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山区变化巨大 不会再让老省长流泪

2021-02-09 13:19:25热度:252°C

2004年11月1日,本报一版刊发了《当官的要时刻关心贫困农民》一文,专访原国家商业部部长,福建省老省长胡平同志。他二十年如一日,关心安溪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最近,记者又沿着老省长胡平当年访贫问苦的路线,再走一遍,发现安溪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3年前,1984年,时任省长的胡平同志到安溪调研,见到长坑乡青苑村的人均收入只有74.5元,老省长一下子惊呆了;祥华白玉小学詹进波小学生衣服上的补丁竟有23处之多,胡平省长的眼泪掉了下来。20多年过去了,记者再次采访当年的老省长走过的乡村,我们欣慰地看到,曾经的贫困已经永远尘封记忆中了。

  “欢迎老省长再来看看!”

  我们驱车径直来到长坑乡青苑村。村部办公楼就在公路旁,一座三层的水泥建筑楼。村部大楼后面是青苑小学教学楼,钢筋水泥结构,两层共八间教室。在村部,我们找到了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青苑村党支部书记苏荣水,一个50多岁的精悍汉子。“我们早就脱贫了,现在生活可好了,也不缺什么。”苏荣水笑着对记者说。

  回忆起23年前的贫困景象,苏荣水仍然深感痛心。1984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74.5元,村财收入不足100元,没有电话,无小学校舍,无村部,没有一家企业,没有通电,全村只有1名高中生。

  “1986年老省长到我们村里来的时候,小学生刚好在村里的祖厝上课,教室里只有26个男学生,没有女的。他觉得很奇怪,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跟他讲,女孩子白天要上山打柴,只好晚上再来上课,没有电就点煤油灯。”说到这里,苏荣水高兴地告诉我们,如今村里的男孩、女孩都上了学,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上课,村里260户954人口当中,有大中专生18人,还有一个考上了研究生。

  当年老省长走访的以卖豆腐为生的苏水浪家,旧房子就在村部旁。苏水浪老人已年近90岁了,两个儿子各自建了新房搬出去住了,二儿子常年外出劳务。更可喜的是,苏水浪的孙子苏伟进今年参加高考,以587的分数考上了大学。当年祖孙三代同盖一条被子的苏作星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作星老人的儿孙已到安溪县城买房搬过去住了。另一户人家苏忠骈,靠经营茶叶脱贫致富,如今他的儿子到厦门买房居住了。

  青苑村位于安溪县长坑乡东部。因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等原因,长期以来,青苑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处于落后状态。

  青苑村的贫困引起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老省长胡平更是挂在心头,前后共6次亲临青苑村指导工作。1986年以来,省、市、县开始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因地制宜,利用毗邻尚卿乡工艺品基地的优势,引进藤铁工艺品加工,就地转化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积极发展皮鞋加工业,现有家庭作坊式皮鞋加工点有20多户,全县各个乡镇几乎都有青苑人开设的皮鞋加工点,年产值达到200多万元。

  近年来,青苑村积极响应县里“叶富民”战略,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现有茶园800多亩。青苑村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84元上升到2006年的4250元,村财收入从1985年的不足100元,上升到2006年的5万元。家家户户开通了程控电话及闭路电视,用上了自来水,每户都有摩托车和手机。村民盖上新房,有40多户的村民还在厦门、泉州市区和安溪县城等地购房。

  “当前,我们正在抓茶叶生产,皮鞋、藤铁加工,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发展多种经营奔小康。我们欢迎老省长再来看看,一定不会再让老省长流泪。”苏荣水说。

  补丁,成为永远的回忆

  当年,胡平到安溪了解贫困农民的生活情况,在祥华乡白玉大队的白玉小学,胡平省长看到小学生的衣服上都打着补丁,其中一个名叫詹进波的小学生衣服上的补丁竟有23处之多,他的心情非常沉重。此后,詹进波的成长和进步成了他永远的牵挂。

  在祥华乡白玉村村主任詹秋杰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詹进波的家,他正在自家门前翻晒刚刚买回来的茶筛。当年10多岁的腼腆小孩,如今长成了30多岁的青年壮汉,已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很感谢老省长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我们现在早已衣食无忧了,有的是如何打算多做好茶,多发展经济,生活过得更好一些,这样才对得起老省长的关爱。”詹进波说。

  在詹进波家中,各种各样的茶叶加工机械摆得到处都是。他还建了专门的茶叶青房,购置了两台空调,利用空调技术做茶。近几年来,积极响应县里科学制茶的号召,参加各种茶事培训,制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叶价格也跟着提高。

  闲聊中记者得知,长期以来,詹进波一直与老省长保持着电话联系,每一次老省长都仔细询问安溪的发展变化情况。2001年,詹进波到北京看望老省长,本来只有半个小时的接见谈话,老省长却跟他一直聊了两个多小时,详细了解村里变化的点点滴滴。

  “现在安溪茶叶发展得很好,我正计划到外省开一家茶叶店。”谈到今后的设想,詹进波告诉记者,老家已经有很多茶农到全国各地开店面,经营安溪铁观音,步入现代营销。

  我们又来到了老省长当年关心过的白玉小学。一座旧的石头结构的教学楼经加固依然结实,老省长亲笔题写的“白玉小学”四个字依然光彩照人。旁边是一座崭新的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共12间教室。詹秋杰告诉记者,2005年,全县进行教育资源整合,附近的白荇村和白坂村的学生都并到白玉小学来,现在白玉小学有学生300多人,教师l0多人,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现在正在修建篮球场及相关配套设施。

  “白玉曾经穷,是因为山,白玉现在富,也是因为山。”据祥华乡党委书记许明黎介绍,白玉村,距乡政府所在地近20公里,现有530户2303人。由于该村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十分适宜铁观音生长制作,胡平省长当年扶贫时提出“因地制宜,以茶脱贫”的经济发展路子。随后几年,群众大力开垦茶园种植铁观音,全村的茶叶产量逐年上升,群众收入稳步上升。全村现有茶园2320亩,茶叶已成为群众的经济支柱,真正形成“以茶脱贫、靠茶致富”的经济发展模式。2006年人均纯收入5848元,村集体收入12万元。而在1985年,白玉大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5元,村财收入几乎是个“空壳村”。

  “那时各家各户除了种地瓜、水稻就是养猪、放牛,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也几乎没有人出过远门,思想保守。多数群众每日三餐就是稀饭、地瓜、咸菜,甚至用盐来搅稀饭吃。”时任白玉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詹玉坤同志回忆起往日的情景来,心头还隐隐作痛。

  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二十几个春秋。如今的白玉村,家家户户通电话,有电视,饮用自来水,有摩托车,有的一户人家甚至有两三辆摩托车。路修好了,还有村民把小车开进了小山村,全村小轿车已有8辆。说到补丁,村民都笑着说,那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了。

  崛起的安溪现代山水茶乡

  2006年11月,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百强县(市)在北京揭晓,安溪名列第97位,这是安溪县自2002年以来第三次入围全国百强。而在2006年8月公布的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中,安溪榜上有名。

  安溪地处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地区结合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大县,1985年,全县80万人口中有近30万人处于温饱线下,农民人均收入270元,人均财政18元,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省末位。而到了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5亿元,工业总产值233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5元。

  目前,安溪拥有各类工艺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30多家。这些企业不断加强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全县乡镇、村设立2500多个加工点,组织7万农户进行生产加工,解决了安溪大量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且为地方财政增加了税源。(郑祖庵章财根吴清远)

茶叶 咖啡因荷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