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天下之东南眉目 大佛龙井(上)

2021-03-07 13:08:34热度:187°C

引子:

2005年的4月,连战先生的北京之行让这位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深切感受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而来自新昌的一片小小的绿叶也为这次“和平之旅”平添了几份祥和。大佛龙井茶也因此而名噪大江南北,那么,有着1500多年史的新昌,以名刹命名大佛龙井茶与名冠江南的大佛寺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

千年以前的东南眉目又是如何引得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成就这浸染茶香的唐诗之路?

好山 好水 好茶

【片头】:剡溪秀美风光,暮鼓晨钟,佛门清寂,茶香袅绕,别有洞天。

【出片名:东南眉目 大佛龙井】

【引子】:(影视资料)

美国哈佛大学艾尔曼博士在一本名为《神秘的北纬30度》的考古报告一书中:从远古的玛雅文明到神秘的中国三星堆遗址,向世人一一展示了大自然种种奇异的景象,在地球上,神秘的北纬30度拥有一道迷一般的亮丽而神奇的风景线……(突出神秘感)

(航拍)同属于这一纬度的自然奇观——万马渡古遗迹,形成于二、三百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奇特的冰石河遗迹(巨石、冰臼),为世所罕见。明万历年间,福建莆田人吴献辰在一块巨石上题了“万马渡”三个大字。由于冰川作用而留下的巨大的鹅卵石群,(雷鸣)有如千军结集,浩浩荡荡,势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当地,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万马渡的形成为“仙人驱石”所致。

大自然神奇的力量造就了新昌“天地神明之境”,也引得天下的文人墨客趋之若骛,纷至沓来——只爱剡溪风物之美……

新昌古属剡县,后梁开平二年建置,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文脉悠远。相传在春秋时,新昌一带是越王勾践屯兵储粮的地方,为了不被吴王夫差发现,越王勾践便假称在这里开发刀耕火种的不毛疆土,因此,新昌也有“百里岩疆”一说。而“剡溪”的“剡”字,据说是由“刀”与“火”的象形而来。

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止,成群的士族过江南迁,离乱中的士人们相继来到剡溪,这动荡的迁徙之路一直延续到盛唐,只不过后来者有了一份纵情山水的闲适,更多了一份诗意,面对如此瑰丽的山水画卷,白居易不禁留下:“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赞叹。

〖片花〗:

【天姥茶韵】

早在唐朝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最为向往的仙山福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气势磅礴的想象和瑰丽奇美的描绘,勾起了士大夫们潜藏在心底的那份寄情山水的冲动。李白诗中描绘的天姥山在今天的浙江新昌境内。历朝历代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在天姥山下、剡溪两岸留下踪迹:六朝的佛道、名士;唐朝诗歌、两宋理学;元代隐士、明清宗族世家,不同的诗歌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天姥山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

公元1743年的一个傍晚,桐城派诗人方苞慕名而来,游历天姥,夜宿天姥寺驿馆,当他站在李白梦游天姥的石碑前,看寺后的山峰在夕阳下显得并不巍峨,便笑道:“小丘耳……”觉得不过如此,由于站的地方并不是最佳所在,天姥山似乎并不象李白在诗中所描述的那般连天神韵……,因为是慕名而来,眼前的所见不免让他有些失望。

李白的诗句其实并无夸张,“不从高处望,谁信万山低?”清末寄禅大师在登上天姥之巅后得出这样的感悟。这是那些未能登顶天姥山的人所不能体会得到的,站在山脚,你只可仰望先人的勇气,叹服不已!如今,碑早已不在,但山的风骨依然。

唐朝以前,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天姥山的地位甚至比泰山还要高……

“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被李白戏称“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因为仕途失意,自洛阳东游吴越之时,途经新昌,在他的《清明即事》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人以茶代酒,落寞黯然的心境不言自明。

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灵感,关于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一说,但不具普遍性,一般人也很难喝到“恰到好处”,茶则不然,一杯清茗不但可以唤醒“灵感”,更能捋顺文思,许多诗人常常结茶缘,卜居茶山,种茶、采茶、品茶。诗与茶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得山川之胜而显风流,山川得茶之养更显人文神韵,诗魂与茶魂融而为一,如入忘我清境。一壶得真趣!从能涤荡心尘的茶汤中可以看到自我,看清整个世界……

三次到过新昌,与新昌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李白不仅是大诗人,也是一位深得茶韵的茶人:“瑶草生阶墀,玉尘散庭阙”,彼苍庙座落于天姥山间的儒岙镇,与李太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寺内仍保留有太白楼,只是瑶草依旧,物是人非……

太白楼的后面至今还被保存着一块“茶田碑记”, 碑文上刻有“彼苍庙为剡东最胜,外建路廊施茶济渴,以惠行人,由来久矣……”字样。

〖采访当地的村民〗:

历史上,民间多有施茶的习俗,据《民国县志》记载:新昌的各个村落、岭路上都设有茶亭、路廊以施茶,附设于庵内的叫茶庵,总数有300多处,共有茶田1000余亩,并请专人负责烧茶供应,千年不衰。象新昌这样,众人捐出茶田,且不图回报施惠于路人的做法却不多见,新昌地方之民风淳朴也由此可见一斑。如今,路廊已不存在,庙前的几条石板凳成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者喝茶坐聊,消遣时光的好去处。

“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晚唐诗人温庭筠在他的《宿一公精舍》中把意境悠远的天姥茶韵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令人神往,对于今天行色匆匆,忙碌于都市生活的现代人来说,能做到如此这般洒脱的,或许只在梦中可以寻得。这一路布满唐诗记忆的古道上,因为处处飘溢了茶的芬香越发引得诗人们前往!

许多诗人都与新昌的山水结下深缘,白居易一生茶琴相伴,嗜茶如命:“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来更清绝,竹影踏斜阳”,这样的诗情画意自然需要慢慢回味和宁静的心绪才可以懂得欣赏,茶可以清心,好山、好水、好茶,这一路的风景自然离不开茶了,山水新昌除了氤氲的清香,也因此多了一份诗情画意。

东晋南朝期间,中原帝室贵胄、高僧名士入剡成风。当时的社会特别“崇尚清谈”,茶叶成为上层社会嗜好之物,一盏清茗成了他们共同的追求,宾客友朋彼此叙旧最好的款待,在民间也多以茶作祭品祀神,茶风一时大盛。《世说新志》中记载有王长史、谢安等人好茶的事迹。

啸咏于山林,过惯了闲适的隐居生活的东晋名士谢安,是一位嗜茶如命的人,也是东晋入剡流连于新昌沃州山水的“十八名士”之一,据说,一日做客好友吴兴太守陆纳的家时,陆纳便以“茶果”相待,陆纳之子觉得用清茶招待谢安这样的贵客太过寒酸,便自作主张,改设盛馔,结果挨了陆纳四十大板,原因是坏了陆纳清俭的门风。那个年代,就已有“清茶高于盛馔”的说法。

早期有关茶的记载有不少关于神仙和茶叶的故事,传说中的神仙采药的故事自然少不了被称作“万病之药”的茶了。新昌也是仙山道源之地,刘门山旧名司马悔山,道书列为第六十福地,因刘阮遇仙的故事而闻名,据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入山采药,误入桃源仙境,及至半年之后思归故里,已是“人去境全非,故乡仅见七重孙”,刘阮遇仙的故事流传很广,刘门山至今仍保留有刘阮庙、采药径等古迹,史料记载,刘晨实有其人,唐代时从此地流寓到了广西贵县,歌仙刘三姐即其女儿,如今,刘三姐的后人也曾来过刘门山寻祖归宗。

山的底下有一座石桥,这座不起眼的石桥是唐代文人归隐山林的标志,因其绝色美景居然让一位高人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相传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居桐柏山白云观,因玄宗数诏出山,至斑竹村落马桥,见一路的高山流水、林木葱郁、触景生情,陡生悔意,不如仍回到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从此以后,这座“文官到此需下桥,武官到此需下马”的落马桥,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

晚年王羲之曾隐逸修道鼓山紫芝庵,在新昌的鼓山炼丹采药,王氏酷信天师道,一日因吞食符箓,以致积食不化,据说也是用了山中采制的野生茶叶才化险为夷,帮了他的大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