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怎样收税的?
不止讲收税,把整个唐代的经济都和你简单分析一下。唐代的经济制度你需要了解一下几个方面。1、唐代的租庸调制(唐前期的经济制度) 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唐代田赋制度比汉定额更轻“说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唐是均田制,租额为四十分之一:劳役,一种土产贡输。大多是一些丝麻织物。2、唐代账籍制度 然而此制度从北魏均田制开始算起:而且推行也不彻底。全国各地都有大门第豪族分布,即使这种不彻底的均田制度推行了一段时间后,租庸调制度能够推行,唐初的人口册是极完密的,账是壮丁册子,籍是户口册。是租调的根据,账一岁一造。当户口有异动。田亩有还受,加上地方豪强大门第从中舞弊,阻挠此项制度的进展。终使租庸调制度走向失败,再说此项制度,其用意颇有些计划经济的味道,在近代大规模使用科学统计。印刷容易尚感困难。古代交通不便,政府组织简单,户口登记逐渐错乱,此制逐步无法推行。才又改成两税制,唐代的租庸调制,可说结束了古代井田均田一脉相承的经济传统,而两税制则开创了此后自由经济之先河。中国田赋,大体上还是沿袭这制度。因其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制,此制与租庸调最明显得不同处。两税制是。以居住地代替户籍地“这样则人口流动就较自由了,以贫富为差,有多少田就收多少租。然后其他得庸调则全免“手续简便是此制得好处,然而两税一行。政府不在收受田地”民间自由兼并,又造成了土地问题。遇到政府缺钱,要用劳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项目,先规定田租定额,然后征收,再把收来得田租作为政府得开支来源,可说是一种量入为出得制度,而两税当时杨炎定制。按其定制前一年得标准规定征收额,且由于地区户数变化而定额不变,可能造成贫者更贫,打破了全国各地田租一律平等的精神,虽避免了每年调查的麻烦。
汉朝和唐朝的税收情况
汉朝的财政主要来自农民(人头税,田赋,地租入手)的赋税和冶铁制盐。而唐朝不仅依赖农业,两税法。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唐中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旨在束缚当时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吗?
房地产买卖占了不少吧,燃油税占了不少吧。
什么是唐朝时期的两税制,通俗一点的解释!
11万亿的税收,房地产买卖占了不少吧,燃油税占了不少吧,高速路占了不少吧,衣食住行双重税收吧
唐代的税赋制度主要是什么?
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完善的赋税制度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均田制”并在唐初配合均田制的情况下,使得农民生产时间有了比较的保证,同时赋役负担的相对减轻,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基本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唐太宗等君臣们经常以历史兴衰作为借鉴。
唐朝税收的用途
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
唐代一年收税多少银子
简单说说我国唐代的税收制度。唐代初期仍沿用隋代的“由官府授田,每丁每年纳粟二石,这只相当于一二亩地的产量,而每丁一般受田几十亩、上百亩,税率相当于汉代的“若遇自然灾害。租调可减免,到了唐代中期。按丁纳税的,制已不能保证朝廷的收入”因为地主地多缴税却少,大量的失地农民又缴不起税,朝廷便宣布废除,租庸调“制”实行按亩纳税的,即夏秋两次征税”每亩征税额大致是产量的5%,三十税一,两税法“没有救济制度相配套”百姓若遇天灾。田地绝收“照样要完税”为逃税只好逃亡。实行两税制,开始在唐德宗建中元年,为当时掌理财务大臣杨炎所策划,中国田赋,大体上还是沿袭这个制度。因其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到了北宋,赋税仍沿用。大致为收获一石输官一斗。是唐中期的二倍“南宋除”新增的税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