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茶比卖个好价钱难多了!”

2021-03-07 13:23:35热度:172°C

在校大学生眼里的都市和都市里的芸芸众生是什么样?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讲授的“城市社会学”课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调查完成的作业,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身边的都市。

本文接受大学生采访的主人公小邵,从茶叶店里的学徒成长为北京叶集散地马连道的一个茶商,总是强调自己“没文化没技术”。他希望进行一些改变,却又畏惧改变带来的结果不能控制。他在徘徊中立业、成家,踏踏实实地走人生中的每一步。

茶叶店学徒想自立门户

小邵来自浙江金华,刚过完33岁生日。1994年初中毕业后,他到北京,给在这里做茶叶生意的姑姑一家“随便做点事”。1998年,小邵随姑姑搬到宣武区马连道路。2000年,小邵开始在马连道京马茶城独立租店面做茶叶批发生意。他是看着这里由马连道路逐渐变成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最早那批茶商中的一个。

“在这边,发了大财的有;做不下去卷铺盖回老家的有;干得有起色就转行的有;像我这样不好不坏、差不多能混口饭吃的,不在少数。”小邵说。

马连道这条街上全是茶叶店。京马茶城是1997年马连道建起的第一个茶城,很多大字不识的茶农嗅出了商机,带着家乡的茶到马连道安营扎寨。学徒期的小邵全面接触了茶叶生产和销售,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带着样品到各零售店去推销。“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是常事,记得常去的是保定,大夏天的带着样品倒好几趟车,一身汗地跑到人家店里去,那个滋味呦……那时候年纪小,又没文化没技术,学徒期自然是要辛苦点的,你读书读不上去,还不在别的地方交点学费?”

凭信用带回上百万元茶叶

小邵现在的店面是租的,“没有自己的店面就是麻烦,都搬了两次了。”他指了指外面斗大的招牌,上面“京马茶城”4个字已经有点模糊了。

京马茶城位于马连道茶叶街的黄金地段。1997年茶城刚建成时在路西,2000年,由于要让位给家乐福马连道店,小邵不得不搬到路东;2003年又因为产权单位要与百安居合作,建造大型建材市场,小邵再次搬迁。

老话说:搬家一次,受穷3年。搬迁后,小邵店面的租金从一年一万多涨到了四五万。“你不是爱问我的愿望、理想吗?那就是把店面买下来,”小邵笑着说,“搬来搬去真是烦透了!”

2000年,小邵自立门户,开始了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上打拼的日子。小邵曾只身下云南了解茶情,和茶农、茶商磨嘴皮子,凭信用带回上百万元茶叶。

生意渐渐做起来后,小邵需要一个帮手。2003年,小邵遇到了安徽人老王。“找个合适的帮手很难,既要熟悉这行又要合得来、可靠……”小邵负责进货和销货渠道,老王打理店面和杂务。2008年初,老王出去单干,新开的店面就在小邵店面的斜对面。

做生意就是和人打交道

小邵的妻子小陈是福建安溪人。小陈有亲戚在这边做茶叶生意,2003年来给亲戚帮忙,认识了小邵,他俩在2005年结婚。如今,孩子留在小陈老家让老人带,小陈的弟弟在店里帮忙,父母负责在家乡收茶。

福建安溪是有名的铁观音产地,小邵店里的主打商品就是铁观音。每年的收茶季节,小陈的父母忙着到各茶园收茶。小邵说,有时一种茶好点的就那么几斤几两,找好茶比卖个好价钱难多了。收的茶运到北京后,经过鉴别、分类、估价,相熟的客户就会过来看茶。

客户来了,落座、品茶。小邵店里用一块厚实的木头当茶几,下面用结实的凳子撑着,木头上摆了四五副各色茶具。店家捻一小把茶,请客人观其成色,然后主客同饮,边品边聊……生意就是这样谈成的。

茶的利润很高,但很多都在包装上,批发的利润空间相对小些。小邵说,主要是靠薄利多销。小陈说,他们的店一个月大概有一万多元进账,扣去店面租金、员工工资、家中日常开销等,剩下的不多。

这时有人推门,放下一个小册子。原来是某公司的茶叶宣传册,全彩,印刷精美。小邵拿过册子随意翻着:“每个月都要过来发……像人家这样,有系统管理的公司、稳定的供货渠道和完整的销售链条,有资本宣传,就显得比我们正规。现在要想发展,还是得做自己的品牌。零售店有外观(包装、店面装修等)优势,大公司有品牌,批发的利润越来越薄,在夹缝中生存。”

小陈衣着朴实,说起小邵以前打拼的日子,她总在疑惑:“有时候觉得不可思议,那时他一没钱二没人,他们怎么就放心和他做生意呢?”

小邵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做生意就是要跑出去和人打交道。“咱们赚的也不是什么大钱,多跑跑自然就熟了……赚是赚不了多少,但也不会亏到哪儿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