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 党员兰成发:“荒山种茶人”
2021-03-07 13:17:40热度:208°C
2021-03-07 13:17:40热度:208°C
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林业用地面积34万亩,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呢?拿口镇朱坊村青年农民共产党员兰成发通过几年来的大胆尝试与探索,走出了一条开发山地资源,科技种茶致富奔小康的经济发展路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茶山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有茶山350亩,每年自产茶叶3000公斤,代销茶叶3500多公斤,育苗5万株,年纯收入10万余元,成为当地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艰难的起程
2000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的朱坊村种茶能手兰成发,在当地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生活所迫,他的父辈就从福安乡下迁居到拿口镇朱坊村贺坊小组务农,但就在他14岁那年,体弱多病的父亲抛下小成发和他的母亲及一个年幼的弟弟,撒手人世,留给他们的只是父亲治病时欠的数千元债务。生活的压力,迫使只读到初中的小成发辍学并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兰成发18岁那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买了一部手扶拖拉机跑运输,凭着自己机灵的头脑和吃苦的精神,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手头慢慢有一些节余。
1991年底,新婚不久的兰成发带着妻子到福安老家走亲戚,看到福安的地理条件比邵武差,但农民开山种茶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清明前的茶青每公斤都可卖到60多元,成品优质茶每公斤可卖到400多元。
“一亩茶山可年产茶叶50至70斤,亩产值3000多元,如果种10亩就可卖3万多元,种上20亩,甚至……”他心里不停地盘算着。探亲回乡后正值拿口镇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农业开发性生产,到处群众都在开荒种果树,甚至有人把原有的茶树砍掉改种果树,原因是本地的茶叶品种不好,没市场、价格低。
“兰成发要开发荒山种茶树”的消息迅速传遍朱坊村的每个角落。有人说,他有开拖拉机的技术,那不比种茶挣钱?也有人说,他真太傻了!
但这一切并没有动摇兰成发的意志,村委会也把一片40亩的荒山无偿提供给他开发。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他远到浙江杭州,近到福安、光泽等地拜访了当地的种茶大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1992年9月,兰成发把几年来积攒的1.5万元钱拿出来,并说服了妻弟一起合伙种茶,还向信用社贷款5000元,从福安引进7万多株“福云6号”茶苗,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艰苦创业闯新路
就在兰成发将茶苗种下去的第二年,天公不作美,出现了少有的旱灾,由于他经验不足,加上资金不够,茶山上喷灌设施没有及时跟上,造成70%近5万株茶苗枯死,他的妻弟见此情形都撤股不干了,他陷入困境之中。
吃一堑、长一智。兰成发意识到搞农业生产没有科学知识,即便风调雨顺也不能获得好收成。这以后,他每年都花上不少钱订阅有关报刊、杂志。白天上山劳动,晚上灯下攻读,一有机会就向镇、村农技员请教。坚强的毅力,执著的追求,终于让他摸清了不同品种茶树特性,到1995年年底,他的茶山面积已达40多亩,近10万株,品种除“福云6号”白茶外,还引种浙江龙井等优质绿茶,并在几年的经验积累中,他学会了育苗技术,从1996年开始至今,他每年都育苗4万株左右。
1995年开始,茶山开始采茶,为炒好茶,兰成发一双手全部被烫起泡,连筷子都不能抓,等待几天后恢复好,又开始练习,日复一日,他初步掌握了炒茶技术。为炒好碧螺春茶,他花了500元到拿口街请来炒茶行家,向他请教。每次有炒茶能手来他这里购买茶青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将他们留下来,免费提供设备供他们炒茶,自己从中“偷”学炒茶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炒出的茶叶逐渐小有名气,浙江、安徽的客户都跑到这里订货,为此1998年他率先在这偏远山村安装程控电话,生意越做越红火。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他每年销售茶叶6500多公斤,获纯利近10万元,每年还育苗5万株,收入近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茶大户。
共同致富齐发展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富裕后的兰成发并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们,不仅把自己所学的种茶、制茶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取经的村民,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予扶持。村民朱建强、杨长根想将竹前村的一片近100亩的荒芜果山租赁来种茶,但又怕资金和技术跟不上,兰成发得知这一情况后,在自己资金同样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万元,以入股的形式支持他们种茶。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有15户群众种上了茶叶,新增种茶面积200余亩。在采茶、制茶过程中,他总是请本村群众帮忙,解决村里富余劳力150多人,每年平均支付村民的劳动报酬约15万多元。几年来,兰成发带动全村15户村民共发展茶叶种植800亩,走出一条开发山地资源,科技种茶、致富奔小康的经济发展路子。茶叶的分级茶叶可以去眼袋吗
上一篇 : 徐渭:写扇赌茶茗
下一篇 : 产业化带富一方人——记景德镇种茶大户胡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