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茶溯源

2021-02-07 13:11:13热度:157°C

卧龙系列绿茶产于汉江源头三国古战场定军山南30公里的三圣庙(今陕西汉中勉县小河庙乡)。定军山因蜀汉丞相诸葛孔明(雅号卧龙)遗嘱归葬地而驰誉中外。“卧龙绿”之名正来源于此。

据考,小河庙产茶历史起源于西周,发展于秦汉两代,全盛于唐宋朝,明末清初衰败,解放后60年代复兴。

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两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和抱者”…这是茶圣陆羽对茶树原产地所指。《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茶、桑、蚕……漆、蜜、麻皆纳贡之……”。勉县小河庙乡地处巴山山系,先后曾隶属于川陕两省,至今人操蜀音,地沿蜀俗。由上文所述,足见茶史悠久无疑。更可喜的是1964年汉中地区多经办领导李永昌先生等一行人到小河庙考察时在高坎子发现2700年古茶树,在其不远处,至今尚存活有一株300多岁高龄茶树。小河庙茶源自西周更资实信。

秦统中国后,一方面随着帝制成立各方应酬所需,另一方面大规模战争造成人流导致物流等因,使巴蜀茶叶大力向外传播。故而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载:“自秦人取蜀后,而方有茗饮之事……”。亦吻合《汉中茶业》所述:西周已在巴蜀种茶,巴蜀茶叶外传首先向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长安迁移,汉中自然成为巴蜀茶叶北移传播的第一站;秦、汉时期的汉中,茶市兴旺、饮茶蔚然成风。西汉王褒《僮约》就有:“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卖荼、杨氏担荷……”等记载;茶界老前辈吴觉农在《四川茶叶史话》中写道:“秦汉以后长江、汉江、珠江等流域都已先后植有茶树了”。民间就有汉高祖刘邦在汉中多处饮茶的传说:如西乡的茶镇因之得名;勉县的茶店也与此有关等等。

更值得庆幸的是小河庙茶的发展历史与诸葛亮有着密切关系。

三国时期,称勉县为沔阳。诸葛亮为框扶汉室,北伐曹魏、七出岐山,在沔阳定军山一带屯兵八年,为解决军须给养和丰富当地居民生活,采取兴修水利屯田垦荒,大力发展农养种植等业,其中蚕茶亦为主要经济作物,为勉县茶业后期大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民间留下不少诸葛亮与小河庙茶的美丽传说。传说之一:当年诸葛亮患了一种顽劣肺疾久治难愈,经梦中老人指点用小河庙千年老茶树叶做引,方才医好。孔明感戴不已,遂亲诣茶山设坛拜祭。古树因此枝繁叶茂,籽播群山。可想,李永昌先生等人发现的古茶树当是孔明拜祭过的那棵老茶树了。传说二:孔明为壮大军力,曾在今勉(县)略(略阳县)交界的最高通道处(古时羌人在此与褒汉进行茶货贸易)与当时羌人(今宁强略阳一带)首领煮茶交礼,纵谈国事,遂得十万羌军归汉。时人赞道:“羽扇纶巾卧龙神,一杯香茗话天下”。此地因此得名“煎茶岭”。传说之三:孔明远征南土时,见当地疫毒甚重,慨叹不已,下意识地将手持茶树手杖顿地三下,不想手杖定根不起,后来竟萌枝发叶,成为疗疾之良药。有人会意,此树或为南方茶树之源也未可知矣。传说四:孔明有感于茶之奇能,曾多次到茶山指导务茶技术,后来茶农得利益大,小河庙从此列入汉茶重要产区,至唐成为我国八大茶区之一。后世茶民遂为孔明立像与陆羽、药王并加供奉,庙名“三圣庙”。民间更有诸葛亮以茶宴功,与民同乐等等美传,“卧龙茶”也因此得名。

唐初至中唐前,我国已形成“比屋皆饮”之饮茶盛状,加之佛教传人以“僧人坐禅,恒以茶除睡眠”等饮茶习俗,大大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当时全国共13个省42州郡产茶,陕西有梁州(今汉中)、金州(今安康)。《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等,由此可证唐代汉中茶业的兴旺。传说:镇巴雌鸡岭,南郑干龙洞,勉县三圣庙,紫阳的宦姑滩,岚皋的龙安寨等地都产过贡茶。西安“清盛魁”茶行就保存有唐代贡茶的部分帐册,记载有秦琼、尉迟敬德买茶的帐务。总之,自秦汉到唐宋朝是汉茶全盛发展时期。宋代,汉中茶马贸易兴隆。政府设有茶马司,实行对园户生产的税收,私茶的严禁、禁令的实施等……,“榷茶”制的官买官卖管理制,体现出帝制社会政权的集中和汉茶的兴盛。到了明清时期汉中茶叶慢慢走向衰败。其原因:一.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统治,实行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对茶叶贸易严加控制,为增加税收和以茶易马,以巩固边防,在陕西、四川仍实行“榷茶”制,其余各省收取“引税”。正如“明代茶课,惟陕川最重”之记载。所定茶法有三种:(1)官茶:贮边易马;(2)商茶:给引征课;(3)贡茶:专供“上用”。由于“榷茶”的严加控制,明王朝还颁布了“透漏私茶出境者、斩;关隘失察处以极刑”等法令。当时茶农在缴纳极重的官方茶税后再让利与茶商,日渐造成“利不胜害、民不聊生”之局面,必然导致茶叶生产被破坏。《宁羌州志》清道光汉中知府杨名颷的《劝桑行》中写到:“岁月常供赋莫逃,食粗还得完粮草;拔茶只为桑无税,户外催科人不扰”。官府提倡拔茶植桑,茶园遭毁已属必然。二.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人们衣食无依,树皮、草根为食之而充饥,导致茶树被破坏。明末崇祯元年至十六年汉中自然灾害不断,<汉中府志>记录:“五年大饥;六年夏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冬地震……;八年九月十六地大震,西乡、略阳涝水,淹城郭,民舍尽没;九年地大震三日,恒屋尽倾,伤人甚多,旱蝗;十年略阳地震二十日,夏旱秋禾全无、大饥;十一年夏,蝗飞蔽天、禾苗木叶伤尽、大饥;十二年夏旱、秋蝗、禾草俱尽、大饥;十三年大旱,粟价腾涌十倍其值、绝粜罢市、木皮石面俱食尽;十四年旱;十六年冰冻”。三.内乱不止,人民难以安居,生产萎缩导致茶园废弃。《汉中府志》载:“崇祯元年冬十一月,陕西盗起,副使刘应迂击贼于汉中破走之。七年贼又陷汉南诸县,夏四月四川、湖广贼趋汉中,五月洪承畴会师逐贼走匿;六月陈奇瑜击贼于汉中受其降。八年正月贼犯商南入汉中,三月贼陷宁羌,十一月参将罗子萃击贼于汉中败走之。九年春三月贼入汉中,秋七月、巡抚陕西孙傅庭击贼败于周至。十年春正月李自成犯西安”。连年征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道路饿殍、剥取殆尽”,有如川北各县、城池“鞠为茂林丛麓、乡堡村镇亦成石田荆棘”。大概同是当时汉中的写照。四.清初,大批外民流入,垦荒种地、毁茶改植实属必然。清朝统一后,为重振经济、摆脱财政困难,保证田赋收入、对川陕实行养息政策,鼓励外省流民迁入。《清代移民对陕南的开发》一文载:“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为群,到处络绎不绝。”迁入新民以两湖最多,川民多,安徽少,两广再少。史料考证,明嘉靖年汉中九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褒城、风县、略阳、沔县,宁羌)总人口仅95660人。到清道光三年,上述九县加留坝,定远两厅总人口已达154.47万人。增长15.467倍;沔县就从4400人上升到13.47万人;由此可证实:如果明末陕南还保留了少量茶园的话,到了清朝外民流入可能就“斩草除根”了。故而,清朝至民国末陕西几乎无茶史可考,而我国近代茶史名榜的记载又多以清朝称誉全世界,这便是现代茶界陕西茶叶知名度逊色于南方茶叶的主要原因。

解放后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60年代初期,卧龙古茶树的发现和其高品位的内质带动了勉县茶业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小河庙茶业渐上规模,日益引起四方关注。但是,市场名目之多、产品之杂,已渐渐令人担忧。本研究所为使原产地产品名与实符,为地方增光,为历史负责,经近10年的科学经营,于2003年申请注册,专事研究发展,名以“卧龙绿茶”。可望卧龙茶在独特的工艺、品质和科学的管理中下,将带动勉县茶业得到尽善尽美的发掘,以飨世人。今年5月,在首届陕西省茶叶评比推介会上“卧龙茗”独到的品质已令国内外知名专家意外惊喜,被评选为“陕西名优茶叶推荐饮品”,并发证书,予以褒扬。

任重道远。本研究所将一如既往,不遗余力,以弘扬三国茶文化,为陕西茶叶打出省界国界,振兴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盘龙茶叶茶叶企业网站

上一篇 : 清代茶书

下一篇 : 大关翠华茶史话

相关文章