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珍:1958年毛主席喝过我做的茶!
2021-03-07 13:09:12热度:199°C
2021-03-07 13:09:12热度:199°C
寻
找寻之路一波三折
据知情者回忆,1958年初,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李井泉的办公室人员给名山县委书记姚清打来电话:“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领导要尝尝蒙山茶,请帮买一点,送到会务上来。”
姚清接到指示,立即派人到蒙顶山找茶。大家一致认为,找一位政治合格的人来帮忙寻找更合适。所以,一位家住蒙顶山的女劳模就进入了县领导的视野。
这位女劳模是谁?
自几年前蒙顶山茶人杨天炯所著的《蒙山茶事通览》开始搜集材料时,这个问题就开始萦绕在蒙顶山茶人春江先生的脑海里。
这位女劳模还在世吗?
几年来,春江先生寻访过有可能知道当时情景的人,大家都表示,没有见过这个女劳模,而且时隔久远,估计她也已经过世。
可是,春江先生还是没有放弃寻找的希望。他说,就算已经过世,那也要把她的后人找到。
事情总是在迷雾重重的时候出现转机。2011年1月某日,春江先生上蒙顶山和一位老友洽谈手工茶定制事宜,途中遇到老友的丈人夏大哥。夏大哥是个老蒙顶山人。春江先生和他是多年老友,一见面就直截了当地向他打听女劳模的事。
“你们这儿有一位上世纪50年代的女劳模吗?”
“有呀,金花村有个叫徐淑珍的。”夏大哥爽快地答道。
春江先生顿时喜出望外:“会不会就是我寻找了这么久的那个人?”
不久,他赶到夏大哥说的地方,看到一个瘦瘦的老太正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请问你们这儿是不是有个叫徐淑珍的?”春江先生立马上前询问。
“我就是。”别看老太个子瘦小,可是说起话来中气很足。
接着,两人攀谈起来。原来,徐淑珍就是春江先生找的那个女劳模。1958年送茶前后的细枝末节她都还记着。当年在毛主席号召下,经历1958年上蒙顶山开荒种茶的吴淑珍,直到这时,才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连接起来,才知道那个所谓的“大人物”可能就是一代领袖毛泽东。
忆
1958年的细枝末节
2月27日,坐在记者面前的徐淑珍明显有点紧张。由于身体不适,她的记忆已不如年轻时清晰。但是当时的情景,也能从她不很连贯的语句中拼凑出来。
上世纪50年代的徐淑珍是当地的风云人物,能干、快人快语。名山县还隶属眉山专区时,她被推选为互助组组长、合作社社长。一位雷厉风行的女性当社长,这在当时是一条爆炸新闻。
后来,因工作出色,带领群众实现水稻、玉米、茶叶全面丰收,她被推选为眉山专区劳模。眉山专区还专门给她颁发了一面锦旗、一枚奖章,还有一辆双轮双铧犁(一种新式农具)。
这辆铁质的双轮双铧犁在那个年代堪比今天的奔驰,是个新鲜又高级的玩意儿。可是在蒙顶山的坡地上,不能发挥它的用途,最后它光荣地“牺牲”成锄头等常用农具。
1955年,西康省成立,名山划归雅安专区。徐淑珍又成为雅安专区和名山县的劳动模范。可是谈起颁发的奖品,徐淑珍脸红红的,显得有点不好意思:“雅安专区和名山县除了发奖章之外,还发了本子给我,可是我大字不识。”
可惜的是,那些奖章和锦旗在1979年的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当年三个劳模的嘉奖在身,徐淑珍当之无愧地成为为“大人物”提供茶品的首选人士。徐淑珍回忆说,1958年3月,县上有两个同志从当时的赶集大路,通过石龙寺水库、海螺坝,来到位于蒙顶山半山腰的徐淑珍家。
一进家门,他们表明来意,希望她为“大人物”准备点蒙顶山老川茶。可是时值三月,新茶叶还没出来,到哪里去找茶叶呀?怎么办?平时干练果敢的徐淑珍有点急了。突然,灶房里的炕笆子上的一团黄色草纸引起了她的注意。
“对了,还有一包去年的老川茶!”徐淑珍立马把那团草纸拿下来,一层层小心翼翼地打开,老川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因为当时是劳模,地方上有很多会议都在家里开,这些茶叶都是招待贵客的,自家人舍不得吃。”
徐淑珍把这包茶交到两位同志的手上。两位同志顺利完成了任务,满意地走了。谁能想到,不久以后这包来自蒙顶山的老川茶,可能就荡漾在毛主席的茶杯里?
由于匆忙,徐淑珍不仅不知“大人物”是谁,还忘了询问那两位同志的姓名。这也为后来寻找徐淑珍增添了重重困难。
光阴似箭。一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二十三四岁的大姑娘,已成为一个大胖小子的外婆;一个聚集若干荣誉于一身的劳模,成为一位独坐房外遥望大山的瘦小老太。当不久前,真相揭开时,徐淑珍除了惊异,还有些遗憾。
思
徐淑珍
的困惑
徐淑珍说,当年毛主席喝的茶可能就是她亲手做的,而她的做茶手艺是跟母亲学的。现在,她又把做蒙顶山手工老川茶的手艺教给了儿女。
徐淑珍的女儿金萍回忆,当年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在饭锅里做茶。为防止油质污染茶叶,每次做茶时总要先用磨砂石打磨饭锅。现在情况有了改善,从1988年开始,金萍在自家房屋旁边,建起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既传承了三搓三揉的传统工艺,又顺应趋势有所创新,提升了手工茶的卫生标准。
尽管有所创新,但手艺没有改变。可是为什么当年毛主席都喜欢的茶叶,现在却没有得到高额的利润和广大的顾客群?这种困惑,不仅困扰着徐淑珍,也困扰着她的家人。可是,在别人赚得盆满钵满和自己的微薄利润面前,徐家人选择了保持工艺,诚信做茶。金萍认为,只有诚信才能做得长久。现在,业内人士都说,他们家的手工茶让人放心。
前不久,徐淑珍家顺利注册了“淑珍茶厂”。年过古稀的徐淑珍希望有一天,毛主席都叫好的茶叶,能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也希望有一天,市场能解开他们家的困惑。
上一篇 : 饮茶溯源
下一篇 : 现存最早宋版《茶经》有诸多错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