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传统递薪火
2021-03-06 13:38:46热度:150°C
2021-03-06 13:38:46热度:150°C
认识宜兴壶人潘介芬老师,首先是缘于他的丈夫陆其金先生。当年,我在紫砂壶收藏家们的安排下去宜兴丁蜀镇考察,他们热情地介绍紫砂壶的方方面面的故事,大概是初次接触的缘故,我一直得不到要领。当地的好心人向我推荐了陆其金老师,我问:“为什么”,他说陆老师在中央二频道罗皙月的投资与收藏节目中作为嘉宾,谈了紫砂收藏和鉴赏。这个节目本来是由收藏家和专家的事。但由于种种原因,节目内容一直不理想,主持人急了,就问送紫砂壶的宜兴人陆其金能否“救场”,陆其金先生二话没说,在准备了二十分钟就上了场与罗皙月对话,节目播出之后,效果出奇的好,他从紫砂的泥料谈起到名家的手法师承,从此陆其金先生就成了收藏家们仰慕的“名人”了。带着好奇心,我们拜访了陆其金,便有缘认识陆其金夫人、制壶名家潘介芬老师。
当晚我们按照好心人画的地图和地址来到潘介芬紫砂文化工作室,工作室没有奢华的装饰品,墙上只有几张中国书协领导及着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上款也都是赠给陆其金先生,简朴的茶几、热气腾腾的茶语间,一下让我们领略“农家”人的生活气息和紫砂泥土的芳香。潘介芬老师友好地对我们笑了一笑,人不挪位地继续于她的工作,泥凳上放着几把紫砂鉴赏书上常见款式壶。
几天的考察之后,我们陆续得知潘介芬老师出生在这个神秘的五色土之都——宜兴丁蜀镇。潘介芬老师虽然没有壶艺大师的祖荫,但是,她有一位令人敬畏的严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1972年,中学毕业后她和当地大多数青年人一样被分配到了宜兴紫砂壶一厂开始了紫砂壶学徒的生涯。
当时是动荡的年代,有权有背景的人被分到科室或仓库里,而她什么也没有只能分配到生产第一线,生产第一线可是一份“苦役”,冬天寒风刺骨,夏天暑热难耐,只有忘我地学习、工作。制壶是艰辛的,令她欣慰的是有一位严格的师傅吕尧臣。吕师傅对徒弟们要求极严,从制壶的第一道工序到成型晾干,都按传统的要求来检验,一些吃不了苦的同事们总会耍些小聪明企图蒙混过关,总会被师傅和检验员们一一挑出扣分,而潘老师总是兢兢业业,以最严格的要求自己,并出色完成任务。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合格的紫砂艺人是艰苦的过程,正是这些日子的辛劳和历练,为她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宜兴政府为了规范行业和宣传紫砂壶艺术,结集出版了第一本《紫砂第一村》大型画册。潘老师的紫砂壶作品及从艺经历载入了这本众人企盼、收藏家按图索骥的资料工具书。
传统文化是传统艺术的灵魂。宜兴紫砂有五色土之称。五色土是中国典型的传统文化五行的体现。紫砂壶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守望传统是要有耐心的,是要有殉道精神的。现代人的浮躁心理和急于求成的拜金主义都会破坏紫砂文化的文脉。潘介芬老师的紫砂艺术精神就是守望传统,坚守紫砂的人文关怀情结。她对壶艺的要求第一是“泥料好”,绝不以次充好,壶泥采用天然原矿土,这样的泥透气性好,砂质肌理佳,赏心悦目,上手手感一流,把玩饮用时很快就会呈现出自然光泽的“包浆”,古意盎然、美不胜收。第二“做工好”,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的三大要素,因为师承大师的制壶品质,练就了她对紫砂壶的“精、气、神”的掌握,从量变到质变,上乘佳作不断涌现。第三“功能好”,设计考核一把好壶,首先必须要求结构合理,壶身、壶把、壶嘴、壶盖浑然一体,出水流畅,手感舒适,符合力学要求,容量合理,壶型大度,泥色于壶型相融。第四“神韵好”,壶是实用与收藏的共同体,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同时它还能传递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要有传统功底,同时又要有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诚实的人,艺术家容不得虚伪,惟有真诚才能获得艺术女神的信赖,才能获得鲜花荣誉和掌声,立足于传统,传递文化薪火,深入传统本原不为本原所局限。潘介芬的《天龙顶珠》壶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她创作的一些名壶被各大公司和大学作为珍贵礼品馈赠宾朋,并被众多收藏家所青睐。
水是茶之父,壶是茶之母。有着40年壶艺史的潘介芬老师总是热情地介绍宣传着紫砂文化。一位着名诗人说“知识是可以复制的,而文化却不能。”陶都宜兴丁蜀镇正敞开了传统与创新的胸怀,欢迎大家去亲身体验紫砂文化和紫砂文明的薪火。
上一篇 : 讨债路上走出的茶商
下一篇 : 培育出国家级茶树良种的“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