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益民:书生意气成就“茶王”

2021-03-06 13:56:16热度:159°C

霍益民

霍益民:男,1965年6月生,青年时代在溧阳市化肥厂工作。1992年辞职从商。1995年承包了天目湖350亩园,创办了天目湖幽香茶园、幽香茶艺馆等实体。十年来,霍益民一直执着于茶叶研究和品牌打造,他的幽香绿茶先后荣获历届“中国溧阳茶叶节”特等奖,陆羽杯特等奖,北京、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2003年他凭精美的制茶工艺,一举摘得在厦门举办的“中国星级茶王赛”上唯一的绿茶“五星级茶王”桂冠。幽香茶从此走红大江南北,成为江苏名茶的一个响亮品牌。

霍益民不仅执着于茶叶研究和品牌打造,他还醉心于茶文化钻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核中获评茶师资格。广泛联谊全国各地茶叶界人士,与中国各大茶叶学会建立关系,并自觉到中央党校MBA研究生班学习深造。为推动溧阳茶文化事业的发展,霍益民主动发起,在溧阳市总商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溧阳茶叶商会,还自发地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县市级茶报--《溧阳茶报》。

2004年间,霍益民主动组织溧阳茶叶界人士,参加一系列国内茶叶界重大活动,并捧回了20多个奖项。

2005年4月27日,他又成功地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引进溧阳,成立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江苏联络处。他为溧阳茶叶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故乡,中国的名茶也是数不胜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等都是上品。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名茶环绕中,将江苏的溧阳茶捧上了中国唯一的绿茶“五星级茶王”的宝座;他使得原来默默无闻的溧阳“幽香茶”力压群芳,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霍益民,溧阳市幽香苏茶有限公司董事长。

茶商:上品商家做文化

【新闻回溯】1995年,做生意有小成的霍益民承包了天目湖畔南钱村茶园,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幽香茶园。从此,他和他的企业开始了幽香的茶之旅。

以前,溧阳的秀丽山水留不住人, 霍益民认为归根究底是没有好的文化底蕴。因此,他的企业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发展,其中最大的手笔就是不计得失,历尽艰

难,还把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幽香茶园拱手让出来,历时三年,建成了集大型演艺广场、文化街和以茶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景点于一体的公园式经营项目“天目湖国际茶文化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纳入茶文化项目后,不仅提升了天目湖的内涵,而且对溧阳茶文化和茶产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其下属企业幽香茶艺馆也曾多次举办了书画展、文学创作笔会、音乐会等活动,并成了文人墨客品茗畅谈的佳所。

【商道自述】 做茶叶生意, 我总觉得跟其他生意不大一样,这是一个讲究文化的领域,做好茶文化,真正地爱茶、懂茶,才是做好上品茶生意的前提。我在茶文化上是非常舍得花钱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创办了自己的三个实体:幽香茶园、幽香茶叶经营部、幽香茶艺馆,每年要接待上百次文化界人士的造访。有人说我是附庸风雅,是书生意气,只会扔钱在风花雪月上,怎么能发大财?但我不这么想。做好茶,需要提高茶的品位,最重要的就是剖译它的文化内涵。做出一种好茶,并不是仅靠好工艺和好包装就行,比如,我请很多书画家、文人来搞展览、笔会,这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包装,赋予了茶更深层次的意义。

茶道:得失不在铜臭间

【新闻回溯】2006年春天,霍益民联系茶业界和文化界朋友,共同组建了溧阳市第一个茶叶经营股份制公司:溧阳市幽香苏茶有限公司,决心把溧阳的茶叶做出溧阳,要把溧阳茶产业做强做大。2006年8月,他又联系了溧阳近20家茶场,成立了“幽香苏茶”品牌联盟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溧阳市苏源茶叶合作社。

同时,霍益民专门请设计专家为幽香苏茶作形象设计,还在天目湖畔征用了18多亩地,作为幽香苏茶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把基地设计成古典式的江南园林景观——苏园。苏园建成后,将成为天目湖畔第一个仿古园林。

【商道自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许不是以他拥有多少资产来评价的,而是看他为一方做出的贡献。所以,别人承包茶园,多只为种茶、卖茶,实现茶的货币化,而我总是想得更多。

别看茶叶是一项非常风雅的事物,其实,只有我们能看到背后茶农的辛苦。溧阳这一带茶农多,茶园面积达10万亩,接近整个江苏茶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很多茶农一年忙到底,最后只赚一些苦工钱。我现在想的是,希望自己能把这里的茶农集中起来,用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并要做出苏茶的特点,做出苏茶的碧螺春、毛峰等系列,把苏茶做出江苏,做到国外去。

结语: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霍益民的做法其实有点类似于工业领域的“虚拟经营”——他没有茶园,只打品牌,其他茶农的8000亩茶园都是他的生产基地,产品都贴他的牌子;就像美国耐克公司没有生产车间,只卖生产标准和牌子、遍布世界各地的企业都贴它的牌子一样。牌子响亮了,就卖出了好价钱,得益的是所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也许霍益民并不是最有钱、生意做得最大的茶商,但他最

大的成就,却是成了“把筷子扎成束的绳子”,使得茶农们分工有责,利益均摊,这样“撬动市场、打开市场的力量要大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