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启爱:万绿丛中一点红(图)

2021-03-07 13:22:21热度:217°C

●他,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是连续五年作为省科技特派员进驻我县双溪乡;

●他,走遍了双溪乡每一个村、每一块园,留下了串串辛劳的足迹;

●他,虽已68岁,但却老当益壮,深入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

●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茶叶研究院研究员、被人们称为热心的茶叶老专家———权启爱。

他,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是连续五年作为省科技特派员进驻我县双溪乡;他走遍了双溪乡每一个村、每一块茶园;他虽已68岁,但却老当益壮,深入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茶叶研究院研究员、被人们称为热心的茶叶老专家———权启爱。

茶园就是我的家

“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就是为了服务三农,要想做好这一点,就不能怕苦,要和农民打成一片,使自己融入农民,融入农村,融入农业”。权启爱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3年4月,他作为省科技特派员到我县时,已有64岁,是当时省里派出的100名科技特派员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到双溪乡报到的第一天上午,他就急着了解该乡的茶叶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并请求下达工作任务。当天下午就在乡分管领导和乡茶叶技术员陪同下,对全乡茶叶资源和生产现状展开了调查。当时双溪乡的村庄交通不便,不少村子还不通公路,即使通路的村庄也没有班车。但权启爱一点都不怕辛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展开调研,一户一户进行茶农访问。通路的地方就坐乡干部的摩托车,不通路的地方就步行。有时要爬上10多里山路才能到一个村。有些千米以上道路崎岖的茶园,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去了,可他却坚持走到底。权启爱说,当时双溪乡山早村还没实施康庄工程,他们从礼府走到山早,花了一个多小时。他们走到一个行政村后,对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也一一走访。权启爱说,那时他们连只有一户农户的自然村都到过了,并到茶园现场指导农户如何进行茶园管理。当时正值春茶采摘季节,每到一个村,权启爱边辅导茶农科学采茶和制茶,一边与茶农现场座谈茶产业发展思路和举措。经过将近二个月的时间,他跑遍了双溪乡17个行政村和40多个自然村,走遍了这些村庄的每一块茶园。

双溪乡山青水秀,适宜种茶。但2003年时双溪乡良种茶园的覆盖率仅为全乡茶园总面积的10%,远远落后于浙江全省20%的平均普及率。同时茶园分布零散,栽培管理粗放,良种茶园比例不高。那时包括双溪乡在内的我县部分乡镇茶农,为了追求产量,在选择引进茶树品种时,仅片面要求发芽早和芽头粗壮,引入的茶苗,多为云南和福建茶树杂交的后代品种,用这些品种茶树鲜叶炒制出的龙井茶,往往芽叶粗大、毛多,色泽、香气、滋味等都无法达到龙井茶“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要求。据统计,当时双溪乡茶园面积2000余亩,产值近300万元,亩产值1000余元,人均茶叶收入400元,效益低下。

好品种是炒制好茶的根本。权启爱说,发现这一问题后,在乡里举办的每一期茶叶技术培训班上及其它场合,他都要向茶农宣传龙井茶适用茶树良种及其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权启爱还组织乡干部到杭州龙井茶产区和省茶叶研究院参观学习,使乡领导和全乡茶农认识到,要使本乡的龙井茶质量好、产量高、效益好,选用最优良的龙井茶树品种是最重要的。

宣传的效果非常明显。前几年,双溪乡每年都要号召茶农发展无性系新茶园,但每年落实100亩都感到很困难。但这状况在权启爱到来之后却得到了转变。2003年在乡政府作出布置后的不到一星期,各村上报发展面积已达300亩以上。

10月下旬和11月份是茶苗移栽的最佳时间。但权启爱和乡茶叶技术员一起深入田间调查时却发现,由于天气干旱,新开茶地普遍地表以下30厘米的土壤十分干燥,再加上大都又没有灌溉条件,若这样将茶苗移栽种下,基本上无法成活,势必会造成茶苗和每亩400~500元的苗木款及人工浪费。于是,权启爱与乡茶叶技术人员协商,并向乡领导汇报后,决定让双溪乡全面暂停茶苗移栽。同时,还将此情况向县农业局等部门反映,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停止茶苗移栽,将苗木留在苗圃内加强管理,待旱情缓解的次年3月再行移栽。

到了2004年3月,双溪茶农种茶热情再次高涨,一下子就新发展了250亩,其中的240亩就栽上了龙井43和龙井长叶这两个龙井茶专用新品种。

据县茶叶站统计,这是我县历年来也是当年全县所有乡镇中种植龙井茶专用品种比例最高的乡镇。

让权启爱放心的是,4月中、下旬,他对全乡今年新栽种的新品种茶园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新种茶苗整体成活和长势良好。到目前,双溪乡已有茶园4000亩,其中70%为无性系良种茶。同时,权启爱还协助双溪乡修订了《双溪乡产业“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乡茶园面积达到5000多亩,无性系良种茶比例达到80%以上,茶叶年产值1000万元,茶叶人均收入达1000元。也就是五年内使效益翻番。

一锅青茶满屋香

要提高茶农的收入,重点应改善茶农的茶叶加工和栽培技术。在双溪乡,权启爱始终把茶叶科技培训作为带动产业发展和自己工作的重点。

“我们的龙井茶如果都能炒到这样,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说真的,过去我们只学会了龙井茶加工的皮毛,通过培训后我们所炒制的龙井茶最少可比卖鲜叶增值一倍,使价值100元的鲜叶加工后能卖到200元。这样的好技术送上门,有谁不愿学!”。

在双溪,权启爱掀起数场风暴。每一次培训都令权启爱十分激动和鼓舞,他说“通过对茶农的技术培训,使我看到了农民对技术的渴求”。双溪乡群众居住较分散,该乡培训时,不少茶农翻山越岭,不惜步行10多里山路赶来参加,就连临近的墨林乡、窈川乡和相距近30公里的大盘等乡镇部分茶农也闻讯赶来旁听。培训时,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权启爱和他从杭州带来的炒茶师傅围在示范现场中央。培训结束后,茶农还不解渴,不少村还要求乡政府安排特派员一定要亲自到他们村开展培训。

权启爱说,龙井茶炒制的基本手法有抓、抖、搭、抹、捺、推、扣、荡、磨、压等10种。这10种手法要在青锅和辉锅工序中灵活掌握,密切配合,协调运用,同时还要配合分筛、回潮、挺长头、簸片末等辅助工序,才能加工出质量良好的龙井茶。

热热闹闹的培训也悄悄改变了茶农的炒制习惯。双溪乡茶叶大部分以鲜叶形式卖往本县玉山或新昌县,近几年,虽然乡政府特别重视龙井茶加工技术的培训,但由于多数茶农技术掌握不到位,尤其是辉锅技术普遍没能有效掌握,加之市场交易中的茶叶品质管理欠规范,造成龙井茶产品品质低下,外形普遍粗糙弯曲、芽叶分开,而不是龙井茶所应具有的茶条扁平光直,大小匀齐,芽毫隐藏似箭的外形;色泽枯黄,而不是龙井茶应有的绿翠或嫩黄绿的鲜活色泽;仅有高温烤出的高火香,而很少有龙井茶的正常清香,甚至带有烟焦味;茶条轻飘,冲泡时浮于水面,被称为水上漂,而不像品质良好的龙井茶那样,冲泡时茶条会随即下沉,芽头自然直立。权启爱说,我是见人就不厌其烦地讲,潜移默化中,也感觉到茶农的认识确实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一种新型龙井茶炒制机开始推广使用,它炒制质量较好,可节省大量手工劳动。权启爱是全国知名的茶叶加工和机械专家,这种机器一出现,他就着手在双溪乡积极组织推广。机械炒茶与精细的手工加工相比,产品质量较粗放。针对这一点,权启爱老师又及时推广了机器和手工相结合的加工技术,使龙井茶80%的炒制用机器加工,最后用手工进行精细辉锅炒制,既节约了炒制劳动,又使龙井茶质量能保持手工水平,茶农十分欢迎。不少茶农还主动找到他在乡政府内所住的地方,要求重点给予指导。2005年春茶期间,权启爱同志又重点选择了傅宅村傅光旭、傅米新和下元村孔元忠三户特别重视科技的茶农,进行了机、手结合龙井茶加工技术重点培训,三户茶农用学到的技术所加工的龙井茶,最高价格卖到每斤200~250元,比光用机器炒制的产品每斤多卖30~40元,使孔元忠和傅光旭每家的龙井茶总收入分别达到10万元和20万元。

自进驻双溪乡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不少茶农从几十公里以外赶到双溪向权启爱请教茶叶生产技术,不少乡镇还向县科技局提出,要求权老师到他们乡镇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为此,权启爱先后到我县龙井茶中心产区的万苍乡、玉山镇、尖山镇、尚湖镇及安文镇等开展了茶叶技术培训,同样获得群众的欢迎。

把根留住

权启爱说,论文写在纸上容易,但要写在大地上,让农民都能看懂,那就难了。“农民一家一户很分散,要说服他们用你的技术,使每一个农民都用你的技术,就要融入农民,对他有感情。”虽然是年过六旬的科技特派元老,虽然在乡里住宿条件艰苦,不论夏天炎热还是冬季严寒季节,用水只能靠水桶来拎,洗澡只能靠湿毛巾来擦,上厕所单程要走百米以上,但权启爱说,科技特派员的使命是使农民富起来,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他的根扎在了山区。

2005年,双溪乡山早村开始试种白茶,并采用农民自种和引进客商协作发展的方式,于2005年底至2006年初发展白茶茶园400亩,2006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又发展白茶茶园600亩,建成了面积为1000亩的桃石尖生态白茶基地。一年多来,权启爱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与基地茶农风雨并肩工作,亲临现场进行技术传授和指导。现在基地通过金华市科技局等单位组织验收,被列为金华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基地”。今年8月,我县举办一期为期一个月的全县茶叶技术培训班。权启爱参与了培训班的全部筹备过程,协助培训班的承办单位制定培训计划,落实技术支持单位和授课专家。12名授课教师均由技术支持单位各专业的专家担任,其中90%以上为高级技术专家,并包括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派往浙江省各贫困县的科技特派员7名,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