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文化》协拍侧记

2021-02-09 12:30:15热度:170°C

[摘要说明]《武夷山茶文化》协拍侧记

  五集电视系列专题《武夷山文化》7月4日在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播完,反响不言而喻。央视关注一个茶种,且从商业价值中提炼出不菲人文价值的这类题材是不多见的;而紧接着这个系列还要在中央二套、九套重播,恐怕也很少有;再者,还要提供给国际孔子学院当作全球中华文化的教材,这恐怕又罕见;而作为我们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介入到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化专题片制作领域,这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

一、武夷问茶

(借用《武夷山茶文化》第一集片名为题,下类推)

  12月13日。省委宣传部中巴前往武夷山。央视《武夷山茶文化》节目总策划梁钢蜷在后排,打着盹,忍受失眠与烟瘾的煎熬。冷不叮问我:武夷茶啥样?答:条束状,啥茶?乌龙茶。总觉答非所问,于是我将手头上由省宣备下的《大红袍天下》递给他。他翻看着目录,又问,都是谁写的?领导们。哼,附庸风雅--他颇为不屑。但到底这是他福建行接触的第一本茶书,权当消遣。当晚,梁导告诉我这书编的还不错,问还有其它的吗?于是,接下来的一两天里,武夷山庄里的,新华书店的,最厚《武夷茶经》最薄的《佳茗飘香》,书价从300百多元到10元上下不等的,都一并拿下,如同扫荡。好几千元哪,权且记下,而后都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买单。武夷山宣传部郑春部长笑道:不差钱!不差钱!

  在武夷山踩点的一周里,前三天梁钢都是晨昏颠倒,夤夜博览,后三天是访座拜访武夷茶人,马不停蹄。好在武夷没有人不谈茶也没有人与茶没关系的,可以"问茶与途"。所以,在《武夷山茶文化》系列专题中,开篇冠以"武夷问茶"为题,是绝妙的。尤其是取其"问",所蕴含的是一种敞开心扉睿智求索,直白求证精神,而此前他们想过以"茶之韵"或"茶之魂"来开篇。相比之下"茶之韵"或"茶之魂"则有着溢与言表的浅薄。因此在《编导阐述》中有了这样的界定:本系列特别节目试图以新的视角,紧扣"武夷山茶文化"这一深厚、博大而又充满未解之谜的主题,揭示这一主题背后所蕴含的耐人寻味而又妙趣横生的自然、文化、生活、信息,从而让电视观众找到一把重新解读与打开"中国茶文化"之门的钥匙。

  补充两个细节:当即将结束武夷山采访转福州的前夜,梁导在武夷山庄的草坪上转悠,口里喃喃:茶非茶,茶非茶。在福州采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后,在机场托运,行李超重,武夷山送的木制工艺品沉掂掂的,梁导说那些木头疙瘩搁下,茶,我得带上。

二、万里茶路

  12月12日西湖大酒店,由省委宣传部唐国忠部长宴请央视海外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刚毅、专题部主任王广令、《走遍中国》栏目主编、总编导莫骄、节目总策划梁钢、编导袁博一行五人。慑于我是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伴驾"的身份,只能在餐厅外听侯。领导们、宾客们谈话内容语焉不详。但是我看到省委宣传部唐国忠部长在致辞,我们广播影视集团舒展董事长在把掌,甚欢。出来后听到脸红脖子粗的王广令主任和莫骄总编导的嘀咕:看来一两集肯定是打不住。一定得铺开。--在西湖大酒店大堂,刘毅主任请杨刚毅主任转移战场再坐坐,杨主任叫道:这哪吃得下去。云云,后来我听到他们把承当这次宣传武夷山茶文化的任务时,戏谑为"首长工程"。自然这万里茶路也就始于福州了。

  有趣的是,此行五人中只有袁博拍过普洱茶,这是唯一执导过茶专题的主创人员。所以,在这过程杨主任那"我哪吃得下去"言犹在耳。他们说那是一场"鸿门宴"那,从此他们确实踏上万里茶路的苦旅,但不辱使命。他们北上山西走访常家,乔家,南下几大通商口岸,捋清茶旅的国际商阜,翻阅史记典藏,再现茶旅情事。展开了五个篇章,洋洋150分钟节目的布局。

  所谓的"首长工程",说的也是。福建的领导酷爱茶,酷爱武夷山,而且言之凿凿。李剑峰编导到福州看点,闲暇之余聊茶,平时不苟言笑的李导让我猜个哑谜,是一副对联,上联:"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下联:"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他说作者可算是目前中国官阶高又懂茶的"茶痴",是谁?是你们的省委书记卢展工。

三、茶路风云

  从2008年12月12日,到系列专题2009年6月30日播出,半年完成这一个指令性的任务,可谓军情急。为此央视派出三个摄制组(不包括特技摄制组)来打歼灭战。摄制组的主创大都没来过武夷山,更没有武夷茶文化相关素材的的储备,客观情势不利。况且,茶的生产季节不由人,尤其是烘焙等流程拖得很长如何了得。省宣明确指令我们广播影视集团协作好项目得实施。

  在整个工作流程,王展副董事长明确我们新闻中心得任务是,有效发挥中文部门所固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央视的节目制作提供全方位得服务。

  三月阳春,武夷山茶事还不紧但央视拍摄进入高密度阶段,第一桩事是要我们新闻中心提供明代和清代的道具服装,拍情景再现。好在电影厂的詹厂长一口应允,解决了服装,只是三个清代的瓜皮帽缺两个,省闽剧院有,但整个剧团在台湾巡演一时难回。有人提议影楼的唐装摄影有,通过南平台台长陈毅达遍寻各县剧团也居然没有。情急之下只好向上陈请问管这一拍摄项目得省宣新闻出版处得陈建荣处长怎们办,他说你们不会更专业地灵活处置吗?不行就去缝两个--果然奏效,福州裁缝师们老本行没荒疏,做的比预计的好。

  四月节目进入杀青的阶段,王展副董事长召开了我们广播影视集团的一个"支前"扩大会议,新闻中心,综合频道,海峡电视台等相关单位都参加原因是央视在拍摄过程面碰到季节等几个不确定的因素,要我们加大通力协作的力度。这其中:要提供闽北民俗的内容,还好综合频道有;要武夷山茶山的航拍,好在海峡台专为他们拍了;最棘手的是我们新闻中心要提供茶界泰斗张天福的采访,年前央视拜访张老,张已应允,但进入采访环节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在榻上进行采访。倒是有家文化传播公司近期采访过张老,但人家还没首播呢。莫导说没有这个采访环节片子要掉价的。但我们明白这是夺人所爱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情急之下只好矛盾上交,让我们新闻中心的刘毅主任亲自出马应急攻关。至于刘主任怎么攻,我们不得而之,总之这个文化传播公司确实是割肉了。

  进入六月,艳阳高照,所有摄制组也回营了,还传说因央视换主这个系列会延后播出。来不及窃笑,被莫导告知新一任央视领导决定系列节目如期播出,眼下宣传要升温,只得不迭地忙起来。

  六月下旬眼看着播出的时日快到了,但又高兴得太早。22日上午莫导告知审片中我们提供的不少武夷山的高清画面是遮幅的,而《走遍中国》的画面要求是全屏的,要赶快把遮幅的拉开,否则影响如期播出。真是冤大了,倒成了我们在添乱?好在技术部的吴荣顺主任亲下命令从技术部调出唯一的数字录机,我们新闻中心技术部的董隆远主任也亲启维修间门,让我们单门独户地工作,270分钟的高清画面的转换又整了一遍,我们这些苦主!

四茶风古韵

自当片中有了印度茶人叶专家罗禅来到武夷山的这番"谒祖寻根",堪比援引多少历史资料都雄辩哪。罗婵所在的印度茶山是印度茶的策源地,但印度红茶来自与武夷山,这就是专题片提供所提供最准确的商业信息。有趣的是罗禅其人,他把他印度茶庄开到北京来,颇有反客为主的意味。据说这个老外到北京不久便被皇城文化熏陶,浑身京油味。到武夷山被媒体围住,他用京油子的口吻说,他这再发扬印度的国际主义精神,来武夷山推销武夷红茶。真憨逗。

  较之罗禅,日本的左能典代可是真情献演的,因为每到这个季节她总会来,就像传统的中国茶商一样准在守着出茶。她是武夷岩茶的忠实品饮者。罗禅揭出中国红茶的前世今生,左能显示武夷岩茶的古韵悠远。罗禅是茶叶世家出身,左能也是第23次来武夷山。从他们那都能解读出古印度,古日本与武夷的茶缘。

  其实,从节目"茶非茶"的文化承载,整个《武夷山茶文化》就充溢醍醐灌顶茶风古韵:《武夷问茶》的"岩骨花香"凝聚自然文化、生活信息,它品具中国与世界茶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万里茶路》演变和传播,显现明清时期武夷茶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渗透;《茶路风云》演绎出武夷茶海外传播过程风云变幻,刀光剑影,并催生出重大国际历史事件。《茶风古韵》揭示武夷茶品茗的具体过程与历史演变,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与品饮者心境的奇妙联系,颇为形而上;《茶神传奇》又以大红袍的传奇身世和传统制作技艺,讲述当代武夷茶人对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有了这些可阅读可触摸的电视历史情境,武夷茶不枯涩,有韵味,可品评,还回甘。

  五茶神传奇

  武夷山九曲溪的五曲和山北的摩崖上"吃茶处"和"吃茶去"的题刻,有上百年了。但是,人们记忆中武夷山的茶都是外贸统购统销的,且廉价,很难扬名。近年来武夷山茶旅结合,把茶作为武夷山不可或缺旅游衍生项目,但是游客还是视自己的腰包而定,未必心仪。哪怕是"七夕首届中国情人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等等等等,都与茶结合,但总带有商业促销之嫌,平添不了多少"传奇"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在数年前进行了武夷山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人的评选,选出12个杰出的代表,使武夷山几百家的茶肆,茶楼,茶枋有了懂得武夷茶的根源,能够效仿,但是仍够不成"传奇"。

  且凡事总有意外,有人不服,觉得自己也“神”,其实这是商业与文化在浮躁中难以调解的矛盾,武夷山评12个传承人足矣,多也就难免滥了。但是专题系列一播如同造"神",国内外顶级茶业专家,文化界名流对武夷茶及传统工艺的首肯,就是认可武夷这些“茶神”的功力。红茶正山小种的传承人江元勋,几度希望政府出面刹一刹盲目制作金骏眉的风。在商品经济的自由贸易中,行政干预说了不算。倒不如这五集《武夷山茶文化》播完,对武夷山茶业界所带来新教化,这一播肯定少了攻讦多了认同,多了茶和天下的宽厚。

  五集《武夷山茶文化》热播,观众热烈反应自不必说,业内有识者也有些更为清醒的评判,认为尽管局外人看了上心,但局内人还觉不过瘾。确实,既然把武夷茶提升到要承载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的高度,区区五集,难以穷尽,不足服膺所有人。但我们觉得,节目制作中尽管"茶非茶"的始作俑梁钢完成总体策划抖袖而去后,"茶非茶"题旨各编导却能一以贯之。这种把以哲学精神引领文化思考方法论,对我们新闻从业抑或记录片从业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提升思辨能力的启示?
--《武夷山茶文化》不日将在我台相关频道重播,预知详情请观众们看《福建广播电视报》.
--走嘞,吃茶去!

B 品《茶》者说

  一、 观色——

  1、 宋恒——南平市文联副主席:非常宏伟,大手笔。讲的虽是武夷茶,涉及的却是世界范围。横向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纵向世界视野的全面观照。

  2、叶灿——武夷山止止茶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非常多的媒体来拍大红袍,拍武夷山儒释道文化,但是没能像中央台《走遍中国》栏目这样,系统地、立体化地展现武夷茶文化的内质、内涵。

  3、邹全荣——邹氏后代、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万里茶路》节目结尾的那句“在这条海上茶路的终点,武夷茶的故事,将伴随着世界的风云变幻继续上演”很激励邹家后代,勾划出“茶旅”事业的辉煌。

   二、 品茗——

  1、 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光:做响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做强茶品牌。这不仅是拍这个片子的初衷,客观上它已推动南平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2、扬江帆——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今年武夷学院开设了茶学本科专业,今后,学院也应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整理武夷山茶文化精髓,共同助推武夷茶产业的发展。

  3、黄智源——南平农业局副局长南平茶业协会副会长:商人的嗅觉是敏感的,这个电视系列一播出,肯定市场上对我们武夷茶的销售,对闽北茶的销售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江西吉安茶叶茶叶罐批发厂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