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珍本堂桑黄茶骗局

2022-11-02 12:40:06热度:73°C

借刀 珍本堂桑黄茶骗局-中国茶叶主产省份之安徽省名茶简介

中国茶叶主产省份之安徽省名茶简介

NO.5安徽

1.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绿茶类的今古名茶。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境内。黄山产茶始于宋,兴于明。毛峰的前身是黄山云雾茶,山僧所制。黄山毛峰起源于光绪年间,1926-1937年为全盛期,后曾中断数年,1949年后逐渐恢复并发展。

桃花庵、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慈光阁一带,为特级毛峰主产地。现在毛峰产区已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产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丰富有机质和磷钾肥,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三级以下便是歙县烘青。歙县烘青比其它地区烘青质量好。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一芽一叶初展。一至三珍本堂桑黄茶骗局级毛峰则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为保持新鲜,一般上午采则下午制,下午采则当夜制。

特级毛峰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或金片);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有别于其它毛峰之特点。

2.老竹大方(最优者称顶谷大方)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之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为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以老竹岭与福泉山所产之“顶谷大方”为最佳。大方茶相传为明代僧人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名。清朝时为贡茶。顶谷大方曾中断,近年方恢复生产。

顶谷大方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成品之顶谷大方,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批金毫而隐伏不露;汤色清澈略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芽叶肥壮。普通大方则色泽深绿,似铸铁,形如竹叶,故又称“铁色大方”及“竹叶大方”。

大方茶因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颇有特色,称之为“花大方”。

3.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猴坑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清末,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因猴坑所出魁尖品质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称“猴魁”。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质奖。

太平猴魁鲜叶采摘讲究。谷雨前后,20%芽梢长至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立夏停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采回的鲜叶需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尖与叶尖等长,以保证成茶形成“二叶抱一芽”之外形。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成“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普洱茶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独特“猴韵”。汤色清绿明净。正所谓“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太平猴魁产地仅限猴坑一带,产量少。其它地区所产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亦相似,几可乱真。品质风格则泾渭分明,不堪一比。次于猴魁者,为泾县所出之提魁,再次则称特尖。

4.六安瓜片(最优者为齐山名片)

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原产于安徽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的后冲,但麻埠已因建水库而消失。现主要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六安茶于唐代已负盛名。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在大茶的采制技术基础上,吸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而成。因成品茶片状而形似葵花籽,称为“瓜子片”,后渐改称“瓜片”。六安瓜片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产规模和技术精熟程度,为许多名茶所无法相比。

六安瓜片分为内山瓜片及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于金寨县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诸佛庵。外山瓜片产于六安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所出之“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

六安瓜片春茶于谷雨后开园,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近年来曾利用齐山名片拣出之芽尖,创制成眉形茶“齐山翠眉”,亦属名优茶。

成品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以二道茶味最佳。

旧时依采制季节,分三个品种:谷雨前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成“瓜片”;梅雨后,鲜叶粗老,品质差,称“梅片”。现齐山名片分1-3等级,内山瓜益母草花茶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级8等。

5.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近郊名胜敬亭山。始创于明代,以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为贡茶,可称绿茶之珍品,名满江南。30年代末期,敬亭绿雪采制工艺失传。1972开始研制,历时6年方成功,1978年恢复生产。

敬亭山属黄山余脉,风景幽雅秀丽,李白、谢眺为之以诗文赞咏,可谓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茶园位于山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所产之茶品质最佳。

敬亭绿雪于清明至谷雨采摘,采摘期15日,早采嫩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当天鲜叶当天制作。

成品茶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芽叶相合,不离不脱。汤色清碧,回味爽口,叶底嫩绿成朵如兰花。连续冲泡两三次,香气不减。冲泡后,茶叶朵朵下沉,伴随白毫翻滚,似“绿树丛中大雪”。

6.屯绿

屯绿,属眉茶,有珍眉、凤眉、特贡、贡熙等品名,因历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输出,故名。是我国外贸出口绿茶之极品名茶。主要产于安徽休宁、歙县、祈门、屯溪等地。屯绿栽培生产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1851-1864年创制眉茶出口欧洲。1950年后,生产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

产区多位于黄山之麓、新安江畔,自然环境极适于茶树生长。采摘的鲜叶先制成毛茶,再经复杂工序制成特珍、珍眉、凤眉、特贡、雨茶等花色。50年代后,简化了繁琐的名目,统一规格,精制后分为珍眉、贡熙和雨茶。

屯绿成品茶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气蕴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汤色嫩黄清明,滋味浓厚甘醇,先稍带苦味,然后回甘。

7.涌溪火青

属珠茶,产于安徽泾县涌溪山。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

火青采摘期自清明至谷雨,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芽尖和叶尖需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鲜叶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火青制作之精华在于炭火(火合)干(即炒干)。其炒干技术之精制为其它炒青类绿茶无法可比。

成品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白毫隐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甘甜。汤色嫩绿微黄,鲜艳美丽,叶底杏黄有光泽。

8.霍山黄芽

属黄茶,产于安徽霍山县。因用细嫩芽叶经闷黄工序制成,故称。霍山产茶见于陆羽《茶经》,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清朝霍山黄芽为贡茶,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历代演变,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于1971年创制并恢复生产。

霍山处大别山腹地。霍山黄芽现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头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阪的乌米尖所产最佳,俗称“三金一乌”。产区位于深山,泉多溪长,三条河流蜿蜒其中,山高林密。生态环境优越。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因山地高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采回鲜叶需薄摊以散失表面水分。

成品茶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带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黄亮。

9.祈红工夫

产于安徽祈门县,我国传统工夫红茶之珍品,有百余年历史。祈门原产绿茶,1875年左右,本地人胡元龙考察红茶制造之法,筹集资金改制红茶,并亲往各乡教导茶农。祈门红茶逐渐名声远播(站长 推荐:茶的分类品种及特点,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 关注:www.guniangcha.com),与当时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现产区扩大到相邻的石台、黟县、东至及贵池等县,年产量5万担左右。祈红工夫以外形苗秀每天一杯绿茶,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著称。

祈门境内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丘陵地带多开辟为茶园。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祈红特殊的芳香厚味。其中由河流山溪冲积而成许多河洲,其上茶树鲜叶所制工夫红茶品质上乘。

祈门茶树品种众多,以槠叶种为多,含香、味成份丰富,构成祈红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高级祈红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春茶采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近30年来,已实行机械化制茶。

祈红工夫成品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涵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黄。

国外把祈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条茶,并列为世界公认三大高香茶。国外特称之为“祈门香”,誉为“王子香”。清饮更能领略其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红,香味犹存,为英国人所喜。

黄茶种类—皖西黄大茶

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而明朝以后,随着炒青制法的出现,皖西一带先后创制出大兰花茶,小兰花茶,绿大茶、绿小茶、黄大茶、黄小茶。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炒焙方法大同小异;小茶为一芽一、二叶所制,又称芽茶,多为贡品。关于这些“大茶”的制法和品质特点,古籍中难以寻踪,而流传于民间的乡土口头文学和神话倒是不少。但是随着朝代变迁,也多自生自灭。

据古籍记载,明未“六安芽茶岁额三百斤”解纳供贡,到清康熙睥间,实际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后也有增无减。这些史料间接地说明了,自明未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大西的主要内销茶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大茶、黄大茶。

近40年以来,为适应茶叶销市场的需要,大茶产区遂改制“霍红”、“舒绿”,但仍保留一定数量的黄大茶、绿大茶生产,以满足内销市场的需求。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并,则称六安。然六安仍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这与现今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产,与上述地区毗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潜山等地,过去也曾有少量生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的腹地,是我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因有高山屏障,水热条件较好,生态环境宜茶。

黄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春茶要立夏前后才开采,春茶采3-4批,夏茶采1-2批,鲜叶原料比较粗老,但要求茶树长势好,叶大梗长,一个新梢上长4-5片叶子以上,才能制出质量最好的黄大茶。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粗放茶叶采摘技术,但“木已成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惯的传统采摘制度和要求。采回的鲜叶,及时摊放于清洁的场所,以防红变。当于采的鲜叶应当天制完。

黄大茶制造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 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时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条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叶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爽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万绿丛中一点黄天台借黄茶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盛夏时节,在清幽的九遮山上,天台黄茶种苗培育基地的管理人员正在对黄茶苗进行精心养护。

“今年天台黄茶种苗长势良好,成活率高,现在我们已经突破了黄茶种苗培育的技术难关,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做好了准备。”基地负责人陈明说。

天台黄茶是在天台首次发现并繁育成功的珍稀茶树新品种,目前已被县委、县政府作为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用以推动茶叶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天台黄茶是国内难得的黄茶优良资源,也是丰富天台山茶文化内涵的新亮点。”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茶叶专家杨亚军说,天台黄茶具有明显优势,非常值得推广。

十五载培育 天台黄茶开枝散叶

1998年,天台街头镇农民陈明在承包茶园过程中获悉,镇里石柱村附近山上,相传有珍稀的野生黄茶树存在。

带着柴刀、锄头和干粮,陈明与妻子一起上山寻找。寻了好几个月,夫妻俩终于在寒山寺边的高山上发现了几株野生黄茶树。

在中茶所和县里茶叶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十年反复不断的试验、检测、繁育,天台黄茶终于繁育成功。今年,陈明的天台黄茶种植基地扩大到了350亩,还有育苗基地50亩,几百万株黄茶种苗经过一年的培育就可以移栽。

“黄茶是茶叶自然变异、黄化的珍稀品种,天台黄茶在唐朝就有文字记载,被当做贡品进献给皇家享用。”中茶所黄茶品种选育协作组专家成员许廉明说,直至今日,黄茶也被称为“茶中黄金”。

根据中茶所的检测发现,天台黄茶氨基酸含量超过7%,是普通绿茶的两到三倍,而咖啡碱、水浸出物指标大大低于绿茶。“特别是黄茶特有的叶黄素,对于眼睛、心血管和肝脏有极高的保护作用。”许廉明说,天台黄茶金黄莹润,汤色鹅黄,口感鲜爽,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要求。

在去年上海举办的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天台黄茶首次亮相,便夺得最高荣誉“特优金奖”,一举成名。物以稀为贵,即使当时价格高达8000元每公斤,还是供不应求,许多客商当场就签订了2013年的订单。

产业化模式 茶叶产业藉此升级

“在目前全国绿茶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天台黄茶的新、奇、特,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需求。” 中茶所副所长鲁成银说,除了发展天台黄茶本身外,还可以结合天台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天台黄茶文化和旅游,迅速做大做强天台黄茶产业。

在天台平桥镇紫凝山上,一个总面积3000亩的天台黄茶种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个以天台黄茶文化为主线,集黄茶种植加工和旅游养生为一体的现代茶叶园区。

枫树下村村民何先水,原先三亩地种藠头,辛辛苦苦一年收入5000元,自从把土地流转给黄茶基地并参与种植养护以来,半年收入1万多元。根据测算,等到基地全部建成以后,附近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劳动报酬等每年可增收3万元。

“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加农户的合作社模式,公司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标准,保证农民种植的茶叶达到有机标准。”基地负责人王泳说,要通过产业化,把天台黄茶做精做强做大,带动茶叶产业转型和农民致富。

由于天台黄茶具有一年三季芽叶金黄的特点,紫凝基地已经成为自驾游和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新景点,附近有条件的村民已经着手做起农家乐生意。

大力度扶持 打造精品特色产业

日前,天台县政府下发《关于<天台县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补充规定》,专门就加快天台黄茶开发、推进茶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大力扶持。

按计划生产的茶苗给予每株0.3元补贴、连片200亩以上的基地给予每亩2000元的设施建设补助、参与标准起草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通过省级新品种鉴定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千万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做大做强天台黄茶产业的决心。

“我们工商资本进入农林业,主要是看中其前景和利润。现在有了这样大力度的扶持,我们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了。”王泳说。

目前,天台黄茶正处于关键的品种认定申报阶段,一旦认定成功,就可依法大面积推广种植。“根据规划,我们将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天台黄茶种植规模上万亩,打造全国最大的黄茶基地。”天台林特局副局长蒋东辉充满信心地说。

天台云雾茶、铁皮石斛、天台乌药……继这些响当当的品牌之后,天台黄茶正蓄势待发,打造又一个新的区域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