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勇和他的不解茶缘
2021-03-07 13:13:15热度:186°C
2021-03-07 13:13:15热度:186°C
“茗可茗非常茗,道可道非常道。”这是28岁的戴晓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在眉山城内,年轻的戴晓勇和同龄人相比,爱好也无特别大的差异,只是尤其喜欢泡茶楼。三两朋友围坐一起,各捧一盏清香,话题海阔天空,饮茶品茶,情谊在茶香袅袅中便愈来愈浓。这是戴晓勇最为快乐的一种小日子。
熟悉戴晓勇的朋友和大小茶楼里认识戴晓勇的人,都知道这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貌不惊人,一谈到茶却可以说上三天三夜,这毫不夸张。于是,行内人年龄不分老幼,看见戴晓勇均称“戴老师”。
戴晓勇却在自己的名片上和心中规规矩矩地写下了“茶民”两个字眼。戴称,自己别无他长,一介茶民而已。正如农民之于五谷,栽种耕耘收割到做成香喷喷的白米饭,戴晓勇对茶的认识了解和关注的角度,同样怀有一种农民般朴素的感情。
而记者所了解到的,戴晓勇和茶以及茶文化之间的故事,决不是这样简单。
清香一盏也醉人
1975年,戴晓勇出生于青神县桂花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儿时的记忆与其他农家子弟几乎雷同。戴晓勇更为清晰地记得的是,老屋的背后有山,山上一片片种的全是茶树。
每当春天来临,小草露出嫩绿,树叶换上新装。父亲和母亲采茶制茶的时间就到了。春茶采制有“三采”,一要采得早,二要采得嫩,三要采得勤。这是俗谚也是父亲的经验。
晨曦初露的时候,父亲便背上背篼上山了。一片片沾满露珠的茶叶带回家中,摊晾,炒制,成为一家人最可口的饮料。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香一盏也能醉人。”父亲的话语和采茶制茶的点点滴滴,刻进了戴晓勇儿时的心里。
壶光水影 少年初识茶滋味
1994年年底,高中毕业仅因一分之差未能考上大学的戴晓勇只身一人来到成都,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茶之旅”。戴晓勇打工的第一站是成都提督街的三怡宫大茶楼,在吧台当吧员,工作单调工资微薄。唯一的好处便是可以见识各种各样的茶,甚至偶尔掏腰包品尝一下一些名茶的味道。
名茶不菲的价格却令品茶的次数少之又少或者望而却步。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戴晓勇念念不忘。一次客人点了一杯君山银针茶,刚喝一两口便起身离开了。戴晓勇按捺不住好奇,将茶水倒掉,再注入开水泡上一阵,美美地品尝了一回当时1200元一斤的君山银针茶的味道。虽然从来没有人发现和知道,戴晓勇还是为自己的这次饮茶经历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当时纯粹就是想尝一下君山银针茶的味道究竟是啥样。”
随后不久,戴晓勇向茶楼里的汪友志师傅学起了花式长嘴铜壶茶技表演。壶嘴长90公分,要做到不溅不滴,步子要稳,花式要有,难度自然能够想像。
练技的时候正值冬天。从扎马步开始,一蹲便是一个小时,手中还得不停“把壶”,训练长嘴铜壶在手中的感觉,目测壶嘴与茶杯的距离。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吃饭时捏筷子也捏不稳当。逐步在铜壶里注入冷水,练习空中甩壶等各种姿势,尽可能地做到得心应手。 练习循序渐进。铜壶里后来便注入开水,演习各种掺茶姿势。滚烫的铜壶从手背转过,从背上滑过,从颈部定格,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向茶碗倾注茶水。稍不留神,开水溢出,手上、背上、颈部,便到处伤痕累累。而寒冬腊月,大汗淋漓,已成为家常便饭。
据介绍,长嘴铜壶的各类姿势系一名道人在剑法上演变过来。三个月后,戴晓勇开始在茶楼里表演长嘴铜壶花式茶技表演。壶光水影处,腾挪闪跃间,掌声与喝彩哗哗作响。一时间茶客趋之如鹜。戴晓勇及其茶技在茶客中声名鹊起。 闻香识茶 一张完美的答卷在茶楼里进行茶技表演的戴晓勇一边上班,一边又先后学会了君山银针茶茶艺表演、碧潭飘雪花茶茶艺表演、台湾功夫茶茶艺表演、日本和式茶道表演。
一年之后,戴晓勇回青神,在县城里开办了首家进行茶艺表演的茶楼“茗道楼”,专门从事各种茶艺表演。茶楼的生意红火了较长一段时间,茶艺表演引起了茶客们的极大兴趣,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戴晓勇忍痛关闭了茶楼的大门。
1997年10月1日,22岁的戴晓勇千里走单骑,来到了甘肃省兰州市内最大的经典茶楼。一边打工,一边认真地研读起厚厚的《中国茶经》。利用茶楼得天独厚的条件,戴晓勇向一些老茶人学起各种茶叶的识别方法。抓一把茶,是什么名称的茶,是高山茶还是平地茶,是春茶夏茶还是秋茶,立刻要作出回答。品一杯茶,茶水入口,稍稍思索,当即便报出茶名来。 <BR>时间又过一年。戴晓勇再次“杀”回成都,目光直盯西南当时最好的茶楼圣淘沙茶楼,应聘经理助理位置。 <BR>考官没有多说,将戴晓勇带到了一个雅间里,桌上整整摆放了50杯茶水。茶水色泽不一,味道也不同,要求能够分辨出这50杯茶水分别是用哪50种茶泡制。 <BR>戴晓勇一杯一杯地举起茶水,舌尖轻轻地舔,鼻子深深地闻,一遍,一遍,3个小时过后,50杯茶水分别是哪50种茶,戴晓勇一一道来,没有一点差错。
行千里路 路远茶味长
1999年,24岁的戴晓勇返回眉山,应聘当上了生港酒店的副总经理,同时在酒店4楼开办了十点利满园香茶业。尔后的日子,戴晓勇真正开始了自己千里之行的“茶之旅”。到铁观音产地福建安溪县武夷山,到杭州梅坞翁家山看龙井,到安徽黄山看君山银针,到广西横县看茉莉花茶,到江苏宜兴看紫砂壶,到峨眉山,到蒙顶山,看与想,各种名茶的鉴别、采制,一一了然于胸。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戴晓勇最终选择了家乡眉山作为了自己的注脚。
戴晓勇告诉记者,眉山作为三苏故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苏东坡,品茶、烹茶、种茶都十分在行,并且都曾躬身实践,其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属于历代文人中与茶结缘的一个典型。
现在的戴晓勇在城内开了一家“十点利茗茶”茶行,同时为各大茶楼进行茶文化讲座,讲解茶文化知识,培训茶艺表演。多数时候,他喜欢和茶友们一道,把玩紫砂壶,品茶论道,不亦乐乎。
行内人评价戴晓勇,称其对茶文化的推进功不可没。戴晓勇答:茶已是我生活的阳光和空气。
与茶结缘,云淡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