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义:七旬茶人太行深山十年深耕终获推广

2021-03-06 13:30:56热度:141°C

张占义:七旬人太行深山十年深耕终获推广上海世博会河北馆,每天的威亚表演都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然而,大型LED背景墙上出现的一幕总是让很多人疑惑,无数纯净的绿茶在屏幕上凌空飞舞,许多观众会联想到,河北产茶吗?或许,现在只能由受过培训的人员给他们讲解赵州禅茶的故事,而在并不久远的某一天,国产上等绿茶中,突现的河北绿茶会替他们答疑解惑。

近日,市民建言“太行种茶”获得一等奖,在山区试验了十多年的茶叶种植,将进入推广阶段。

■政工干部太行种茶人过30不学艺,张占义学艺那年是57岁。

一切皆因机缘巧合。1997年,张占义和同事到柏林禅寺参观,听说他们来自科研机构,主持明海便问起寺内树草枯病的原因,得到科学解释后,明海大悦,请他们到室内用茶。

品着香茗,明海对宾客讲起了这赵州禅茶的来历,虽然茶香从唐朝弥漫至今,但河北是否产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

能否将南方的茶叶引种到北方,烹制成真正的赵州禅茶?明海的这一建议被张占义牢牢记在心底。回到单位,张占义开始试验从南方引进茶叶种植

将茶叶从南方引进到北方,从高层到民间都有这样的愿望。一项名为“南茶北移”的科研项目已在中国进行了多年,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山东日照等地引种均获成功。

然而,这些南方移来的佳木向北发展时遇到了瓶颈,它向北没有越过崂山,向西没有越过泰安。这两个刻度一向被认为是南茶北移的生死线。

解放后,在河北的太行山区,也零零星星进行过南茶北移试验,这些试验在遭遇挫折后大都偃旗息鼓了。年近6旬的张占义要做一件违背科学,去完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吗?

彼时张占义的职务是河北省农科院蔬菜与花卉研究所党委书记,他大学的专业提思想政治教育,在进入这家研究所之前,他当过10年农业副县长,没有任何与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政工干部。

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张占义只身来到了位于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研所取经。听说了张占义的情况,研究人员被他的勇气折服,递给他几本科普性的小册子,表示随时愿意受他“遥控”,电话指导他在种茶中遇到的难题。得到这些大专家的承诺后,张占义仍不肯罢休,他来到浙江农大,买下了所有与茶相关的书籍。

回到石家庄,张占义一边从《怎样种茶》这些最基本的科普读物学起,一边在家乡灵寿县五岳寨附近物色了一块不到一亩的地方种茶。那是1998年,从南方引进的一万株杭州龙井43号长在了太行深山。这些来自温润南方的绿色天使,从此要在水瘦山寒的太行山区扎根。

1999年年初的天气特别反常,白天天热,晚上则要经历雾、霜、冰等多种灾害性天气,这些茶苗要在太行山过第一个年,它们是否扛得住冻?一连许多天,张占义的心悬着,像看护襁褓中的孩子一样,生怕自己做得不周到,让它热着了,冷着了,饿着了。期间,他给杭州打了好几个电话,问叶片上有雪会不会冻坏,专家说,只要叶子不打蔫,没事。

一连7天,张占义寸步不离,蹲在地边盯着叶子看,看得眼都绿了,结果是安然无恙。

一年有大半部分时间住在茶园旁的临建房里。经过了3年漫长的忧心和等待后,张占义的茶园出茶了。茶叶品质如何?2002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让张占义心花怒放,“绿润、匀整显芽,绿明亮,栗香浓郁,浓醇、鲜爽回甘,绿亮、嫩匀成朵”,这些用于评价名优绿茶的字眼,竟然出现在第一次引种成功的自己的茶园里。

左冲右突的8年张占义的试验成功,将南茶北移又向北推进了一大步,他的茶树引种鉴定及设施栽培技术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证书。

自从茶树引种成功后,张占义成了名人,各路媒体纷纷登门采访他。那时候,刚刚退休的张占义剃着一个光头,走在大街上,还被路人围起来问长问短,“你不就是电视上那个‘太行山上种茶人’吗?”

名气的与日俱增,并没有让张占义的事业顺风顺水、水到渠成。一些人给他泼冷水说,“这件事只有新闻价值,并没有推广价值。”

茶叶可以托运吗茶叶袋怎么封口

如何将盆景式的栽种变为太行山区一景?随后几年,张占义一直想证明给人看。

虽然获得了科技成果,但眼看着他的科研项目保不住了。没有专业的科研人员愿意同他一道深入进行进引种育种试验。河北没有种茶的历史,各高校没有相关专业,试验要冒一定的风险,且推广难度大。

一位科研人员告诉他,“且不说我不是学这个的。即使试验成功了,要推广,现在很多科研评奖都要求推广2万亩以上,达不到这个标准,评上不奖,职称、工资什么的都要落空。太行山里种茶推广2万亩得到哪一年?其它的农作物出新品种推广容易得多。”

为了延续这项研究,张占义注册了一家名为河北太行茶叶研究中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邀请了几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在中心挂名,倔强地继续他的试验。

除了河北省农科院拨给他很少量的科研经费,张占义得不到任何资金资助,这是一直困扰他的难题。他经常给工人和合伙人开不出工资。

2002年,一位省领导在张占义种茶的资料上批示,“南茶北移在河北生根,可喜可贺,请相关部门予以支持。”批示到了主管部门,一位负责人找到张占义说:“你这当县长出身的,把茶树弄活就行了,还想成事?河北的茶种不活,也不好喝。”

张占义拿出相关机构的鉴定报告给他看,这位负责人很不屑,“这种报告,给点钱,让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告诉张占义,领导批示了,不给资金不行,让他去准备项目书。

虽然受了些刺激,但对方的话还是让他从一道厚墙看到了一屡光亮,张占义立即跑回去,一连准备了好几份项目书,结果都石沉大海。

之后,张占义多次找过一些主管部门,申请科研经费,有的人告诉他,“你快70岁了,又没有高级职称,国家规定像你这样的情况不能主持科研项目。”还有的以“项目不成熟”为由,把球踢到别的部门。

张占义来回跑了8年,一无所获。

“这一点我们和山东有差距,人家有很多民间闲散科技人员能获得项目和支持。”张占义说,没要到科研经费,他长期在灵寿县工作的经历,让他在县里没受委曲。而县里的财政只能保工资,没有专项经费。

去年冬天,太行山区遭遇了漫长的严寒天气。很多人纷纷打电话问张占义,“茶树冻死没有?”

“没冻死,热死不少。”听到回答,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义。

“确实是热死的。”张占义一脸严肃地告诉记者。因为不在茶园,他电话通知工人将大棚开窗通风,工人怕冻着茶树,不敢开。大年初三这天,张占义赶到大棚一测,棚内温度已经超过了35度。不少他种植多年的茶树都闷死了。

“我种了10几年,太了解它们的习性了。但有时候我说的话人家不信,认为我没有专业素养。找一个懂专业的人来辅助我,哪怕是刚毕业的茶学专业的大学生,是我多年的梦想。”指着那些被剪掉枯枝的茶树桩,张占义话语里透着婉惜。

坚守赢来转机“河北不适合种茶”,“种出来的茶不好喝”,张占义知道,要改变人们约定俗的惯性思维,惟有用事实来说话。

几年间,靠东拼西凑和透支多年的工资,张占义的茶园越种越大,从当初的不足一亩试验田,扩展到了如今的64亩。从去年开始,他的茶园开始盈利。

张占义不再是深山里孤单的种茶人,离他的茶园不远,一位企业家也在试种从信阳引进的毛尖。附近的一些村民也零零星星地建起了茶叶大棚。

当过10年农业副县长的张占义认准了一个道理,山区群众人均耕地不足1亩,百姓要脱贫致富,经济林种植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是一个好出路。

他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从种植者来说,建一亩大篷的费用在2万元左右,高标准的铁制大篷要花4万元左右,如果能实现规范化种植,三年后能产生收益,按一亩地产春茶50斤计算,这些春茶在市场上的售价每斤在2000元以上。

对当地农民来讲,现在,张占义每亩地每年给农民800元经济补偿,在茶园做工,一月会有数百元的收入,这些收入已经远超过了从前他们种玉米和土豆等农作物的收入。

在他看来,河北的茶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河北的人均茶叶消费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很大距离,市场空间大。在河北太行山区,特别是邯郸等地,适合茶叶生长的酸性沙质土壤分布很广,找到适合的水土条件,可以大面积推广。现在最主要的拦路虎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不认可,另外,河北在茶叶种植、栽培、管理和后期加工包装等环节,还缺少相关的技术和培训和产业链。

经历了12年漫长坚守后,最近,张占义的茶事迎来了转机。一项“在太行山南部山区建设50万亩茶园”的人民建议得到了多位省领导的批示,河北省林业局制定了具体实施对策,建议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太行山区茶叶发展,前期在五岳寨地区建立1-2万亩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并依托河北太行茶叶研究中心建立河北省茶叶良种引进驯化繁育基地。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吴洵研究员告诉记者,受光照和温差等因素影响,从理论上讲,绿茶越向北走品质越好,红茶越向南走品质越好。已经送检的太行龙井茶氨酸特高,属上等绿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

吴洵说,山东的茶叶种植搞了半个多世纪,才达到今天约50万亩的种植规模。河北的茶叶种植起步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面积的推广还面临着很多困难,技术方面的难题不是太大,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水土条件的限制,另外,大篷种植对农民来说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有一些风险。虽然北方种茶成本比南方高,但却有品质上的优势。他建议,目前可先结合旅游,搞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小面积种植,而后逐步推广。

盛夏,凉风在山里穿来钻去。在一片油油的绿茶前,张占义轻抚着绿茶,同抚着自己孩子的发梢一般。他有一个理想,将来河北和京津地区居民杯中的上等绿茶,都可以溯源到太行山,乃至燕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