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茶都成全了我的创业梦

2021-03-06 14:07:07热度:161°C

我的努力改变了我的生活 不当干部开

17岁那年,我穿上军装,在部队一呆就是22年。

2001年我退伍转业,回到家乡杭州,39岁。当时,在部队我已是技术副团级,拿了2个本科和1个研究生文凭,先生是师职干部。当时,我的确可以过上安逸生活—转业到机关当公务员。与我有同样经历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如此选择。但我选择了自主创业,放弃国家安排工作。当时我是首批选择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之一,也是某集团军首批7名自主择业干部中惟一的女性。

其实我想法很简单:现代女性,应该有展示自己价值的空间,而不应该仅仅是领导干部的家属。我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色彩。

虽然想法很坚定,但事实上创业的艰难比我想像的多得多。我先到了一家民营电子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在部队,我是团职干部,又是女性,方方面面都受到尊重甚至照顾。而在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没有人会在乎那些,人们只会问你一句:“你能干什么?”如果你不能做出成绩,就无法赢得重视和尊重。

说真的我落过泪。

一次去一个医院做推广,我向一位医生递名片,没想到他一下子把我的名片打翻在地—根本不屑看。我当时的感受,真的是想找个地洞钻下去,但脸上,笑容,竟仍然艰难地支撑着!

还有一次去一个校长家联系业务,敲了3次门他都不开,语气颇难听:“谈工作到办公室去!你们这些人怎么这样,和你们讲了快走快走还不走。”同去的业务员气馁了,我咬咬牙第4次敲门:“校长,我是慕名而来。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来坐坐交个朋友……”就这样,终于敲开了门。

经过这样的艰辛努力,我终于签下了第一单200多万元的合同。当时,当我看到同事们赞许的目光时,心里百感交集。喜悦是当然的,而且无法用语言形容。因为那是对我,对我作为一个独立女性的价值的肯定。是这种肯定,鼓励我在创业的道路上一步步走了下去。

2004年我在梅家坞喝茶,一到那里我就喜欢上了,觉得这地方格外适合我。这地方有杭州文化的底蕴,在“中国茶都”的品牌下,茶产业也会有很大发展。像我这么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女性,最适合在这样一个地方守一家茶楼,既是创业,也能结交朋友、读书养性。于是,我决定放弃已经做得不错的销售,再去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要开好茶楼,就需要懂茶、了解茶。我跑到书店买了一大堆关于茶的书,每天晚上抱着啃。这不,我这间茶楼的名字,就是我和先生从陆羽《茶经》里“发掘”出来的—《茶经》说,茶有第二种称谓:“槚”,所以,我们就把茶楼的名字取名为“木贾阁”。这几天正是炒茶时节,一有空,我就跑到茶农家去,和他们聊茶:今年的茶都有些什么特色、为什么清明的茶味儿比较淡、杭州不同地方的龙井都有些什么不同特色……其实说到创业,我并不像男人那样,一定要取得多大财富,要得到某种社会认可,我只是想在心情舒适的情况下,寻找体现自身价值的载体,寻找适合自己的空间,同时,再创造一些财富。

茶叶的进货渠道玛咖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