙顶石花是最早(825年左右)有确切记载的,最富盛名的蒙山茶名品,可视为如今蒙顶黄芽的肇始。且就蒙顶山而言,黄茶发展早于绿茶。
到了明清,散茶逐渐流行,炒青绿茶工艺日渐成熟,人们开始认识到加工及存放不当产生黄变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张源《茶录》提到炒制过程“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闻龙《茶笺》有“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以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又“松萝法”“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黄,香味俱减”。
随着人们不断认识与实践,最终发现黄变的“绿茶”有独特的滋味,加之绿茶长途运输进贡过程难免吸湿变质,进而探索发展了“闷黄”工艺,开始形成具现代意义的工艺黄茶,并以其工艺制作“仙茶”入贡。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祛疾”。可知当时蒙山确有茶经轻微发酵。清代名山知县赵懿《蒙顶茶说》“每芽仅拣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火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侯半焉,出而揉之……所揉均摊于纸上,绷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圆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茶经焙,稍粗则叶背焦黄,稍嫩则黯黑……”,中文工艺可见现代黄茶“闷黄”雏形,一用纸包好后,用竹叶包好放到釜中;二闷烘,放到釜中,绷紧釜口,再烘干。
然而,黄茶制作程序繁复,成本高昂,主要供应皇室,不适合平民饮用,故百姓多只闻其名,未见其形,也是后来蒙顶黄芽技术失传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建立了蒙山茶厂,茶树良种繁育场等茶叶生产发展企业,1958年,梁伯希等指导恢复蒙山传统名茶,1962——1965年间,杨天炯等结合现代技术,将蒙顶黄芽定为黄茶类,并系统总结了其制作工艺。
蒙顶黄芽的茶叶文化、历史渊源茶叶文化
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推荐阅读::过夜茶能喝吗,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guniangcha.com)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蒙顶黄芽是芽形黄茶之一,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山是著名的茶叶产区,有诸多品种,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蒙顶黄芽就成为蒙顶茶的代表。都说“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可见,蒙顶山的独特气候和地理环境,是无公害茶叶生长的最佳环境。
蒙顶山又被评为文化圣山,国内外专家给出了六个理由。
一、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了七珠茶树,是人工种茶的始祖,世界茶文明由此发祥。
二、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到清末1911年,蒙顶皇茶园所采明前茶,一直是中央朝廷清明祭天祀祖专用茶,长达1169年,无茶出于其右,堪称世界一绝。
三、中国自古禅茶一体。源于宋代,至今吟颂的《蒙山施食仪规》诞生在蒙山永兴寺,《常用赞本·八赞品》中要求供奉佛菩萨的是“蒙山雀舌茶”,此茶产于蒙顶山。
四、宋代设立,至今全国仅存的茶马司在蒙山脚下的名山县新店镇,绵延数千里的茶马古道从这里出发,成为一条连接汉藏民族团结的友谊路,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背夫文化”。
五、宋代禅惠法师始创,名震神州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和中国禅茶技、茶马古道茶艺,正在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
六、历代名人颂蒙山的“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元代)、“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若让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宋代),……这是千百年锤炼的文脉,是无价的文化珍宝。
中国茶文化研究专家余悦先生说:“历史悠久、形式完美、内涵厚重的中国茶文化,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结合体系,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特殊创造和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蒙顶山,浸淫中国茶文化千年风雨,在中华和世界茶文化史上写下宏篇巨著,实乃世界茶文化圣山。
蒙顶黄芽,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每市斤鲜叶约有8000-10000个芽头。黄芽外型芽叶整齐,形状扁直,芽匀整多毫,色泽金黄,内质香气清纯,汤色黄亮,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早期是进贡的皇茶。
俗话说:“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这就是蒙顶黄芽的真实写照。(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