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茶叶价格:记者写完了稿子,到底需不需要给采访对象看一遍?

2020-11-07 05:23:44热度:263°C

记者写完了稿子,到底需不需要给采访对象看一遍?

在涉及到前面几位答主所写的某一相对专业领域内的报道时,有时为了确保报道「不露怯」或许是需要的,但我想也不是只能通过给采访对象看稿来解决这个问题。找相对更了解这个领域的记者来操作选题。比如之前我们做一个狼人杀的选题,记者得会玩狼人杀,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非常不专业的问题。免得记者再去花时间先搞明白那些术语的含义。我们的记者即使被分到操作不太熟悉领域的选题,也会先自己做大量功课。之前我们写过一位在校园里种葫芦的同学,(首先我们找了一位理科生来做,其次)记者自己也先研读了关于葫芦种植的各种资料,确保不会在稿件中出现低级错误。(所以 @尹竞灿 在回答中说的「因为对这一领域的不熟悉,导致某些表达方式是错误的」这点,只能说要么是编辑在分配选题的时候不走心,要么是记者自己在操作选题的过程中不走心,这和是不是需要给采访对象看稿无关。找相关领域内的其他专业人士来看稿,而不是找采访对象本人。比如我们现在正在操作一个关于模联的选题,也涉及很多复杂术语、称谓、规则,首先记者里得有真的玩过模联的人,其次在基本成稿之后我们会给模联圈内的所谓大佬或指导老师看稿以确保没有基本错误,但不是给采访对象本人检查。因为如果你给他看稿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那些专业问题的话,找该领域内的专家就好了,采访对象并不是唯一选择,甚至可能还是相对而言并不太好的选择。比如写人物稿或其他报道的时候,就更不需要给采访对象看稿了。因为不同的人出于各自立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感悟力不同,会对同一个事实有不同的理解,而往往当事人更坚信自己的理解,加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公共空间里的形象是正向的【注】,因此为了保证记者作为稿件创作者的自主和独立的权利,给采访对象看稿在我观察到的新闻界始终是一个忌讳。并不是说记者写出来的形象就一定是负面的,有时会对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产生分歧。比如在报道里写一个人身高 1 米 6,这是一个客观得不能再客观的事实了,而在采访对象本人看来,他会认为这是不是记者想强调我矮?】《人物》杂志主笔谢梦遥写道:「不要答应给受访者看成稿。你或许可以这么做,那个什么是『不可以写的标准』将变得非常奇怪,『可以给你看稿』不应成为争取采访时所兜售的卖点,我几乎没有这样做过,我每次都是采访中因对方请求,」(《最近关于特稿采写的 20 条心得与感受》)前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给陈道明看稿并改稿,还写了一篇记者手记题为《陈道明席地而坐,这件事在业内引起了很大争议。我摘选一些当时媒体人发表的态度:前《中国周刊》总编辑、《南风窗》总编辑朱学东:记者采访陈道明,陈道明帮着改稿,还好意思写个长篇大论出来得瑟。不知道这很丢脸么?谁有资格改稿子,陈道明改稿之后,稿子怎么可以让采访对象改。听说过有些采访对象是要求文章发表前看稿子的,发表前记者有责任核对事实:但写什么怎么写是记者的事!采访对象应该尊重这一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德国《明镜》周刊、BBC 等世界主流媒体内部都有事实核查员,它代表新闻专业主义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这是相对而言独立于记者与被采访者的第三方监督手段,因为无论是让记者自己核对事实,还是直接把稿子交给采访对象核对事实,都存在一定风险(记者自己也可能因为受贿或人情关系等掩盖或虚构部分事实)。事实核查在中国并未形成一个专门的岗位,采编者天然承担了事实核查的部分工作。》)所以才会出现不靠谱的记者自己没有对事实严格负责?把稿子给了采访对象看,结果采访对象果真发现了事实错误,进而又对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不信任,于是只好每次都要求自己看稿的种种恶性循环的问题,记者本身也应该对这种长期以来的信任缺失负责。由李海鹏带队的 ONE 特稿实验室已经开始设立事实核查员的职位了,那是国内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事实核查员,我相信以后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会慢慢改善的。即使是事实核查员,也只是对事实核查,而对于一个人、一件事的理解并没有孰对孰错之分,「每个人对人物的理解都不同。『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描述和我对对象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怎么办:『要看作者是否在选取材料上以偏概全:如果没有的话要允许作者有偏见,尊重作者的主观表达,真相看护者“在中国做一名事实核查员是怎样的体验”》)有些采访对象在看稿后不仅对事实提出异议:我们还遇到过要求修改其他人的直接引语的?认为原稿结尾不好要给我们自己现写一个补上的,强行要拔高「中心思想」的;强行要在稿子里加入拍领导马屁部分的等等;这也是为什么绝不能给采访对象看稿;因为你指不定会遇到啥样的变态要求呢。当采访对象提出看稿要求时。你可以说这个我要回去和主编或我们的负责人商量一下,如果对方是稿件中的非主人公。那么只能允许对方看与自己相关的部分内容。在答应给任何采访对象看稿前必须事先约定,只能对事实部分提出异议并要求修改(同时要提供证据),对于其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具体写法、文章结构等)可以有修改意见,但记者没有义务必须按采访对象的诉求修改,现在很多媒体或自媒体写稿后要给采访对象看稿。是因为那本质上已经不是一篇报道,比如某位明星最近有新戏要上映了。

学茶记(30)-中国的三大红茶指那些?-知鱼茶室柯永旭

红茶红茶是全发酵茶,那么黑茶怎么翻译呢?我有点好奇,专门查了资料,发现中国茶叶公司(中粮集团下属企业)翻译为“后发酵茶“红茶有4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朝时期,起源于武夷山,武夷山的正山小种,就是中国红茶的鼻祖。(也有外山小种,表明该茶不是武夷山桐木山场附近所产)。虽起源于中国。却是从外国开始流行起来的,后来是全世界,从世界范围看,大部分地方的人都是喝红茶,没有人喝绿茶,外国人喝红茶,喜欢加奶。加糖,调出来的味道,就同香港的丝袜奶茶一样,中国人则喜欢净饮,净饮口味就不能太重。茶叶多数挑选细芽嫩叶制作,老外喝的调味茶就要求茶味重,茶青采摘的多数是大叶子,叫红碎茶,平时喝茶,抓一把放进布袋里。直接扔水里煮开,沸腾后的茶汤苦涩难耐,气息浓烈,若不加奶加糖,必然难以入口。世界四大红茶。分别为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除了祁门是中国的,其它两者都属于印度。锡兰就指斯里兰卡,我曾经在斯里兰卡呆了20多天,本想操作锡兰红茶的进口生意。饮用习惯不同,估计难以销售,就此做罢,红茶的制作,初期多数是为了出口创汇。中国的许多省都设立了专门的茶企,生产红茶,以各省或地方作为命名,滇红,宁红,越红等,正山小种不算,有产量的是滇红,祁红,川红,又称为三大红茶,川红的发展不顺利。川红的最大茶厂—宜宾茶厂,2010年又重组成为现在的川红集团,红茶按照书上的分法,分为小种红茶。我开始搞不明白啥叫红碎茶,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就是把茶叶切碎了“有点啼笑皆非”小种红茶,也就是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在市场上。卖家不会和你说卖的是外山小种,统一称为正山小种),什么叫功夫红茶,就是除了红碎茶。小种红茶外的所有红茶?在制作工艺上,各种红茶并没有大区别。正山小种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松木进行熏烤干燥,茶叶因此带烟熏味,其他红茶则无,为了迎合消费者需要。市场上也有不带烟熏味的正山小种茶出售,都是全发酵茶。特点和风味,在正山小种的工艺基础上。正山堂和骏眉梁的两位老板合作,制作出了新的红茶品种---金骏眉,打造出了一个顶尖红茶招牌,金骏眉在市场上就火起来了。很多的茶企也都推出自己的金骏眉,市场上看到的金骏眉,茶叶外观多数呈亮丽的金mgc。必定不是这两家公司的真正出品,条索微带金黄而已。并不好看,外形和其他红茶比起来。红茶香气闻起来挺舒服的,有花香。果香,蜜香占的比例最重。正山小种的烤红薯味,是指那种红色薯肉。吃起来软绵甜腻的红薯味,不是那种沙沙的红薯味,有温柔的香气。滋味细柔,清甜可口。整体感觉比较温婉轻慢,喜欢给红茶加糖。加糖的甜味,其实很单调。比天生的茶叶甜味差多了,正山小种,就是很清甜的泉水的感觉。茶汤呢,滑度和稠度稍弱了一些。喝下去,茶汤自如渗透进喉咙。一道茶就喝完了,如果是松木熏过的正山小种,会带有浅浅的一层烟熏味。飘进鼻孔,听说工艺是改良过的。具体哪个工序动过了,选料呢,两家用的都是纯芽头。没有一点叶子,喝起来,甜度更好,更稠,香气方面,浓烈厚重。几泡之后香气依然保持良好。但又不腥,有甜味,又不腻,有豆香,又不浓,各种味道混合起来,自己买来喝,甜度方面,比其他红茶弱一些。好的祁红,茶汤喝起来也能够产生稠厚感,泡饮红茶,必须降温,否则容易感觉到酸味。泡出来的茶汤就重了。

写作者不爱酒,怎么能真正理解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