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谈苦丁茶

2021-02-09 12:27:55热度:145°C

[摘要说明]读《儒林外史》谈苦丁茶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不但对当时社会的丑陋给予了有力的鞭挞,而且处处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中,对于的描写,就有40余处。从茶的种类、茶的饮法到茶馆的布局等,都有精细的叙述。

  比如开篇第二回,写到在新年正月初八这天,山东薛家集的有势力人物申祥甫到一个观音庵与和尚商议“闹龙灯”事时,有这么一段:“和尚小心陪着,等他发作过了,拿了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位吃。”

  寥寥数语,把茶器、用法都明确点明了。但是和尚为什么要用“苦丁茶”,却是和小说此节内容大为相关的。大家都知道,苦丁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清心降火。

  正月初八,在山东依然是天寒地冷之时。在这样的大冷天,给客人吃苦寒清火的苦丁茶,实在有些不合节气。但仔细推敲,方知此时给头面人物喝至苦的苦丁茶实在是“神来之笔”,非常适宜。

  原来申祥甫是火气冲天,带着七八个人来“寻畔”的。这个和尚“小心陪着”,不去顶撞,而且懂得医药学——熬苦丁茶“送与众位吃”,使来者心火降而心气平。由于是八九个人吃,所以用量是“一把”,而不是“一撮”。

  苦丁茶是我国特产树种,学名叫大叶冬青。迄今为止,在我国至少已经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了。在东汉《桐君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据唐代陆羽著的《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记载“皋芦,叶状如茗……名曰苦登”,“南人取作茗,煮饮”。经国内专家考证,在古文献称谓“皋芦”或“瓜芦”茶,即今的苦丁茶,是药饮两用的珍品。

  明朝中期以后,广西万承的苦丁茶年年作为贡品,送上京城向皇帝进贡。可苦丁茶树源不多,年年只靠原有几株茶树产量,贡品就无法保障。为此,宫廷曾屡派钦差大臣到广西追查苦丁茶贡品,万承州主事经反复计议,把在苦丁村刚巧枯死的苦丁茶树,派人送往钦差大臣下榻的太平府(即今崇左县),佯说苦丁茶树已枯死,无法完成贡品任务。钦差大臣信以为真,把茶树枯死情况报给朝廷。从此,才结束万承苦丁茶作贡品的历史。

  之所以是贡品,显然是和它特殊的功效有关。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煮饮,止渴、明目、除烦,消痰利水,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噙咽,清上膈,利咽喉。”其老叶和嫩芽均可饮用,效果总体上都在“清火”上。

  现代医学证实,苦丁茶含有250多种化学成份,其中部分与茶叶相似,其黄酮含量为绿茶的1.6-14.7倍,苦丁茶总黄酮含量为1.37%—2.63%,绿茶含量为0.99%。黄酮类具有维持血管的正常渗透压、降低血压、减低血管脆性、抗菌、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作用。

  同时,苦丁茶还含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其中明显高于绿茶的有锌和硒。锌是绿茶的两倍多;硒的含量是绿茶的20多倍!铁、锌、钙被称为生命三大必需元素,任何一种元素的缺乏都会导致生命机能受阻,特别是锌,其增强人的免疫功能相当明显。硒是体内抗氧化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构成物质,它对心肌梗塞、高血压的预防有效果,经常补硒可以缓解大脑疲劳,增强记忆力。

  在上个世纪末,苦丁茶的资源和生物利用有了重大进展。浙江新昌县发现了大面积的苦丁茶野生资源,并利用新技术栽培苦丁茶,成活数量达300万株,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被授予了“苦丁茶之乡”的称号。

  吴敬梓是一位品茶高手,而且极为熟悉中医中药。他在这一章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苦丁茶的药性,和人物情节丝丝入扣。读者如果不了解苦丁茶及其功效,读到这里就很容易马虎过去。如果对苦丁茶有所了解,则会掩卷长叹,拍案叫好。

茶叶粉磨机茶叶利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