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移40年 心血酿就商南茶

2021-03-06 13:39:48热度:189°C

胡锦涛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张淑珍以自己的行动给我们树立起了“创新”的榜样。

为了商南,她奋斗了46年,使原本不产茶的商南县成为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她大胆改革,在茶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创建了“公司+茶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在商洛地区乃至全省均属首创。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要像张淑珍同志那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奇迹终于出现,原本不产茶的商南县竟然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目前,全县种茶8.8万亩,年产茶叶120万公斤、产值8000多万元。茶叶已成为商南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茶叶栽培学》一书写道,茶叶生长在北纬30°以内、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而商南位于北纬33°6′至33°44′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0毫米左右。商南县发展茶叶的事实突破了茶叶栽培学的传统理论,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奇迹浸透着全县干部群众的心血。谁付出的心血最多?“当然是张淑珍!”大伙说:“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他们编写茶歌唱道:“南茶北移四十年,心血酿就商南茶”,“茶圣九天应回首,茶经补写商南茶”。商南县委、县政府曾三次作出向张淑珍同志学习的决定。县长高健还准备给张淑珍塑像、立碑呢。

1937年,张淑珍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兄妹五人逃荒讨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送她上学,通过努力她考入西北农学院。毕业时组织上分配她到陕西省林业厅楼观台苗圃,而她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给人民做事,和未婚夫两个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一起被分配到商洛地区商南县林业站。

当时,商南县的群众生活很苦,“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没有粮。”怎样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呢?还得在山上做文章。张淑珍从外地引来杨树、桉树、茶树等在商南试种,想从中找出些生长快、有效益的树种来。栽的杨树活了,桉树、茶树死了。死了再栽,结果桉树还是死,茶树活了,四年之后产茶1.9公斤。张淑珍把它分成38包,分送给有关人士品尝,给人们带来了惊喜。

1970年,张淑珍到浙江省绍兴县参观,那里的群众在荒山上种茶,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她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报告送给县委。经过调查论证,县上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规划,并召开了商南县第一次茶叶工作会议。县上动员万名劳力开挖茶园,茶园很快发展到2.7万亩。1975年,张淑珍领导的茶场首次向国家缴售商品茶250公斤,结束了商南县不产茶的历史。

然而,几年后大批茶苗却不明不白地死去,全县只剩下茶园五六千亩。除了谎报面积等原因外,确实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有人开始怀疑了,说什么“不会种茶要种茶,高山坡上吹喇叭。”张淑珍不理会这些。她到茶园观察,与茶农探讨,还专程去母校请教,弄清了原因,主要是土地石灰石含量过高。为了方便群众,她教给大家一个验证土壤石灰石含量大小的方法,就是给地里滴稀盐酸,凡是冒泡泡的就说明石灰石含量大,不能种茶,不冒泡泡的就可以种茶。群众照着做,再也没有出现茶苗死亡的情况。张淑珍给群众算了一笔账,种一亩茶花200元,四五年就可采摘,一年能产干茶50公斤,收入千元左右,效益是种粮食的2-3倍,占的又是山地。原先种茶想打退堂鼓的人也高兴地说:“没想到茶园成了刮金板!”

国家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商洛地区还没有一个地方实行。经过深思熟虑,张淑珍决定在茶坊茶场率先试行。她帮茶场制定了“五定一奖”的联产承包办法,即定人员、定面积、定工时、定数量、定质量,完成任务者奖励。这一招真灵,茶农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他们大干苦干,认真务作,使茶叶品质上升、产量翻番,一直利润不高的茶坊茶场后来每年向国家缴税3万元,劳动日值达到1.9元。张淑珍把各茶场的人请来参观,为他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还给各村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提供了丰富经验。

没有茶,人们设法种茶,茶多了又卖不出去。那时,茶叶买卖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由于产销不能直接见面,使新茶变成陈茶,造成茶叶积压。1984年,商南县供销社收购当地的1万公斤茶叶1两也未卖出去。后来国家允许茶叶减价50%,张淑珍便从供销社买回这1万公斤茶叶,自办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半个月销售一空,净赚5000元。也就在这一年,国家允许茶叶多渠道经营。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张淑珍决定把事业单位性质的县茶业站改为自收自支单位,经销茶叶,不要国家一分钱。她与全县36个茶场的负责人协商,成立了县茶叶联营公司。公司热心为茶农提供技术、设备,收购茶农的茶叶,研发推销新产品,走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茶农们再也用不着为销售犯愁了。

这种“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商洛地区是第一家。当《人民日报》发表《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全省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通知时,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已运行了整整10年。茶叶富了商南人。在茶区,仅茶叶一项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500元。试马镇大坪村茶农熊开华建了个茶场,年收入七八万元,盖了4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三个孩子全上大学。富水镇张宏旺夫妇的茶场效益更好,年收入20万元。茶农富了,张淑珍领导的县茶业联营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还向国家缴税款几十万元。

为了商南茶,张淑珍已奋斗了46年。不管是烈日盛夏,还是严寒隆冬,人们总能看到她在茶园工作的身影。回到家中,她又是查看书籍,又是整理资料,终日劳累,废寝忘食。她与同事们一起总结出合理密植、施肥、修剪、采摘等六项技术措施,使试验田亩产茶由50公斤上升到270.6公斤,突破了低产关。他们精心研制的“商南泉茗”曾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获得“陆羽杯”大奖。2002年以来,张淑珍四次带领技术人员到福建学习乌龙茶的栽培、制作方法,回来后在大坪等地建立了无性系乌龙茶大棚育苗基地,去年研制的1500公斤“商南乌龙”叫响市场,使茶园由一季采变为春、夏、秋三季采,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他们还引进龙井、铁观音、安吉白等名贵茶苗,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5月24日,他们又开始生产高档商务袋泡茶了。现在,商南茶已形成炒青、泉茗、仙茗、乌龙四大类30个系列。

茶叶选送上等茶叶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张淑珍病倒了,患上了癌症,进入中晚期。她要去西安治疗,茶农们含泪相送。张淑珍说:“说不定与大家难见面了。只要你们把茶园管理好,我就放心了。”手术后不久、还在化疗的张淑珍不顾医生的劝阻,又回到县上,又走进了茶园。

张淑珍常说,事情是大家做的。我是个共产党员,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况且这其中也有亲人的贡献。几十年来,张淑珍夫妇把“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作为座右铭,互爱互帮。想起故去的丈夫,张淑珍就心里难过。她觉得自己对丈夫的关照太少,对母亲、孩子的关照也太少了。还是茶农理解她,说张淑珍心里只有商南茶。在她看来,茶业比家业重,茶农比亲人亲,她对茶农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张淑珍,给了她应有的荣誉。张淑珍先后获得县级以上荣誉、奖励130多项次。她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如今,年近七旬的张淑珍还在为商南茶辛勤耕耘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