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销: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2020-11-07 08:21:15热度:198°C

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中国产茶源远流长,茶叶又是重要出口物资,历史上中国即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实行五口通商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快箭船的出现,又加速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清朝政府由于允许大量mgc和工业品进口,致使贸易入超与年俱增。为了平衡贸易逆差,抵制白银外流,曾大力推进农业,扩大丝茶出口,所以这一时期茶叶产销高速发展。1840年中国茶出口总量为1.9万吨,以后渐有增加,达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的最高纪录。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生产骤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况愈下,直至50年代以后,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0年的发展过程,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输出量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而茶叶出口迅猛增长的形势,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1840年全国产茶5.0万吨,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0万吨和13.41万吨,生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6.06倍,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多。茶叶的出口商品率也由38.0%上升至53.7%,说明兴盛时期国内人民消费不到一半,生产的茶叶主要供作外销,出口创收约占全国各类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半,对平衡贸易逆差起到很大作用。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4.1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华茶却固步自封,品质下降,成本增加,致使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而国内处于连年战争,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发发可危。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全国(包括台湾省)茶园总面积从317万亩扩展到1630万亩,茶叶产量从7.5万吨增加到56.9万吨,茶叶出口量从 2.6万吨提高到20.6万吨,1988年分别比 1950年增长了 4.1倍、6. 6倍和6.8倍.茶叶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在1976年(生产25.8万吨)和1983年(出口 137万吨)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随着产销发展,中国茶叶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11.9提高到1988年的 23. 0%,而在世界总输出量中也由 6. 5%上升到20.0%、目前,在世界主要产茶国家中茶园种植面积之大,茶叶品类之多,茶树资源之富,中国首屈一指、茶叶年产量仅次于印度,1989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已超过了斯里兰卡,亦居世界第二位。2.mgc茶叶生产的发展近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在积极垦复大批荒芜茶园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低产茶园的同时,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这20年基本上以星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这一阶段的面积和产量,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茶园总面积基本稳定,而总产的增加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按采摘面积计算的茶园平均产量,茶叶生产战线取得的成就,从根本上变革了茶叶生产基础,改善了茶园结构。茶园大多荒芜,仅有的300多万亩茶园也大多零星分散,80%左右茶园实行粮茶间作。远看似茶园“茶树像钵头。采茶没花头,全国茶叶工作者和广大茶农”先后垦复了200多万亩荒芜茶园,综合治理了300多万亩低产茶园,辟荒植茶,新发展了800多万亩成片集中的新茶园,筹建了300多个大型茶场(厂)。建立了500多个茶叶生产基地和28个茶叶出口生产体系,增加了对茶业投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茶区面貌,茶区到处是集中成片的新式茶园。或是婉蜒盘曲的梯坎茶园,1988年全国采摘茶园亩产比1949年提高2倍多,其中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平均亩产已超过50公斤。全国亩产细茶150公斤的茶园约有70万亩。亩产细茶250公斤的约有9万亩,亩产细茶400~500公斤的约近万亩;茶园的经营管理正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全程机械化,50年代中国茶叶的加工,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手工制造方法。1956年浙江省率先试制并推广了炒青绿茶初制机械,之后皖、湘、粤等省相继发展。大大促进了制茶工业的机械化进程,大宗红、绿茶已实现了机械制茶。龙井茶整形机。花茶拼和机及多层窨花联合机,紧压茶蒸压机等的研制与推广,特种茶类的加工也正在逐步实现机械化,全国茶叶产制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已达到70%左右。在茶园作业方面,通过研究、引进、仿制和试用推广。采茶、修剪、中耕除草、播种、喷药、灌溉也相继应用了机械操作,加速了茶树良种的选育、鉴定、繁殖和推广。不断扩大了良种种植面积,近四十年中已收集、筛选、保存了有价值的种质资源650个,运用不同方法和途径选育出大批性状优异的地方品种(系)和新品种(系)。其中52个品种已通过全国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各茶区推广,为了加速无性系良种繁育,全国各茶区推广短穗扦插育苗技术。并在浙江、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良种的推广,目前全国茶树良种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左右。约占茶园总面积的25%,改善了茶园品种结构,也促进了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丰富了茶叶品类。扩大了茶叶商品范畴,近四十年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研制发展了红碎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红碎茶产销的光辉篇章:红碎茶从无到有,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茶叶出口,使红茶出口量超过了绿茶,二是恢复和发展了名特优茶生产,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就有数百种之多;三是茶叶商品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茶叶市场上。除了传统的固体形条茶和紧压茶外。已相继出现碎茶(颗粒形茶)、速溶茶、液体茶、茶饮料以及各种茶制品,单纯的茶叶商品也向加香花茶以及加佐料和草药的保健茶、药用茶延伸,这些变化紧扣了时代的生活节奏。同时也促进了茶叶商品范畴的不断扩大,3.mgc茶叶贸易的崛起近四十年来,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同期内仅大陆出口茶创汇额就达3.9亿美元,反映了我国茶叶外贸是稳步发展的,在多口岸经营条件下发展速度更快,1988年茶叶出口量和创汇值,1950~1988年茶叶出口和创汇 增长情况(不包括台湾省) 第二,形成和发展了茶叶贸易网络,不断拓宽了市场。我国茶叶贸易采取专业公司统一经营,自1950年成立中国茶业公司以来,已由初期的4个茶叶专业公司发展到现今18个省级茶叶进出口公司,负责茶叶购销的商业网点更是遍布全国各个茶区。外贸机构方面,50年代起就派茶叶贸易代表长驻伦敦,并在英、法、日、美、加拿大、巴基斯坦、苏联、联邦德国及港澳地区等设立茶叶贸易机构,中国驻100多个国家的商务处也多承担茶叶贸易业务。茶叶贸易网络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外贸,拓宽了茶叶市场。国外市场已由50年代的10余个发展到现在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英国和波兰年销量在万吨以上,年销量达千吨以上的也有2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五大洲的众多客商建立了长期茶叶贸 易关系。在主销地区还举办华茶展销会等多样形式 的推销活动,提高了茶叶在这些市场的占有率。国内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茶叶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国家统一定价,产品统购包销,消费水平增长不快。茶叶从计划限量供应逐步敞开。实行议购议销,同时积极开拓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市场,大城市中销售网点也相继恢复和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茶叶消费。1988年中国大陆人均年消费茶叶0.34公斤,虽然仍低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0.48公斤的水平,但内销总量却比1950年提高了76倍。茶类结构更适应市场的需求。1950年时全国茶叶产量中红茶占10.2%,绿茶(包括花茶胚)约占48.7%,紧压茶类占40.8%。由于世界市场上茶叶贸易量中90%左右为红茶,特别是对红碎茶需求更殷;日本市场的中国乌龙茶热,以及不少地区出现的花茶嗜好等,因此根据这些市场变化,研究需求导向,逐步调整了茶类结构,积极发展了红碎茶,有计划地组织乌龙茶和花茶生产,努力提高绿茶品质,在巩固并发展绿茶市场的同时,大力推销其他茶类,促使近年茶叶出口总量中,红茶的比例超过50%。

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但在1886年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遽下滑,人们习惯上将该年作为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的标志。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危险处境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暴露无遗了,即印度红茶在英国、日本绿茶在美国都已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在这两个茶叶消费大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强劲的对手所瓜分。只是由于在这个阶段中国出口俄国的茶叶增长迅速,出口总量直至1886年仍在增长,危机情况暂时没有显现而已,中国本来应该有机会借茶叶出口实现农业的大改造,而借助于茶叶加工又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在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中国茶叶出口一蹶不振并不简单的是茶叶本身的问题。茶叶出口危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世纪中国社会的危机。印度、锡兰茶业虽然兴起较晚,很快超越了中国茶业。在茶叶的种植方面,中国茶叶生产与印度、锡兰非常不同,后者是大规模茶园生产,采取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印度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全是大面积经营,有条件对茶叶生产的各道工序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在茶叶品种的选择上,印度最初多选用中国茶种,发现印度土产茶种更加优良,最后不但放弃了大规模引进中国茶种的最初尝试,而且连中印杂交品种也不再栽培了。①中国则任由农民种植于“即不太适合耕作庄稼的土地上,中国茶农“所注重在于他种农作物,故对于茶叶之采摘多漫不经意”②茶农也无力给土地提供肥料。更不可能定期更换种茶的土地,茶园在年复一年的连续使用之后渐趋耗竭,英国人最初在阿萨姆种茶时也仿效中国人。选择在山坡处种植,于是将茶园选定在土地肥沃的大河冲击地带,品质也得以提高,大农场集中经营、科学管理。与小农分散耕种、各自为政相较,中国茶农更是处于劣势,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使中国茶农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市场。而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又使中国茶农处于愚昧状态,研究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定要注意茶叶生产的特殊性问题,生产周期越是短的行业,就越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越是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越低,茶叶生产无疑属于前者。茶树从培植到产茶旺盛期。此间茶农无任何收益可言,只能降价销售,中国的实际情形是。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大增,而当时中国几乎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唯一供应国,茶农积极扩大茶园,茶叶产量增加四倍之多,但国际茶叶市场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变。即红茶遭遇到印度、锡兰的竞争,绿茶遭到日本的竞争,中国对英国和美国的出口量大减,这时已经扩大生产的茶农如果不毁弃茶园、忍受更大的损失,均由小农自由种植“生产数量漫无节制、殊欠组织,栽培方法墨守成规、鲜知改良,市场这只手对中国茶农来说是无形的”对主要竞争者英国人来说却是有形的。因为为了彻底解决茶叶供应的问题,英国人已经有目的的默默奋斗了几十年,其奋斗的目标就是摆脱完全依赖中国茶叶供应的局面,中国人却并未意识到中国茶叶市场将要出现的窘况,茶叶产区虽然扩大,但很少规模生产。由此可以探知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完全是处在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中,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尚能够继续维持,一旦有任何的竞争者出现,中国产茶源远流长,茶叶又是重要出口物资,历史上中国即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快箭船的出现,又加速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清朝政府由于允许大量mgc和工业品进口,致使贸易入超与年俱增。为了平衡贸易逆差,抵制白银外流,曾大力推进农业,扩大丝茶出口,所以这一时期茶叶产销高速发展。1840年中国茶出口总量为1.9万吨,以后渐有增加,达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的最高纪录。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生产骤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销每况愈下,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0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而茶叶出口迅猛增长的形势,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1840年全国产茶5.0万吨,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0成吨和13.41万吨,生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6.06倍,茶叶的出口商品率也由38.0%上升至53.7%,说明兴盛时期国内人民消费不到一半,生产的茶叶主要供作外销,出口创收约占全国各类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增,对平衡贸易逆差起到很大作用。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4.1万吨,出口量仅0.9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

自家产的茶叶怎么销售出去

我国茶叶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生产上更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产量规模常年位居全球首位。全球每年茶叶产量约为600万吨,我国茶叶产业一直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窘境,具体表现在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市场集中度等多个方面。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87万公顷,种植规模位列全球第一。茶园面积将稳定在4200万亩左右。

国内茶产业有哪些问题?

作为茶的故乡,我国茶叶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生产上更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产量规模常年位居全球首位。据统计,全球每年茶叶产量约为600万吨,超过四成产自中国。不过,我国茶叶产业一直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窘境,具体表现在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市场集中度等多个方面。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87万公顷,种植规模位列全球第一。预计到2020年,茶园面积将稳定在4200万亩左右。可以看到,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在逐年增长。未来要在稳定茶园面积前提下,提高平均亩产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摆脱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困境。总的来说,茶叶产业长期看好,潜在消费人口巨大,未来仍有相当可观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茶产业有发展前景吗?

一、 纵观中国茶产业的现状综观中国茶产业与市场的全局,从茶资源、茶营销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现状来看。其运作与建设远远落后与国内外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障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现在是第一)、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品牌缺乏,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在世界茶行业界排行榜上的真实写照。我国是世界茶叶大国,未来打造和建设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工程,是中国茶产业、茶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标。如何让中国茶产业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二、目前中国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有名茶,中国有2000个茶叶生产县,但说的出的品牌茶却屈指可数,就别提目前茶业界能叫得出的知名品牌抑或著名品牌了!中字头下属12家省级茶叶公司中,全国生产加工茶叶企业有6.7万家,只有近千家茶叶有注册商标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产品定性、核心价值、品牌文化、品牌战略等都需提前进行规划。资源过度分散最为直接影响应是造成企业有效资源、管理成本的浪费。由于中国茶叶资源分散、生产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装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当国外品牌茶叶的原料供应商。目前整个中国茶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由于全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茶叶价格定位标准,部分商家甚至违背行业规则。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重要是伤害了消费者对中国名茶的信心!5.品牌概念模糊。何谓品牌营销、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品牌危机及品牌维权等?中国大多数茶企业家均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待整个行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服务理念及品牌知识的整体提升和培育,三、中国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1. 要寻找茶产业发展的蓝海从营销角度来说。传统茶是个红海产业,茶叶发展基础在传统。目前茶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传统茶的产业突破。核心问题在于市场运作,在于品牌建设,烟、酒、茶都是传统的快速消费品。比较发展规模和认知度。但是茶却没有形成国茶,虽然倡导茶为国饮。却没有形成让国人都能普遍接受的、共同认知的茶叶品牌,茶叶消费的地域性特别强,茶叶为什么目前没有形成全国的知名品牌。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以及消费者的期待没有形成合力,应该把各级政府的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去,通过统一的运营渠道去做产品的市场精耕,必突破茶的冲饮方式,给茶叶寻找新出路,一是关注相关学科的技术成果。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茶叶服务,二是跳出茶叶研究茶叶。积极拓展茶叶的应用领域,将茶叶的功能性成分按抗氧化剂、抗辐射剂等进行开发,广泛应用于日化、食品、保健品、纺织等领域,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及目标消费群的特征需求”进行茶产业优化突破技术研究与创新产品开发,2、四个方面下功夫做精茶产业浙江绿茶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下一步浙江绿茶将在稳定面积,提高品质与效益的思路基础上,以现代园区建设为重点。叶宣传都是把陆羽搬出来,这就使得茶文化很深。各个地方的茶文化没有区别,竹叶青第一个在中国茶市迈出了做高端奢侈品的步伐,是5000年中国文化积淀才孕育出的文化,竹叶青把茶的极致、优雅带给了世人,竹叶青茶叶从《道德经》里找依据。把道家文化中的,运用到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上”许多人正是被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打动,将品茶延伸为一种生活态度,重新诠释茶文化的内涵,从清醇淡雅到平常心。成功的品牌文化,竹叶青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茶叶要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文化是个大概念。有精神的层面,它还可以往生活方式上去靠,初中课本就有桃花源的描写,这些字眼去宣传名优茶。让人喝到松阳银猴“4. 未来主攻五方面茶产业要在未来主攻五方面。一、做好品牌培育和企业培育,加快全市区域品牌的建设。二、要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科技水平:注重科技队伍建设,注重对外合作,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新工艺的运用;推进产业现代化,三、要加强产业营销体系建设,做好茶叶展示展销和推介。

茶产业怎么更好的发展?

茶叶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提高标准化为行业发展关键茶叶是中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市场;茶叶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可以通过发展茶叶的加工,南方主要产茶地区通过发展茶叶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中国茶叶生产在品种分布上,根据农业部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国茶叶生产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区域。茶叶产量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干毛茶叶产量预计达258万吨,质量效益提升,预计全国茶园面积4400多万亩,消费量方面,2017年中国茶叶消费量约为193万吨,消费量稳步增长,预计到2018年中国茶叶消费量将超200万吨。我国茶叶发展痛点分析我国茶叶的产量在增加,品牌在发展,新产品研发成为热点,茶叶深加工和茶叶衍生品等多板块轮番发力。但是生产和消费的地域特征都过于明显,主要表现为公共品牌很响,企业品牌没有跟上,的短板始终困扰着茶产业的发展”我国茶叶市场集中度很低。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研发和创新能力比较落后,市场推广引导能力弱,尽管现在每个产茶大省都有一两个大品牌”但整体来看茶叶品牌过多,不利于行业发展,政策有序推动茶叶发展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做大做强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后茶叶品牌将逐渐呈现兼并态势,要让企业品牌能够跟得上。鼓励企业品牌做大,也要靠政府有序推动。标准化是整个中国茶叶的软肋标准化可以解决茶叶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茶叶产品从安全质量、等级标准、理化指标等方面都应该是一致的。中国茶要发展,将来一定是标准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模式。向中外消费者讲好中国茶的故事主要靠标准,这就需要打好文化牌,特别是科技牌,从茶叶消费角度来讲。

中国茶叶产销量和产销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销量不断减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