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2005

2021-03-06 14:08:21热度:212°C

因为他们,2005年界多了一些亮色;因为她们,2005年茶界多了一些回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本刊特设《新闻人物》栏目,讲述这些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让大家记住这些名字,记住2005。

尹智君:老舍茶馆新一代掌门人

超前的经营理念、时尚的管理模式及谦和的为人,使她声名远播。仅今年,老舍茶馆就做了多项公益活动,并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大碗茶公司创建及老舍茶馆开张以来的珍贵实物及照片。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初,听到本报正策划开办"评茶说韵"栏目,尹智君总经理立即表示出极大的热情。“这是于行业于消费者有利的事情,我支持。”她主动提出由老舍茶馆协办此栏目,并提供评茶场地和一切现场服务,她深情地说:“为了中国茶叶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老舍茶馆宁愿失去一些有钱人在此高消费的收入。”事实上,老舍茶馆天天高朋满座,特别是连战回归故里,做客老舍茶馆后,消费者更是蜂拥而至,场地非常紧张。但无论多紧张,尹总经理坚持一切为“评茶说韵”让路,从4月至今,长达8个月有余,为“评茶说韵”提供了宝贵的场所和优质服务,使“评茶说韵”活动顺利进行,获得了参评茶企代表、特邀嘉宾及旁听观众的一致赞扬。

格达娜 :马帮进京活动中唯一的女 马锅头

她是藏族人,47岁。整个行程中,她比其他马帮兄弟多走了20多天2000多里路,总共行程1万多里,历时整整半年。一路上,风餐露宿,体重减轻30多斤。历尽千辛万苦,她只为一个目标:义卖普洱茶,捐助云南的希望小学建设。格达娜20多岁就当上了马锅头,直到6年前她所在的国营马帮解散。随着云南实施村村通公路,格达娜开始自己做生意,并在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担当女主角,成了当地的名人。今年11月25日,她还被云南易武鸿庆茶叶公司邀请到中国三绿工程博览会茶叶专业展览会上签名售茶饼,受到众多茶人追捧。格达娜最大的遗憾是自己的4个儿子中有3个没上过学,听到马帮进京活动是为了孩子们能上学,她毅然扔下自己的生意,用双脚写下了感人的故事。

赵英立 : 茶周刊"评茶说韵"栏目特约主持人

多年来,他坚持走茶乡、访茶厂、品茶味、研究茶艺,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知识。在主持人的位置上,他襟怀坦荡、公正无私。为了准确客观地描述参评茶叶的真实情况,他不辞劳苦,对每一款参评茶叶都亲自走访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还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出色的点评与优美的文笔,使“评茶说韵”栏目成为本报网站点击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更在参评企业中传为佳话。

陆尧 : 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 究中心秘书长

在研究茶馆业发展的过程中,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入实际,细心观察和调查茶馆从建设到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并大胆提出改进设想。今年,他相继提出了“茶馆业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好茶馆卖概念”、“茶馆要向制度建设要效益”、“培养明天的消费者”、“设计与策划是茶馆的奠基石”、“得人才者得天下”、“功夫在茶外”、“学会开发自己”、“茶商与茶馆共同创造商机”等观点,受到茶馆经理人及茶馆业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

李轶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大副主任

这个在茶界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家,一进入茶行业就大步迈进,开办了门头沟区最大的瓷茗缘茶楼,并组织人力潜心研究当地特产黄芩茶的新工艺。除了带着自家的“灵山翠芽”(野生黄芩茶新产品)到老舍茶馆参评,一有空她就来老舍茶馆旁听其他场次的评茶会。她的敬业精神,赢得了与会者的尊敬。她不仅希望家乡的黄芩走出大山,而且努力把茶界信息带回家乡,期望通过与市场互动推动黄芩茶产业的发展。半年中,她先后两次单期订购《茶周刊》7000多份,赠阅门头沟区《北京日报》读者,创造《茶周刊》单期个人发行量的最高记录,为普及茶文化、带动家乡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瓷茗缘还协办了本报开设“特色茶馆”栏目,为全国各地的特色茶馆展示企业形象及理念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阮殿蓉 :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她热心于云南普洱茶文化的传播和希望工程。

在今年备受关注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中,六大茶山公司为云南希望小学的建设生产并义卖5000饼“八千里马帮驮茶”,马帮沿途每到一个大的城市,阮总都不辞辛苦,亲临现场参加义卖,为云南希望小学的建设筹措了宝贵的建设基金,她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奋学习经营管理、普洱茶制作等知识,并将自己对普洱茶的丰富经验总结成书,推出了《我的人文普洱》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诠释了普洱茶与云南民族文化的关系,为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和宣传普洱茶文化奉献了一份爱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