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饮用的4个阶段及其特点.pdf

2021-02-23 21:05:59热度:177°C

,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生活习俗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精髓,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成为惠及世界各族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日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将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及中国特色文明的“和谐文化”构建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同家、地区和民族的饮茶习俗不同。不同茶类的冲泡与饮用要求也不同,因此,茶叶的饮用方法既丰富多彩,又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们对茶的认知逐渐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既特色鲜明又丰富多样的茶叶冲泡与饮用习俗、方法和技艺。

纵观中华民族对茶的发掘利用历史。如果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茶叶的特点作依据,我们把茶的饮用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吃茶”、“喝茶”、“饮(品)茶”和“艺茶”4个阶段。

1远古而悠久的“吃茶”与“喝茶”阶段我们的祖先在发现茶树的早期,最先是把野生茶树上嫩绿的叶子当作新鲜“蔬菜”或“食物”来嚼吃的,或是纯粹当作蔬菜,或是配以必要的佐料一起食用的,这是我们祖先利用茶叶最早、最原始的方式1。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吃茶”阶段。这一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火种,也尚未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根据陆羽《茶经》和有关史料的记述或推论,大约到了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可日解七十二毒前后,我们的祖先在“吃茶”和劳动生活过程中,发现了茶叶具有解渴、消食、提神、解毒等保健与治病功能,于是对茶的认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茶的利用逐步由“嚼吃”转为“调煮”,即采摘野生茶树鲜叶加以姜、葱、橘子等调味品与谷物等一起煮成羹或粥来“喝用”,或是出于保健治病的需要将茶叶熬成汁液服用,这也叫做“喝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茶叶往往与谷物等其他食物或佐料一起调煮,因此其主流的饮用方法是以“羹饮”、“粥饮”为代表的“调饮法”。也即所谓的“粥茶法”。到秦汉时期。这种羹饮和粥饮的喝茶方式已经非常盛行。尽管早在春秋战国时周武王之弟、鲁国的周公和宰相晏婴已经懂得把茶汤与饭食分开饮用(将茶渣和调味剂的残渣过滤后“汤饮”),但当时社会上茶叶饮用方法的主流仍然是以“茶饭同吃”的“粥茶法”为主、作为治病保健“药汤”用的“清饮法”为辅。到三国时期,最原始的采用野生茶树鲜叶调煮茶羹或茶粥的“粥茶法”已经被逐步摒弃。

人们开始由直接利用茶鲜叶煮制茶羹、茶粥。改为先把茶鲜叶炙制成干茶饼,再将之捣碎成茶末用于煮制茶汤、茶羹或茶粥“喝用”。但这一时期茶的饮用以添加调味剂的“羹饮”为主。据三国魏张辑的《广雅》有关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其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芎之。”这就是说,当时的饮茶方法已经从直接用茶鲜叶煮作羹(粥)饮,开始转向先将制好的饼茶炙成“色赤”,再捣碎成茶末“置于瓷器中”烧水煎煮,加上葱、姜、橘皮作佐料,调煮成“茶羹”,供人饮用。根据现有史料记载。这种以“羹饮”和“粥饮”为代表的“喝茶”方法。一直流行到魏晋初期或此之前。历时约3000年之久。

2丰富多彩的“饮(品)茶”阶段

随着人们对茶叶的效用及其色、香、味的不断认识和利用,茶叶逐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中上流卒会生活追崇的物质与文化消费品。

到两晋时期,人们不再仅仅把茶汤当作一种饮料或药汤。而是把饮茶活动当作艺术欣赏的对象或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在对茶叶的认知和饮用上,开始了品饮与欣赏的“饮茶”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特征,就是把饮茶与吃饭分开,并开始讲究煮茶与鉴茶的“技艺”。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关于“饮茶”阶段的起源,最少可以追溯到西晋以前。西晋诗人张载存《登成都白菟楼》巾“方荼冠六清,滋味翻几区”的诗句,已经在描写对茶叶芳香和滋味的感悟。杜育的《舛赋》除了描述茶树生长环境和茶叶采摘外,还对喝茶用水、茶具、茶汤泡沫及茶的功效等进行了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地丌始将饮茶与吃饭分开,这可以视为茶叶“清饮法”的开端,但在饮用形式上还没有将茶渣(末)与茶汤分开,而仍沿袭着“汤渣同吃”的“羹饮法”这一时期茶叶饮川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坐席竞,下饮”,即饭后饮茶;另一种是王漾的“人至辄命饮之”式的客来敬茶,与吃饭己经完全无关。到唐、宋时期,“煎茶”、“斗茶”蔚然成风,这种茶叶与茶汤同吃的古老“羹饮法”仍然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唐宵宗十年(公元856年)杨华的《膳夫经手录》所载:“茶,古不闻食之,今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2.1走向成熟的唐代“煮茶法”

众所周知,南于唐代“贞观之治”的实施和禅道文化的兴起。促进了丰-卜会政治、经济、文化前所未有的发展:到唐代中后期,陆羽《茶经》的问世和茶政改革的推动,使我同茶叶事业实现了“茶始有字,茶始有书,茶始边销,茶始有税”,并进入了“兴盛”发展时期。正如陆羽描述的耶样,“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茶叶产销事业和技术进步的空前发展,推动了唐代茶叶饮用方法与文化的变革。随着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使过去的茶会和茶宴从一般的待客礼仪,发展演化为“以茶会友、迎来相送、商学议事”等有主题的处事联谊活动。诗人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皎然、卢仝、自居易、元稹、杜牧、齐己、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撰写了众多的赏茶、咏茶诗歌。把饮茶的方法和文化推向了成熟阶段。陆羽在《茶经》中共列举了28种烹饮茶叶的器具和设备对每种茶具的作用、用材、尺寸、工艺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亲自设计茶具,并创立了“煮茶法”,又日“煎茶法”。其煮茶和饮茶技艺的基本程式可以概括为“鉴茶、备具、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沸点水、分茶入碗、敬奉宾客”等13个步骤在唐代文学艺术和禅茶文化的推动下。以“煮茶法”为主流的饮茶方法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时尚。其中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了追求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而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沫、形,强调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这一认识,从皎然的“三饮”茶诗和卢仝“七碗茶”诗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如卢仝在“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中后期以后,随着“煮茶法”的普及推广,人们对饮茶用水、用具、用火和煮法越趋讲究,从而使唐代早期以前的“吃茗粥(粥茶法)”和“瀹疏而啜”的古老吃茶、喝茶法彻底被抛弃,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茶文化与茶饮用方法上的一大飞跃。

2。2追求泡沫与纯昧的宋代“点茶法”

“点茶法”又称“斗茶”。如果说唐代饮茶方法的主流是“煮茶法”的话,那么宋代的主流饮用方法就是“点茶法”宋代“点茶法”不再将茶末置于茶鳆中煎煮,而是将制备好的茶末直接放在茶盏(饮茶用的茶碗)中用煮好的开水调匀、冲点、击拂,使茶汤产生泡沫并鉴赏饮用131。这种“点茶法”实际上是从唐代中期以前民间已经存在的“腌茶法”中改进而来的,其特征茶具是煮水注水用的小嘴“瓶”、盛茶纳水用的“盏”和击拂生沫用的茶匙(古称“茶筅”)。从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等茶书的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点茶法”的基本程式分为: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熠盏(烘茶盏)、调膏、注水、击拂、奉茶等9个步骤。点茶法与煮茶法最根本的区别,首先在于前者不加任何芳香佐料,追求纯粹的茶味,就连陆羽主张的加盐习惯也被彻底地拚弃:其次是不再使用鳆来直接煮茶,而是改用铫(一种有嘴有柄的煮水器皿)或小口瓶来烧水,再将沸水注入盛有茶末的盏中调匀击拂产生沫饽而后饮之;其次是对茶汤泡沫的鉴赏比唐代有了更大的进步,追求茶汤泡沫(汤华或沫饽)洁白,而且越白越好,正所谓的“斗浮斗色倾夷华”。蔡襄在《茶录》指}}{:“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香,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昧,茶味主于甘滑。”《大观茶论》则将茶汤的“滋味”放在第一位:“味,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以。…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可以说。到宋代,我国饮茶方法的主流已经由干百年来的“调饮法”变为了“清饮法”(部分少数民族除外)。

2,3讲求真昧与形美的明代散茶“泡茶法”

散茶泡饮法又称“瀹茶法”、由于唐代煮茶法和宋代点茶法使用的茶叶都是由茶鲜叶经过“蒸熟、捣碎、榨汁、压模、烘干”等序加丁而成饼茶或团茶。采用这种“蒸芽必熟,去膏必尽”的蒸青茶饼(团),尽管有利于产生比较洁白的茶汤泡沫,但是会使茶叶的色、香、昧受到损失,因此从宋代后期开始,民间出现了不经过蒸青、榨汁而直接烘焙或炒制成散茶的制茶方法,使茶叶香气和滋味都超过了蒸青饼(团)茶,并逐步传播开来。随着茶叶加工方式的改革,我国成品茶已经南唐代的饼茶、宋代的团茶发展为明代的炒青条形散茶,因此人们饮茶时不冉需要将茶叶碾成细末。只需把成品散茶放人茶盏或茶壶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这种散茶“直接冲泡法”尽管在元代已经现,但是真正成为主流饮用方法并取代宋代点茶法,则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团茶而改成进贡芽茶之后。明代“泡茶法”分为“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种。其中应用最多的“下投法”的基本程式是:鉴茶备具、茶b烧水、投茶入瓯(壶或盏)、注水入瓯和奉茶品饮。这种瀹茶法演变发展成为盖碗泡法和玻璃杯泡法,一直沿用至今,并仍然成为当今主流的饮茶方式之一。明代茶叶饮用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汤渣分离”,即将茶汤从茶瓯中过滤出来,只饮茶汤而不吃茶渣,而且以“磁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明·高濂《遵生八笺》)”;其次是不再强调茶汤的泡沫,而改为追求茶叶的形美和茶汤的昧真、色绿。而且对茶叶色、香、昧、形的鉴赏越加讲究。明代陆树声《茶寮记》的“煎茶七类”条目中首次设有“尝茶”一则:“茶人口,先灌漱,须除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71。明代散茶冲泡法主张山堂夜坐。亲自动手,观水火相战之状,听壶中沸水松涛之声,品茶杯中喷香的袅袅茶烟,置身于云光飘缈的仙境之中;同时主张用小壶饮茶。以品出茶之真味。明代泡茶法不仅程式简便。而且较好地保留了茶叶的原味真香,更便于对茶叶的色和形直观欣赏,这是中同饮茶技艺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2.4日益精湛的清代“功夫茶

随着红茶类、乌龙茶(青茶)类的出现,国际贸易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清代饮茶和鉴赏技术日益精湛,泡茶方法呈现玻璃杯泡法、盖碗泡法、盖碗功夫茶泡法、小壶功夫茶泡法和大壶茶泡法等百花齐放的景象,其中最具特色的饮用技艺首数“功夫茶泡法”。

明清时期,许多的文人品茶讲究“幽趣”、追求艺术情趣,在品茗时喜欢使用小壶小杯来品啜:加上“真功细斟”才能泡H{真味的乌龙茶(功夫茶)类的诞生。正是催生清代“功夫茶”泡法的主要原因。据清初袁枚的《随园食单·茶》记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试其香。再试其昧。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是目前掌握的史料中最早描述功夫茶泡法的记载可以说是目前潮州功夫茶、闽南功夫茶和台湾功夫茶茶艺的原型。根据寄泉《蝶阶外史·功夫茶》中的描述,功夫茶品饮的基本程式可以概括为:备具、煮水、温壶、置茶、冲泡、淋壶、分茶(潮州功夫茶中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奉茶等八个步骤。客人在品尝茶汤时要“合其涓滴而咀嚼之”(徐珂《清稗类钞》)。在功夫茶饮用方法中,以潮州功夫茶的泡饮方法的礼仪和技艺最为讲究。由于功夫茶泡法最能冲泡出茶叶的色、香、味,行茶的器具和动作最能与美学艺术融合一体。因此广泛用于乌龙茶、陈年边销黑茶和其他名优茶类的冲泡,并成为现代茶艺表演和现代茶叶品饮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2.5收古藏金的陈年老茶“鉴赏”

陈年老茶,又叫“陈香茶”,是指某些新鲜茶叶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氧气和微生物作用下,经过长年“陈化”而形成的具有特定“陈香陈韵”和保健功能的一类茶叶。陈香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陈化”的陈香茶,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l0年以上)才能形成其独特的“陈香陈韵”,比如:云南的陈年生普洱茶、广东的陈年广云贡茶、陈年老水仙(老单丛)、客家女儿茶、湖南的陈年伏砖、四川的陈年康砖、福建的陈年大红袍等:二是“人工陈化”陈香茶,由于这类茶经过特殊的人工“后发酵”的快速陈化工艺。不需要很长时间(一般5年以上)就能形成“陈香陈韵”的风格,比如:云南的陈年熟普洱茶,广西陈年六堡茶,广东的陈年古劳茶、罗坑茶,湖南的陈年黑砖茶、陈年千两茶等。无论是“自然陈化”的陈香茶。还是“人工陈化”的陈香茶,其品质、效用和价值都是在一定的期限内“越陈越香”,而且色、香、味独特,具有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鉴赏饮用方法。常见的陈香茶饮用方法为盖碗泡法、紫砂壶(陶壶)泡法、直接煮茶法等。南于陈年老茶原料通常比较粗老,加上存放年久需要用较高的水温进行冲泡饮用,因此最适宜用紫砂壶泡饮或直接用陶制煮水壶煮饮,其次也可采用盖碗泡饮的方法。

随着人们对茶叶储藏和陈年老茶效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茶叶不仪具有新鲜饮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收藏、鉴赏、增值和陈年保健等独特的价值。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人提出陈年老茶的饮用价值、收藏价值后,国人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陈香茶的品尝、欣赏与收藏风起云涌,把陈年老茶的文化与饮用技艺又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收藏、鉴赏与饮用阶段。这一阶段,人们不仅把茶叶当作时尚的保健饮品,而且更注重把茶叶当作艺术品和收藏品,陈年老茶也因此被冠以了“可以饮用的古董”之美名,并由此造就了一大批陈年老茶的收藏家和鉴赏家。

3崇尚美学与艺术的“艺茶”阶段

随着茶文化领域与内涵的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茶叶不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的高尚饮品。而且发现茶叶的文化内涵及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还具有独特的精神、道德、审美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因而白20世纪80年代国人提出“茶艺”的概念后。举国上下茶艺馆和茶文化推介活动风起云涌,把茶的冲泡饮用方法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艺茶”阶段。如前所述,“饮茶阶段”经历了从“饮茶”到“品茶”不断发展成熟的漫长过程。尽管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关于泡茶与品茶的艺术有所萌芽和发展,但是仍然停留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里面为主,“艺茶”仍未成为茶叶泡饮活动的主流。如果说“饮茶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把茶叶冲泡与鉴赏的方法“技术化”的话,那么,“艺茶”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将茶叶冲泡与欣赏的方法“艺术化”,即追求茶叶冲泡饮用过程中物质要素(茶叶、茶具、用水)、环境要素(茶席、茶室、环境、音乐的设计与布置)、人的要素(茶艺师与品茶者的素质、一tk,境、礼仪等)与审美要素(拟展示或倡导的精神、道德和审美主题)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使泡茶的程式、动作、场景“艺术化”,同时使“与茶者”在饮茶和赏茶过程中能不断领略茶的真谛、感悟茶的人生、传播茶的美德。

4结语

我们把人类利用(饮用)茶叶以来的漫长历史大致划分为吃茶、喝茶、饮茶(含品茶)和艺茶4个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对我国几千年茶叶利用历史的发展进步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并从总体上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但是,必需要指出的是,这4个阶段之间饮茶技艺的内涵并不是相互孤立、绝对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不断传承,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比如,饮茶阶段是在继承喝茶阶段“煮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对茶叶品质的品尝、鉴赏技术:而艺茶阶段则是在继承发扬饮茶阶段的“品茶、赏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品茶和赏茶的“艺术”,但这种“艺术”审美的萌芽则可最早追溯到西晋,源于唐宋、而兴盛于当今。如今,国内外茶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饮茶技艺的同时,又对茶叶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保存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现代医药、美容等方面应用。为茶叶的饮用拓展了新的巨大空间。

茶叶主要产地在哪里梦见茶叶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