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如茶人生百载香

2021-03-06 13:58:29热度:228°C

一生与为伍,一生以茶为乐,他在闽东福安创建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校,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为福建茶叶生产发展及科研进行了近八十年的有益探索。他就是世纪茶人、百岁茶业泰斗张天福。

9月17日下午,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一片沸腾。世纪茶人、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在一片热烈的祝贺气氛和茶界人士的赞美声中度过他的百岁华诞。当这位可敬的百岁老人神采奕奕地登台发表讲话时,依然精神矍铄,茶香飘逸。

一代名医之子选择振农兴茶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精于妇产科。翌年,父亲带着一家三口迁回故乡福州,并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张天福就在这样一个医学之家的熏陶下,完成了他小学和中学的学业。中学毕业后,究竟要考什么样的大学,成了他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将是迈出张天福一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

作为名医世家,父母当然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将来能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名医。而张天福是一位热血青年,一心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在报考大学时,他作出了与家人截然不同的选择。因为他目睹了旧中国烽火连绵、衰败不堪、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惨景,他想到的是,医学只能救人,但不能救国。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数千年来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但是由于当时国家农业落后,民众缺衣少吃,尤其是福建省有“茶、纸、木材”三大特产,但都得不到发展,他为此感到揪心。他对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立志将来要成为复兴农村的“带路先锋”,让人民富裕、国家富强。

于是,他经过与几个同学商量,一起报考了农业学校,他决心振兴祖国的农业茶业。1929年,他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翌年旋即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那时,他才20岁。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茶业人生。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报考农大只为茶,张天福大学毕业后想的还是茶。他在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出任生物系助教期间,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1934年6月,他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他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收集了大量有关茶的资料,写出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同年,在取得福建省建设厅和教育厅支持的情况下,张天福在福建著名茶区闽东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学校??“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并出任校长兼场长,首开了福建茶叶科研与教育的先河。

回忆当年,张老脸露兴奋的笑容。他告诉记者,当年的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如今已成为闽东农业人才的摇篮,茶叶改良场已发展成为福建省茶叶科研的最高机构。如茶的人生已走过了百年,他一生桃李芳香,包括台湾茶界泰斗吴振铎、林复等都是当时福安农校的首届的学生。

张老说,1937年,茶场创办伊始,他即从日本引进全套红茶初制的机械设备,开创了福建省机械制茶的历史。1940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在闽北崇安(现武夷山市)联合创办了“福建示范茶厂”,并任命他为厂长。经过他的艰辛努力,示范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决定在武夷山设立中国茶叶研究所,地点就设在示范茶厂。于是,他回到了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1946??1949年,他应邀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问世

喝茶、种茶、制茶,张天福对茶业一片痴心,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在他手中问世。三十年代初期,中国一直是沿用古老的用脚揉捻茶叶制茶方法,张天福曾看到日本报纸上刊载中国茶农头上拖着长辫,裸着上身,赤脚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他愤怒之极,立志改变这种被嘲笑的落后生产方式。

1941年,在他担任福建示范茶厂厂长时,设计、制造出了第一台手推揉茶机,中国机械化制茶的“帷幕”由此拉开。由于他开始构想设计木质手推揉茶机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因此,当他的设想成为现实时,便将此机名为“9?18揉茶机”,以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其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可见一斑。第一台手推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

张老说,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在继续研究改进揉茶机工艺。1953年,他与同事进一步研究,将“9?18”揉茶机的揉盘、揉桶改为双动的“53”式揉茶机在红茶区推广。所谓“双动”就是推拉时上面揉桶和底下揉盘不同速度同向转动,这样十分省力,且揉捻的效果更佳。1954年,他又将揉茶桶改小,命名为“94”式揉茶机,使它更适合于绿茶乌龙茶区推广运用,极大地提高工效,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为福建省制茶机械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开了现代制茶的先河。

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天福一生都在研究茶,就是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的日子里,也没有中断过对茶的研究。他要摈弃看天制茶的历史,他要为福建茶叶发展不断作出贡献。在被错划为右派的23年中,他仍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等。

“人生孝为先”,张天福是个孝子,但是,1961年他的母亲在福州病故时,他正在武夷山全身心投入茶事无法抽身回家为母亲送终。他在下放闽东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他还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张老已经70岁高龄。他深感时光不饶人,倍感时间的宝贵,于是,他曾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做为座右铭,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的事。

1982年,他开始了“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项目立项及攻关工作,并把家搬到了福安社口镇的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他带领13名年青科研人员前后八年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研究和中试,积累了3000多项测试数据,使乌龙茶做青工艺终于可以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实现了制茶机械化、规范化、程控化,有力提高了乌龙茶品质和经济效益。1991年,这一科研成果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这项成果的部分技术已在中国乌龙茶区广泛得到应用,安溪、武夷山等地的茶农受益难以计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