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红茶的起源

2020-12-28 13:18:43热度:166°C

  福建出土茶具引发的思考几年前,福建省政和县石屯区松源村之东面卢塘山南坡曾出土过工夫茶具,系在南朝墓区出上的。考古编号为832号墓和833号墓,与此两号墓毗邻的831号南朝墓墓砖上有明确纪年,文日:“宋大明六年七月廿八日”,南朝宋大明六年当为公元462年。经专家鉴定,几座南朝墓的出土物年代属同期产物,该墓群前有政和——建瓯公路通过,再前方250米处是七星溪。扼古今水陆交通之枢纽、墓主身分未明。这几座砖室墓出土的陪葬品,均系青釉瓷质,有几件值得注意,一件是一个盘上托一个元宝,元宝实心,腰略收,壁两面及中间实心略凹下,两端翘起;另一件是九格盘,中间小圆心内三格,周环六格,与现今仍有生产的福建漆盘(春节糖果盒)一模一样,另两件就是工夫茶盅盘,有五盅盘与三盅盘两种,五盅工夫茶盘列号为M832:13,盘身浅薄,大平底较厚,口沿起子口,尖唇,盘直径19.8cm,通高连盅5.2cm(因系陪葬品,盅底与盘底粘住,故考古一般可量通高,分开量则茶盅为2.8cm,盘3.7cm),盅身、口均薄,敞口,与现今枫溪生产的四盅盘的状貌一模一样,只是盘稍大一点点。康熙与乾隆年间生产的茶盘直径为15.8cm、高1.8cm,为束腰盅配具;如与上述同类敞口盅配具则为茶盘直径18cm左右,高1.8cm,沿钝,整体较为厚重。现代生产带茶鼓的陶质茶具,则茶鼓高7.2cm,宽18.8cm,茶盅面直径为8cm,高2.6cm,也敞口;如瓷质的则茶盅只为2.8cm高,其余鼓高宽及盅口宽度均与陶质一样;潮州生产的瓷质茶盅与饶平新丰生产的茶盅一样,均系白瓷,其壁薄如纸,几可见云透光,盅壁弧度浅,敞口,口沿直,或略带飞口,这种盅又称热天盅。

  而陶质的则较厚些,口子也较钝,盅壁弧度较大,略带收口,这种又称寒天盅,刚好与福建出土的一模一样。通常的规律是:陪葬品是死者生前喜欢使用的心爱物品。那么,这种工夫茶具(暂作这样称呼它),是不是死者生前作为冲饮工夫茶之用,就有它的一定可能性。众说纷纪,认为始于宋代者众潮州工夫茶茶叶老的好还是新叶好始于何时,研究家们多年寻觅的线索似乎还不敢明确断定。有说是清代康雍乾盛世,樟林港外贸发达的年月,因为民间家藏的工夫茶具就有这个年代至嘉庆、光绪的一些产品;此时潮州工夫茶已得到了完善,并全面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工夫茶之精髓;有说可能在明代地有认为宋代的。前些时候澄海管陇由宋墓出土的昭文讲学涌(程洋岗窑产品)站者手就似执一茶盅,宋代福建人、端明殿学士、洛阳桥设计者蔡襄就提倡大力植某种果,福建茶之所以闻名遐迩,得福于蔡襄的大力倡导,促进大面积的种植和发展,而蔡襄的后裔蔡盘溪于南宋末年来潮州任通判,后又任知府,并于辞望港口落户,陆秀夫被贬来辟望司,安置工作就是蔡盘溪所做,并遣子丰湖、西畴在陆门下学韬略练武艺明节义,后又遣于丰湖随陆回朝勤王,为保卫宋室江山殊死竭力,还悉捐家资作抗元用,蔡盘溪莅潮,是否把工夫茶的习俗也一并带来,他既是茶王的后裔,难道会不善饮茶?蔡襄著有《茶录》一书,蔡盘溪应是熟请的。陈香白在他的著作《潮州工夫茶概论》中还引《茶录》之记载而论述宋人的“斗茶法”。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工夫茶中心转移的产物上述福建工夫茶盅的出土,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首先是年代已突破南宋,系南朝宋大明六年,当为公元462年,比香白老所论“唐宋皆用饼茶展末,宋人则改锅煮为点盏”。也已明显提早了年代,此其一;其二,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工夫茶中心转移的产物,是秉承陆羽茶经,唐代风采而来,但具体说,是从福建传入,还是潮州人的自我创造与自我完善?据我们过去所知,潮州的工夫茶具,是取宫廷的盖匝,宫中贵族,包括慈清太后和皇帝还要用盖压茶叶,要摇头扭嘴,而潮州人多了一窍、用盖欧冲下茶盅,使茶渣不致梗喉,又可任意品味,饱口饱喉,一吸一品,获满口留香之功效。而冲罐,则是用苏州的女人抹头油罐而改用,这虽是传说,他取为我所用则是事实。至于工夫茶盅,历夫就认为潮汕人自己的设计制造,而遗憾的是,至今潮汕地区还没有出土这样比较古的茶盅盘一类产品。

  在樟林主港的鸡笼山几年前有出土茶具、盖瓯一类的产品残件,年代仅为明清。潮州笔架山窑、澄海程洋岗窑群始于唐宋,但出土物至今还似找不到工夫茶具。再往前寻觅饶平浮滨、普宁虎头山,也没有工夫茶盅盘之类的出土。而偏偏在非潮汕地域的近毗他地出土重见天日,岂不怪事。南朝时期己孕育潮州工夫茶的雏形闽南粤东是潮州工夫茶的共同创造者福建工夫茶盘的出土,也有一个遗憾,就是尚未发现有茶水锅、冲罐、小茶壶、盖顾等配套工具的同期出土。委则如此,是否可视为南朝时期闽西南至粤东潮汕已孕育了潮州工夫茶的刍型。如果这一设想成立,则:①潮州工夫茶的初步完善期应当提前;②闽南粤东则是潮州工夫茶的共同创造者和初步完善者,而并非单由潮人独创。但无论如何,这一发现对有心的研究家来说,至少可作一条线索,从而力求在更广泛的范围寻找依据作个引玉之砖头。或许能找到更多的旁证,以进一步确定证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