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纯青入化境--何道洪
2021-03-07 13:13:02热度:162°C
2021-03-07 13:13:02热度:162°C
在艺术上维持原状,就是落伍;作品形不成自己的风格,就意味没有进步。这句话大概是激动何道洪近四十年来,致力紫砂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吧。
1943年何道洪生于陶艺鼎盛的宜兴丁山镇。自幼浸淫在座艺术之都中,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编织起他童年的艺术梦幻。
1958年,16岁的何道洪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陶器制作,他先从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习艺,起初只抱着“人有一技之长,方可立身处世”的单纯想法,同时也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勤奋不懈,并且追根究底的探索壶艺制作的奥秘。由于学不厌倦的认真态度,加上朴实淳厚的性格,博得王寅春特别的关照,尽传其技。何道洪在王寅春细心的指导下,在方器、圆器、筋纹器等基本功上,扎下厚实的基础。
1965年底,转拜素有“陈鸣远第二”的裴石民为师,学习塑器和象真果蔬的制作技艺。何道洪秉承一贯谦虚诚挚的学习精神,深获裴石民的赏识,将技艺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何道洪观摩了裴石民林林总总的陶艺作品,个个形象鲜明,件件栩栩如生,著实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俗语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何道洪除了师承王老、裴老二人之菁华外,自已更不断地求新求变。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怍、不发,举一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是互动的,何道洪兢兢业业努力态度,使二老不吝于赐教,就在老师教不厌,学生学不倦的互相激扬下,使何道洪在陶艺技术上有长定的进步,尊定日后成功的基石。此时期的代表作有《十六竹壶》、《鱼化龙壶》及《九件套梅椿茶具》、《五件套鼎梅茶具》、后二者更被选为国礼,送给日本道相。
虽然这些艺术成就,今人感到欣慰,但何道洪并不以为敖,反而求知若渴,像块吸水海棉般的更加努力钻研紫砂陶艺。为加强本职学能更上层楼,他1975年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修造型设计,接受梅健康、张守智、杨永善等教授的薰陶,开始有系统地学习造型设计及现代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于理论。这段期间(一年零三个月),他观摩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馆内藏品,透过老师的请授于分析,使他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有深刻的了解。也苦心钻研重覆、对应、统一、协调等造型法则,讲究线条结合于平面和立体效果的原理,使他以前不知而行的创作技巧,独得学理上的证明。自此而后,技术于理论合而为一,更提升了作品层次于内涵,在艺术创作上佳作连连,频频获奖。
由于何道洪的艺途的致力求索,成果斐然,获得江苏省轻工业颁授省级“工艺美术师”荣誉称号。
功成名就的何道洪并不以此为满,依然保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成功乃得力于他安于平淡、不慕荣利的个性,以及他对紫砂艺术如痴如醉、几近疯狂的热爱,此外力求突破创新的自我要求,更是促使他不断进步的激素,他以为艺术创作上不应重复别人的风格,甚至要跳脱自我的窠臼,他积极地寻找新的创作题材,发挥丰富地想象力以及无穷地创造力,塑造出了他独树一帜地艺术风格。
何道洪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师古而不泥于古,将其淡泊诚挚的性格注入作品之中,展现淳厚、细腻、精湛的风格,自成一家,作品更兼具赏玩及实用价值,即有艺术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也有实用性强的日用品。80年代中期,何道洪以其深厚的理智基础的扎实的艺术功力,吸收历代传世之作的菁华,结合现代的人体力学,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另一高峰期,他在原选秀丽、细致的基础上,摄神取形,追求浑厚古朴的意境,以求作品在“形、神、气、力、势、匀”上的和谐美感,这种兼具外在、内涵及结构的紫砂造型艺术风格是史无前例的,如《嵌泥秦古壶》、《音乐壶》、《玉牛壶》、《思源壶》、《三结义壶》、《四季如意》等,无不气势雄浑,令人睹之热血沸腾。
何道洪的老师张守智称他:“在造型形体上表现出来的力度,是紫砂艺术上的重大突破,自清代邵大亨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如此的境界。”这段话并非过誉,任何一位艺术家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从使天从英才,仍须后天不断地努力学习,自我充实才能有所成就,圣经上说:“凡洒泪播种的人,必欢欣收获。”何道洪今日在艺术上卓越的成就,并非凭空而得,一争而至的,他在艺术创作上所表现出无比毅力于超人的耐力,以及严苛的自我要求,改变风格,才能达到这般的艺术成就,其成功并非侥幸,而是其来有自的。东莞茶叶厂将军峰茶叶
上一篇 : 甘露祖师——吴理真,中国第一位种茶名人
下一篇 : 中国茶宴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