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第一名山——布朗山
2022-11-04 14:20:11热度:64°C
2022-11-04 14:20:11热度:64°C
棕榈山茶是制作普洱茶和喝普洱茶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主流茶,就像屠龙刀和田健、南拳和北推一样。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布朗系和一五系就是这样的代表例子。因为易武系的阴柔水性,难免会有布朗系的强势霸气。大自然如此和谐,棕榈山被列为普洱第一名山。原因如下:布朗系的几款茶和班级章享誉全球;曼娥,(站长 推荐:茶的来历,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guniangcha.com)苦难;张家三队,台湾茶最好。再加上附近的何开、蒙松、中江等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好茶不计其数,让人馋涎欲滴。最关键的一点,茶姐认为最好的熟茶是用普洱茶发酵而成的,是普洱茶第一名山。回顾历史,云南的“六大古茶山”首先指的是澜沧江北岸的六大古茶山,即有乐、戈登、义邦、芒治、曼布里克、曼萨(一五)。这就是江北所谓的古六茶山,在茶贡时期非常流行。一物属于香、软、滑的范畴。所以新茶送给皇帝,当然是赏心悦目。清末,江南有六座古茶山。晚清时期,南麂山、蒙嵩山、八达山、布朗山、南侨山、景迈等都有吃香的茶。先简单看一下布朗山,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勐海县人口最稀少的边境民族乡。全乡53个村,总人口1.6万,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汉族。因为地域广,所以茶的特点也会不一样。布朗山能产多少茶?我估计年产量1500-2000吨。布朗山生茶的整体特点是香气浓郁,茶汁顺滑度高,汤色鲜艳。缺点是苦底重、融化慢、味涩,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泡茶技术来控制,如茶的量、茶器皿的选择、煲汤的时间等。陈酿后的茶汤保留了浓茶的特点,香气流失,涩味淡。
与新旧茶花相比,许多新人可能更喜欢新茶,但老茶客忽略了香气,只喜欢浓浓的茶花。有机会,一定要试试!
普洱茶要科学饮用1你喝的科学吗?
根据茶叶成分特性,结合饮茶者身体状况,因人、因时、因地进行茶品选择、储藏、冲泡、饮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饮茶行为,这才是科学的饮茶。
2亚健康
现代都市人处于亚健康的人比较多。从而导致体质的复杂化。处于亚健康的人应喝发酵程度重的普洱茶,如果血糖本身不高的话,还可考虑在普洱茶中加奶、糖调饮。吸收功能较差的人,应饮用熟普洱茶(发酵程度较高),且发酵后会产生的微量元素能促进食欲和吸收。
挑挑拣拣!选择卫生安全、品质良好的茶叶。选择茶品很有讲究,最好购买信誉良好、在产品质量有保障的商家购买。目前茶叶方面主要有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茶认证、QS认证等。
选茶时不要盲目相信年代、野生茶等一些说法。由于普洱茶的陈韵形成要有一定的储存时间,要注意分辨其有无杂味、异味,有霉味和酸馊味为异常,选购之后要注意茶叶的储藏,防止收藏中普洱茶的品质劣变。
好喝不要贪杯!医学专家告诫我们,只有喝普洱茶适当,才能更好的养身保健。所谓适当,一是指茶水浓淡适中,一般用3克茶叶冲泡一杯荼为宜。茶水过浓,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铁等无机盐的吸收,引起贫血;二是控制饮茶数量,以一天8~10杯为宜,过量饮茶,会增加人体肾脏的负担;三是饮茶时间不要在饭前饭后一小时以内,否则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四是应注意禁忌。只有兼顾到了这些,饮茶才能真正带来健康。
“素雅为佳松竹绿”——傣族与普洱茶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区的傣族,与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民族人民一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澜沧江沿岸的六大茶山之一的景迈茶山,方圆十几个村寨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代以种茶为生,据芒景缅寺塔石碑文记载,景迈茶山上的茶园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一代代人民辛勤的劳作,他们开辟出了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古茶园,被国外学者称为“天然的博物馆”。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霜的古老茶树,至今仍然郁郁葱葱,挺立山野,为各族人民默默奉献出片片新绿。
在傣族居住的地方,茶和竹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傣家竹楼中央的火塘,燃着四季不断的火苗,随时准备为远方的客人送上一杯傣家特有的“竹筒茶”。
竹筒茶是傣族最具有独特风格的饮茶习俗,傣语称为“腊朵”。主人取来竹楼边新鲜的香竹一截,将干青毛茶装入内,并用橄榄枝做成木棒在竹筒里冲压,一边冲一边放进茶叶,直到将竹筒填满冲紧为止。然后将竹筒放到柴火上烘烤。烤到香味四溢时,再将竹筒冷却,用刀剖开取出已成圆柱形的茶柱。掰一小块放入茶碗,冲入沸水,一缕清香便在竹楼里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碗中的茶叶,一片片在沸水中舒展、变绿,尤如林中孔雀开屏。袅袅升腾的雾气中既有竹的清香,又不失茶的滋味。如果遇上一个有情趣的主人,还会为客人唱一曲傣家“请茶歌”:“远方来的客人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会不渴不乏走天涯。”正像一副对联描述的:“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上一篇 : 熟普洱茶的冲泡方法 普洱茶的冲泡方法普通玻璃杯
下一篇 : 普洱茶生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