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茶科所老所长、著名茶叶专家张顺高

2021-03-07 13:20:07热度:209°C

张顺高是湖北五峰人,1956年考入湖南农学院农学系。1958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湖南、浙江、安徽三省农学院设立茶叶本科,他转入了叶专业。1960年他自愿申请,由国务院统一分配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茶叶生涯。

青春之歌

1961年10月,所领导命张顺高、刘献荣到勐海县巴达大黑山考察大茶树,经过3天步行到达了大茶树地点。在幽邃的原始森林中,对大茶树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记录,取土样,采茶树花果枝叶标本,测量茶树直径为1.0米,树高采用三角法测量。1962年2月,再次进山复查,证明测量无误。后来进行了茶果枝叶鉴定、样品生化分析,确定为野生型茶树,于1963年撰写《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把树龄古老、树姿巍峨的巴达大茶树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时震惊茶坛,中国没有野生茶树、而印度在阿萨姆省发现了野生茶树、因而茶叶原产印度之说,从此逐渐消声了,为论证茶树原产地在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此后,国内外茶界名流、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到巴达大黑山拜谒野生型茶树王。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宣传报道,使勐海的知名度显著提升。

1967年6月,张顺高奉命出国当专家,到非洲马里锡加索的法拉果建立一个茶园及年产100吨的珍眉绿茶加工厂,总投资预算为73万英镑。按照专家组的分工,他负责茶园建设。马里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气候炎热干燥、相对湿度低,茶树成活的难度大。张顺高采取引水灌溉,种植茶园覆荫树、改良土壤等措施,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中国茶树引种到马里栽培获得成功。马里共和国总统签发命令授予张顺高二等国勋银星蜜蜂勋章。1977年底,张顺高又转战上沃尔特试种茶树,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1979年,张顺高被评为中国驻上沃尔特使馆先进工作者。

功臣所长

1981年4月,省委任命张顺高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他上任后,一心要把茶科所建成云南的茶叶科技中心,按照科研发展需要组建了栽培、品种、制茶、生理生化、开发、植保、茶机、情报资料8个研究室;引进了10多名大学生,重用年轻科技骨干,同时派出了28人到省内外院校进修,先后派出5人去日本、斯里兰卡研修,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下力气治理环境,修建了办公区的围墙,绿化美化科研所,争取上级支持新建了科研大楼、行政办公楼、情报资料楼和24户职工宿舍,添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科研和生活条件很快得到改善;全面加强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兴修水利,大面积茶园实现了喷灌。改革管理体制,组建示范茶场,茶园实行承包,单产由1980年的平均52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63.5公斤,培养出单产400公斤的高产试验茶园,充实完善了100余个品种的全国品种园,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

张顺高还派出科技人员,与重点茶区的茶业部门配合,大力发展新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先后在勐海县主持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大叶茶优质丰产栽培和红碎茶初精制合一加工技术开发》项目,发展新茶园8000多亩,建立了星火茶厂;主持省茶叶综合示范区项目,在勐海、腾冲、双江、思茅、澜沧、潞西6县建成速成高产、低产变丰产、茶树良种、生态茶园各种内容的综合示范面积6000多亩,带动发展面积17.22万亩;为思茅茶树良种场提供50亩母本园的苗木,为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加速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顺高担任所长期间,对全省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及速成高产、云抗等五个优良品种、低产茶园改造、茶叶加工等多项研究项目进行总结和成果鉴定。开展对外科技承包,承包的惠民茶场,3年内使企业年产值由17万元跃升近100万元;加强科技宣传。积极办好由他主编的《云南茶叶》这份全省性的技术学术刊物,进行学术、技术、经验和信息交流,向全国宣传云南茶叶,让全国了解云南,提高茶科所知名度。到20世纪90年代,云南茶叶已达144万担,净增产量100万担,茶叶已经成了云南受益面最为广大的支柱产业,为94%的山区各民族人民脱贫致富,拓宽了新路。1983年,张顺高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顶尖专家

20世纪60年代初,张顺高组织进行“云南大叶茶树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试验”和“综合丰产试验”,通过科学试验和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合理密植是茶树速成高产的中心的概念。1975年,他再次组织进行了每亩600~8000株的不同种植密度与排列和不同的水、土、肥条件的栽培试验,其中两亩试验地栽后次年投产,3年亩产250公斤,5年400公斤,创云南茶叶之最。该项研究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云南推广180万亩。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生产的实践,张顺高对大叶茶的丰产规律有了深刻认识,撰写了《论茶树速成高产、高产稳产栽培法》一文,提出了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好修剪、养树、采摘技术关键”的云南大叶茶栽培理论框架,编写了《云南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对推动云南茶园建设现代化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大发展,发生了重要作用。

1984年,张顺高向勐海县提出《建立勐海县茶叶生态县的建议》,1985年主持建立勐海县南糯山茶叶经济生态村试验示范。1986年在主持全省茶叶综示区项目期间,把生态茶园作为一项内容在茶区推广。1987年主持江城牛洛河万亩生态茶园建设。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1992年在“中国茶叶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中国茶园建设生态之路》论文,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茶园理论,以全新的观点和理论方法,向中国茶园建设传统模式挑战,引起了全国茶叶界的高度重视。

“高山出好茶”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这是不是真理?张顺高决心要给它一个科学的说法。经云南省应用基金会批准资助,1988年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昆明生态所、云南气象局合作,进行了“茶树太阳光谱考察”研究。经过1年野外考察,3年室内作业,完成了20万字的研究报告;找到了优质茶的地理存在,为优质高产茶叶的区划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开创了应用茶树生态学研究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茶叶科学,是云南茶叶科技的一项创新和技术进步。张顺高努力学习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和新地球观等知识,利用古生态学的成果,对茶树原始起源中心、传播中心、多样性形成、驯化原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为题,提出了全新论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南糯山发现茶叶在哈尼族生活中,不仅经济地位特殊,就连立寨、山水林田的规划,均以茶园为中心,做到了农林牧副的合理区划,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经过系统研究,他撰写了《西双版纳南糯山哈尼族诺博文化研究》一文,在1990年第二次国际民族生物学大会上发表,创立了“诺博文化”概念(诺博是哈尼语“茶叶”的意思)。张顺高潜心对茶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在《论茶文化的源泉与中国茶文化发展》一文中,首次较准确地规范了茶文化概念,阐述了它的物质性、继承性、时代性、全球性、多样性五大特点,揭示了茶文化的本质,对广博的茶文化现象作了分类,对茶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当益壮

张顺高把他的爱倾注给了云南大叶茶,倾注给了云南茶区的各兄弟民族,退休后奋力兴茶的劲头丝毫不减。他倾力发起创办了“昆明茶文化促进会”,担任理事长和《民族茶文化》期刊编辑,致力于普洱茶的宣传,主持或参与组织了“祭茶祖孔明”等系列活动,创立了“茶寿节”。

如今,张顺高已年近80岁,精神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正在为筹备向国庆60年周年献礼的《云南茶叶六十年》一书而辛苦劳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